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桃源主人示我盘龙吟,动我升高眺远之雄心。

王昌麟清代〕《游盘龙山歌答桃源洞天主人

桃源主人示我盘龙吟,动我升高眺远之雄心。马背不如人背稳,跨之可上昆仑岑。

主人好游意超迈,导我乘云观上界。随处溪山百丈图,旋行旋展天手快。

偕吾徒兮山之脊,拨草寻途愁径窄。当头隐叠翠嶂凡几重,两面削成丹崖约千尺。

苍茫四望无人家,饥肠辘辘何所觅食兮渴又无茶。

藤密畏逢蛇吐舌,风腥疑有虎磨牙。同人相顾色如墨,百尺竿头退不得。

麟也胡为走大荒,凤兮何苦寻荆棘。有时风落孟生帻,有时泥陷阮孚屐。

有时汗透左思衣,有时喘坐米颠石。山雨欲来云黯黮,路到难时须放胆。

昌黎不合哭华山,取笑千秋吾岂敢。体虽疲兮神则王,掉头已在青云上。

飞雪来吟谢客儿,长风吹送陶元亮。山高寺冷无人到,四时冰雪堆堂奥。

僧知客为观日来,预言晓霁当先报。我偕弟子卧禅室,迟明僧报日将出。

天边万道霞缤纷,山外平铺云浡潏。初吐赤若眉,继似朱涂额。

俄见碧牙璜,瞬成血色璧。楚王渡江萍实浮,狮子蹴空火球掷。

伟哉造化为大炉,铸出铜钲挂东峄。此行何异登岱宗,低头俯见海波裂。

山僧顾言此未足,雾消可见峨山曲。芙蓉城廓在眼前,江流如线缠巴蜀。

纵横平壤天府宽,坐见嘉禾黄转绿。群峰蛾伏不碍眼,始知井蛙自局促。

我闻此语心颜开,准拟看山不拟回。试登混元顶,再上会仙台。

鸡冠石上走一过,宝顶山头览九垓。眼界更无峰隔断,心光且与天徘徊。

天公真面未易露,勾留苦受白云锢。主人褰裳不肯住,余亦从之觅归路。

进易退难古所叹,此身恨不生羽翰。天梯无磴失栏杆,下视累累乱石乱。

乱石如锥起,摇摇行复止。履厚指尖长,一滑痛彻髓。

翠微直下坡路矗,风雨漫天雾迷目。绿草蒙茸踏作泥,前人方起后人仆。

衣裳湿尽无一乾,雨酿夏气成秋寒。飞鸟不见见应笑,昨何矫健今蹒跚。

自从行路无此苦,荒山谁与为宾主。兜鞋十步九艰辛,拄枝一摇三仰俯。

想是仙人厌客寻,不然山鬼敢余侮。道遇少年胡,采药上山隅。

感激顾盼间,弛担负余趋。下山投亲宿,红日照庭梧。

回瞻所过岭,雨气尚模糊。喟然长啸添神智,安见登高胜平地。

便使天门秩荡开,群仙转恐忧颠坠。刘伶荷锸自可埋,毕卓抱瓮何嫌醉。

忆我七上公车时,出云入云亦游戏。主人吾宗之耆英,新诗赠我如瑶琼。

天上绿章倘可奏,翻然亦欲骑长鲸。功成再访赤松子,相与蟠龙高处證前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桃源主人盘龙动我升高雄心

桃源 táo yuán
(1).“ 桃花源 ”的省称。 南朝 陈 徐陵 《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嶠断来宾。” 唐 杜甫 《北征》诗:“缅思桃源内,益嘆身世拙。” 明 张煌言 《赠卢牧舟大司马》诗:“ 并州 正有来苏望,忍説桃源可避 秦 。”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八:“他们缺乏相当的娱乐,赌博也是一条出路。所以有许多都在这里面寻觅他们的桃源。”参见“ 桃花源 ”。
(2).指 桃源洞 。 唐 李涉 《赠长安小主人》诗:“仙路迷人应有术, 桃源 不必在深山。” 元 任昱 《清江引·题情》曲:“ 桃源 水流清似玉,长恨因缘误。”参见“ 桃源洞 ”。
(3). 宋 时 临安县 嘉会门 外 泠水峪 ,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称 桃源 ,为都人游集之地。 苏轼 《介亭饯杨杰次公》“丹青明灭 风篁岭 ,环佩空响 桃花源 ” 查慎行 注引 元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 泠水峪 在 嘉会门 外,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为城南胜概,旧呼 桃源 ,游人多集焉。”  ——《漢語大詞典》
主人 zhǔ rén
(1).接待宾客的人。与“客人”相对。《仪礼·士相见礼》:“主人请见,宾反见,退,主人送於门外,再拜。”《荀子·乐论》:“宾出,主人拜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这一根(酒筹)掣得好,又合了主人待客的意思。” 巴金 《人民友谊的事业》:“到了十一点钟,似乎应当告辞了,主人说照 法国 的习惯,照他们家的习惯还可以继续到午夜。”
(2).特指留宿客人的房东。《史记·刺客列传》:“使使往之主人, 荆卿 则已驾而去 榆次 矣。” 唐 豆卢复 《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诗:“年年落第东归去;羞见 长安 旧主人。”
(3).财物或权力的支配者。《易·明夷》:“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晋 陶潜 《乞食》诗:“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此皆以己族为主人,而使彼受吾统治,故一切可无异视。”
(4).仆婢及受雇佣者的家主。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诸盗入主人家,奴尚为主人拔戈持矛以逐盗。”《水浒传》第六二回:“节级哥哥,可怜小人的主人 卢员外 吃屈官司。”
(5).用为学徒(或工人)对其产业主之称。 刘半农 《学徒苦》诗:“腊月主人食糕,学徒操持臼杵。”
(6).古代指战争中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客主人分》:“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晋书·张轨传》:“ 曜 虽东征, 胤 犹守本。险阻路遥,为主人甚易。”
(7).主要人物;主体。《旧唐书·仆固怀恩传》:“且臣 朔方 将士,功効最高,为先帝中兴主人,是陛下蒙尘故吏,曾不别加优奬,却信嫉妬谤词。” 朱自清 《威尼斯》:“ 圣马克堂 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 卑赞廷 式,以直线为主。”
(8).指君主。 唐 韩愈 《祭穆员外文》:“主人信谗,有惑其下;杀人无罪,诬以成过。”
(9).谓执掌教化国人之事。《韩诗外传》卷八:“司徒主人……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国多盗贼,下怨其上,则责之司徒。”  ——《漢語大詞典》
示 shì《國語辭典》

