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东西南北都不辨,空中但听走雷电。

胡慎仪清代〕《舟行遇暴风雨

逆水行舟嫌道远,旅人闷对难消遣。倏忽之间风暴来,遥望高山黑云卷。

一霎船颠如簸扬,舟子篙乱如飞蝗。随流未辨泊河处,岚光云气芬茫茫。

东西南北都不辨,空中但听走雷电。聒耳波涛夹雨声,杳冥变幻如流霰。

此时客怀心胆寒,新愁往事集眉端。少年不解离乡苦,老大方知行路难。

追思昔日深闺内,玉肌绰约飘香佩。小鬟扶我傍花阴,弓鞋怕溜苔痕翠。

宁知中岁苦奔波,烈日狂飙任折磨。自怜憔悴风尘里,谁唱红颜无渡河。

坐久云收风雨了,馀霞远带尖峰小。低徊鸥鹭泛清流,忘机只有无情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东西南北不辨空中雷电

东西南北(東西南北)dōng xī nán běi
(1).四方。泛指到处,处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东西南北,谁敢寧处。”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一:“东西南北皆欲往,千江隔兮万山阻。”亦作“ 东西南朔 ”。 郭孝成 《民国各团体之组织》第二节:“自 武汉 举义以来,不旬月间,天下响应,东西南朔,联翩建义, 禹 域版图,殆全归 汉 有。”
(2).指普天下。 清 纳兰性德 《摸鱼儿·送别德清蔡夫子》词:“英雄辈,事业东西南北,临风因甚成泣!”
(3).谓飘流在外,居处无定。 唐 睿宗 《孔子赞》:“吾岂匏瓜,东西南北。” 郭小川 《在大沙漠中间》诗:“他们是东西南北的人,从不曾高枕而卧,现在在这里落户,却竟十分心安理得。”
(4).指分散四方。 宋 张孝祥 《鹊桥仙·别立之》词:“离歌声断酒杯空,容易里、东西南北。”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后夜相思,水长山远,东西南北。”
(5).指方向。《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正行之间,一阵大风起处,捲得灰沙飞起,眼前对面不见,竟不知东西南北了。” 老舍 《骆驼祥子》十九:“感情在他心中绕着圆圈,把个最简单的人闹得不知道了东西南北。”  ——《漢語大詞典》
都 dū/dōu《國語辭典》

都 [ dū ]

  1. 大城市。如:「花都」、「港都」、「通都大邑」。
  2.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首都」、「国都」、「京都」、「行都」。
  3. 姓。如汉代有都稽,明代有都穆。
  1. 定都。《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2. 居。《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
  3. 总计。《文选·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1. 优雅、优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聊斋志异·卷一·娇娜》:「一少年出,丰采甚都。」

都 [ dōu ]

  1. 皆。概括全部的意思。如:「都好」、「都是」。
  2. 还、尚且、甚至。如:「他都如此说了,你又能如何呢!」、「他一动都不动,活像个木头人似的。」
  3. 业已、已经。有加重语气的意味。如:「误会都造成了,你懊悔也没用!」
  1. 发语词,无义。《书经·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不辨
左传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史记杨仆传为人少文居廷悯悯不辨  ——《韵府拾遗 铣韵》
空中 kōng zhōng
(1).空间;天空。《列子·天瑞》:“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 唐 温庭筠 《湖阴词》:“ 五陵 愁碧春萋萋, 灞川 玉马空中嘶。” 巴金 《灭亡》第七章:“ 袁润身 把烟夹在右手底两个指头中间,张开口,吐出一口白雾,一圈一圈地腾上了空中。”
(2).犹中空。 宋 苏轼 《石锺山记》:“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声。” 明 刘基 《郁离子·鲁般》:“大者为栋为梁,小者为杙为栭,曲者为枅,直者为楹,长者为榱,短者为棁,非空中而液身者,无所不用。”
(3).宫中古琴名。《初学记》卷十六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古琴名有清角、鸣廉、脩况、蓝胁、号钟、自鸣、空中、绕梁、緑綺、燋尾、凤皇。”  ——《漢語大詞典》
但 dàn《國語辭典》

但 [ dàn ]

  1. 仅、只。如:「但愿如此」。唐·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 林间。」唐·李商隐〈无题〉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2. 只要。唐·王昌龄〈出塞〉诗二首之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3. 只有、唯有。宋·苏轼〈行香子·一叶舟轻〉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4. 凡、所有。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则见脂粉馨香,环佩丁当,藕丝嫩新织仙裳,但风流都在他身上。」
  5. 尽管。如:「但说无妨」。
  1. 不过、可是。如:「你虽然聪明,但也要努力才能成功。」
  1. 姓。如汉代有但钦。
听 ( 聽 ) tīng《國語辭典》

听 [ yǐn ]

  1. 笑的樣子。《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听然而笑。」唐·劉禹錫〈說驥〉:「睹之周體,眙然視,听然笑,既而抃隨之。」
走 zǒu《國語辭典》

走 [ zǒu ]

  1. 疾行、奔跑。如:「奔走」。汉·刘熙《释名·释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 步行。如:「走路」。《文选·张衡·西京赋》:「走索上而相逢。」
  3. 逃跑。如:「逃走」、「败走」。《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4. 离开。如:「走开」、「我明天就要走了。」
  5. 泄漏。如:「走漏」、「走光」、「走电」。《水浒传·第一八回》:「三人大惊:『莫不走漏了消息,这件事发了?』」
  6. 接触、交往。如:「他们两家走得很勤。」
  7. 失去原来的形态。如:「走味」、「走样」、「走调」。
  8. 移动、挪动。如:「拿走」、「我的表走得很准。」、「这步棋走错了。」
  9. 到处游荡。参见「走江湖 」条。
  10. 往、去。如:「走往」、「走访」。
  1. 供行走的。如:「走道」。
  2. 供驱使的、供使役的。如:「贩夫走卒」。
  3. 在陆地上行动的。如:「飞禽走兽」。
  1. 兽类的总称。《文选·左思·吴都赋》:「穷飞走之栖宿。」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雷电(雷電)léi diàn
亦作“靁电”。
(1).打雷和闪电。《书·金縢》:“秋,大熟,未穫,天大雷电以风。”《后汉书·列女传·许升妻》:“是日疾风暴雨,靁电晦冥。”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诗:“儿童畏雷电,鱼鳖惊夜光。”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三幕:“忽然雷电震闪,大雨滂沱。”
(2).喻天子的雷霆之怒。《周书·尉迟运王轨等传论》:“ 颜之仪 风烈凛然,正辞以明节,崎嶇雷电之下,仅而获济。”
(3).以雷比刑罚,以电比人之明察,比喻朝廷严明的法律。《易·噬嗑》:“《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勑法。” 孔颖达 疏:“雷电欲取明罚勑法可畏之义,故连云雷电也。” 明 张居正 《答山东抚院李渐庵言吏治河漕书》:“故今振举纲维,精覈吏治,章之以雷电,悬之以象魏。”
(4).比喻执法严明,断狱迅速。 宋 曾巩 《送程公辟使江西》诗:“ 程侯 昔使 西山 下,金印出怀光满把。坐驰雷电破姦伏,力送春阳煦鰥寡。”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