古诗词网

旦引领于国门兮,夕凝睇于桑梓。

张宁明代〕《赠文林翰林编修陈公哀辞缉熙之父

余尝息御于苏台兮,寻弭节于辽阳。徵遗铭于幽竁兮,访故事于遐荒。

闻先生之少孤兮,形影相吊而无亲。攀千仞而独上兮,如一发之引千钧。

亦既识夫康庄兮,坦顺适乎前路。握瑶瑜以自好兮,力衔策而疾步。

世方以其事为事兮,夫何独先生之好修。彼将絷凤凰以司晨兮,扰骐麟以曳辀。

夫既知其不可兮,姑将反是以求道。何枘凿之终不可以相入兮,又竿瑟之异好。

返兰舟于漭漾兮,回素辔于寥廓。苟初心之未渝兮,虽隐约其奚怍。

盖智者不訾予以迷邦兮,而枉者将罪予以怀璧。

嗟厉阶其孰基兮,而祸本其谁植。女入室而见妒兮,不嫁何尤。

士入朝而见嫉兮,不仕何忧。岂刚者恒足以致缺兮,而美者必于致毁。

璞玉之必于见剖兮,而渊珠之必于见取。胡为乎煽烈火于馀烬兮,加矰缴于伤羽。

彼苍苍者其广大兮,而㷀㷀之谓何。匪予行之当是兮,谅矢心而靡他。

行遥遥其日远兮,心耿耿而伤悲。羌去故而即新兮,念长往而不来。

旦引领于国门兮,夕凝睇于桑梓。登高丘而望远兮,或居閒而独语。

曾岁月之几何兮,倏少壮之代谢。憯辽鹤之夙吊兮,惊楚鵩之集舍。

魂杳杳以无归兮,魄沉溟而忘故。渺尘海之不可以极兮,又云关之不可以经度。

风凄凄其昼吟兮,雪缤纷其夜零。日卓午而不明兮,草逢春而不青。

忽天宇之开霁兮,仰恩光之下泽。慨仁者之有后兮,叹生死而肉骨。

驾灵舆于万里兮,复此故丘。贲徽名于九原兮,荣溢东州。

方其阽身就死而无所恤兮,又孰念夫孤嫠。兴坠继废而人所不亿兮,天实为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引领国门夕凝桑梓

旦 dàn《國語辭典》

旦 [ dàn ]

  1. 天刚亮的时候。如:「枕戈待旦」、「通宵达旦」。《文选·左思·蜀都赋》:「晨凫旦至,候鴈衔芦。」
  2. 白天。《文选·扬雄·解嘲》:「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
  3. (某一)​日、天。如:「元旦」、「旦旦」、「一旦」。
  4. 戏剧中扮演妇女的脚色。如:「老旦」、「花旦」、「小旦」、「武旦」、「刀马旦」。
引领(引領)yǐn lǐng
(1).伸颈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 景公 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 既通使 大夏 ,而西极远蛮,引领内乡,欲观中国。” 宋 司马光 《张尚书葬祭文》:“引领松楸,悲何有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结想为梦,引领成劳。”
(2).犹引退。《汉书·元后传》:“太皇太后春秋七十,数更忧伤,敕令亲属引领以避 丁 傅 。” 颜师古 注:“引领,自引首领而退也。”《后汉书·孔融传》:“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矣。”
(3).带领。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四折:“雌鸡终日引领众鸭趁食。”《水浒传》第二回:“ 董将士 使箇人,将着书简,引领 高俅 逕到学士府内。” 郁达夫 《东梓关》:“忽而前番引领他进来的那位青年,手里拿了一盏煤油灯走进了房来。”
(4). 宋 金 商业行会的首领。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雇觅人力》:“俱各有行老、引领。”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 金 朝城镇商业中的行……同业商行的首领称为行头和引领。”  ——《漢語大詞典》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国门(國門)guó mén
(1).国都的城门。《周礼·地官·司门》:“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 宋 吴幵 《优古堂诗话·手滑》:“ 富公 自 河北 还,及国门,不许入,未测朝廷意。”
(2).泛指一般城门。 清 戴名世 《胡以温家传》:“一日,数十人操刀入县堂,拥 以温 出国门去。”
(3).指国都城门的守门官。《周礼·地官·充人》:“凡散祭祀之牲,繫于国门,使养之。” 郑玄 注:“国门,谓城门司门之官。 郑司农 云:‘使养之,使守门者养之。’”
(4).主城门之神。天子七祀之一和诸侯五祀之一。《礼记·祭法》:“王为羣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
(5).指国都附近要地。《旧唐书·牛徽传》:“ 岐 是国门, 茂贞 倔强,不顾祸患。万一蹉跌,挫国威也,不若渐以制之。”
(6).指国家的边境。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三节:“可是,军事冒险主义者则坚决反对此种步骤,他们的主张是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  ——《漢語大詞典》
兮 xī《國語辭典》

兮 [ xī ]

  1.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夕凝
晋书曹毗传玄教夕凝朗风晨鲜  ——《骈字类编》
睇 dì《國語辭典》

睇 [ dì ]

  1. 微微斜视。《玉篇·目部》:「睇,倾视。」《楚辞·屈原·九章·怀沙》:「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2. 看、注视。晋·陶渊明〈闲情赋〉:「仰睇天路,俯促鸣弦。」清·庄棫〈蝶恋花·城上斜阳依绿树〉词:「凝睇窥君君莫误,几多心事从君许。」
桑梓 sāng zǐ
《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朱熹 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墻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东汉 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 汉 张衡 《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覩旧里焉。”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中国者,先王之桑梓也。” 唐 柳宗元 《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文章四》:“某不材,见弃于时,桑梓羞之。” 沈从文 《王谢子弟》:“ 七爷 回信表示农会当然愿意服务,因为一面是为桑梓服务,一面且与素志相合。”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