示 [ qí ]

  1. 地神。《集韵·平声·支韵》:「祇,《说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古作示。」《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汉·郑玄·注:「示,音祇,本或作祇。」通「祇」。

示 [ shì ]

  1. 上天藉天象显现征兆,向人预告凶吉祸福。《说文解字·示部》:「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2. 把事物显现予人。如:「示范」、「展示」。《老子·第三六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 告诉、宣布。如:「训示」。《礼记·礼运》:「刑仁讲让,示明有常。」
  4. 教导。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
  1. 命令、布告。如:「告示」。《儒林外史·第五○回》:「戏子们请老爷的示:还是伺候,还是回去?」
  2. 尊称人家的来信。如:「来示敬悉」。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盘龙(盤龍)pán lóng
(1).盘曲的龙的图像。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京洛篇〉》:“绣桷金莲华,桂柱玉盘龙。”《南史·梁纪上·武帝》:“有司奏: 吴 令 唐佣 铸盘龙火鑪,翔凤砚盖。”
(2).指以盘龙为饰的铜镜。 清 陈维嵩 《水龙吟·巷口见磨镜者》词:“见一双小玉,盘龙暗捧,和羞映中门里。”
(3).形容卷曲如龙。 唐 李峤 《帘》诗:“巧作盘龙势,长迎飞燕游。” 唐 韩愈 《芍药》:“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緑盘龙。”
(4).见“ 盘龙髻 ”。  ——《漢語大詞典》
吟 yín《國語辭典》

吟 [ yín ]

  1. 痛苦时发出的声音。元·戴侗《六书故·卷一一·吟》:「痛为呻吟。」
  2. 叹息。《战国策·楚策一》:「雀立不转,昼吟宵哭。」
  3. 咏、诵。如:「吟咏」。《庄子·德充符》:「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4. 啼叫、鸣叫。《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肃而长吟。」《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二》:「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5. 口吃、话说不清楚。《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为人鸢肩豺目,洞精矘眄,口吟舌言。」通「唫」。
  1. 古代一种诗体的名称。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词有〈陇头吟〉,孔明有〈梁父吟〉,文君有〈白头吟〉。」
动我(动我)
公羊传入郛不书此何以书动我也  ——《骈字类编》
升高 shēng gāo
登高。《荀子·儒效》:“身不肖而诬贤,是犹傴伸而好升高也。”《后汉书·黄琼传》:“故圣人升高据上,则以德义为首。”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升高觴嘉宾,赋笔速鹰翮。”  ——《漢語大詞典》
眺 tiào《國語辭典》

眺 [ tiào ]

  1. 眼睛邪视。《说文解字·目部》:「眺,目不正也。」《文选·潘岳·射雉赋》:「亦有目不步体,邪眺旁剔。」
  2. 远望。如:「眺望」、「登高远眺」。唐·杜甫〈喜晴〉诗:「出郭眺四郊,肃肃春增华。」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1. 距离长,与“”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2. 时间长:~古。~祖。长~。永~。
  3.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4. 深奥:言近旨~。
  5. 姓。
远 [ yuàn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雄心 xióng xīn
(1).伟大的理想和抱负。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示之以祸难,激之以耻辱,大丈夫雄心,能无愤发。” 宋 苏轼 《白帝庙》诗:“远略初吞 汉 ,雄心岂在 夔 。”《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如今看了你这番雄心侠气,竟激动我的性儿了。”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挤垮它》:“坚韧地斗争下去吧,以你更大的雄心去压倒敌人吧!”
(2).称雄称霸之心。 李大钊 《国情》:“苟无实力,纵宣言万遍,寧有丝毫效果,足遏列强之雄心?”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