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君不见黄金白璧骄侈本,大官厚禄方安稳。

饶节宋代〕《向居卿所藏灵壁石歌

灵壁之石妙天下,奇姿异质穷变化。时时好事获寸尺,谷量牛马未当价。

耐官丞相三代孙,风流似是典刑存。心胸本无纨裤气,诗书渐洗膏粱昏。

迩来得石不盈尺,依稀尚带莓苔迹。气象中含万仞悬,秀润仍分千里碧。

大江之南千万山,终日思归行路难。坐中一见此真骨,心折当年雨后天。

君不见黄金白璧骄侈本,大官厚禄方安稳。少年趣驾迅如电,我欲追之堕车蹇。

年来老大计转拙,一丘一壑兴不浅。傥君他日弃前鱼,南窗坐对庐山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见黄金白璧骄侈大官厚禄安稳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不见(不見)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黄金 huáng jīn
(1).指铜。《书·舜典》“金作赎刑” 孔 传:“金,黄金。” 孔颖达 疏:“此传黄金,《吕刑》黄铁,皆是今之铜也。”
(2).金属名。赤黄色,质柔软,延展性大。为贵重金属,多用来制造货币、装饰品等。《易·噬嗑》:“六五:噬乾肉,得黄金。” 高亨 注:“噬乾肉得黄金,盖有人置黄金粒于乾肉之中,以谋害食者,食者以齿嚼之,而发现黄金粒也。”《史记·平準书》:“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白金,银也。赤金, 丹阳 铜也。” 唐 杜甫 《望牛头寺》诗:“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仇兆鳌 注引 朱鹤龄 曰:“《弥陀经》:极乐国土有七宝莲池,池底以金沙布地。”《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如本地用,有现成的县城里字号票子;远路用,有现成的黄金,带着岂不简便些?”
(3).泛指钱财。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4).道教仙药名。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
(5).比喻金黄色的东西。 唐 罗隐 《皇陂》诗:“垂杨风轻弄翠带,鲤鱼日暖跳黄金。” 前蜀 尹鹗 《金浮图》词:“压红茵,凤舞黄金翅。” 宋 苏轼 《九日寻臻闍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诗之一:“试碾露芽烹白雪,休拈霜蕊嚼黄金。”
(6).石名。《淮南子·墬形训》:“黄埃五百岁生黄澒,黄澒五百岁生黄金,黄金千岁生黄龙。” 高诱 注:“石名也。”
(7).比喻功名事业。 清 龚自珍 《梦中作四截句》之二:“黄金华髮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
(8).比喻宝贵。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五章:“秋天,又一个秋天--庄户人家的黄金季节来到了。”亦喻尊贵的身体。 清 李渔 《风筝误·诧美》:“也亏我屈黄金先陪膝头,请宽衣,莫怕羞。”  ——《漢語大詞典》
白璧 bái bì
平圆形而中有孔的白玉。《管子·轻重甲》:“ 禺氏 不朝,请以白璧为币乎?”《史记·滑稽列传》:“于是 齐威王 乃益齎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 北平 徐氏 有女, 雍伯 求之,要以白璧一双。” 宋 刘过 《念奴桥·留别辛稼轩》词:“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  ——《漢語大詞典》
骄侈(驕侈)jiāo chǐ
(1).骄傲自大。《左传·成公十七年》:“君骄侈而克敌,是天益其疾也。难将作矣!”《新唐书·房玄龄传》:“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 明 张居正 《答南学院周书》:“一切务为姑息弛纵,贾誉於众,以致士习骄侈,风俗日坏。” 清 秋瑾 《精卫石》诗:“举动自如无俗态,谦和举措不骄侈。”
(2).骄纵奢侈。 唐 韦应物 《金谷园歌》:“当时豪右争骄侈,锦为步障四十里。”《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 煜 性骄侈,好声色。”《明史·陶安传》:“帝尝御 东阁 ,与 安 及 章溢 等论前代兴亡本末。 安 言丧乱之源,由於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漢語大詞典》
本 běn《國語辭典》

本 [ běn ]

  1. 草木的根幹。《說文解字·木部》:「木下曰本。」《呂氏春秋·士容論·辯士》:「是以畝廣以平,則不喪本。」漢·高誘·注:「本,根也。」
  2. 事物的本原、根源。如:「本末倒置」、「變本加厲」。《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3. 母金、資金。如:「成本」、「股本」、「夠本」、「賠本」、「將本圖利」、「一本萬利」。
  4. 書籍、字畫、碑帖等。如:「讀本」、「版本」、「刻本」、「拓本」、「手抄本」、「精裝本」。
  5. 演出的底本。如:「腳本」、「話本」、「劇本」。
  6. 古代奏達皇帝的文書。如:「奏本」、「修本」。
  7. 量詞:➊ ​ 計算書籍、簿冊等的單位。如:「五本書」、「三本帳簿」。➋ ​ 計算戲曲分段的單位。如:「西廂記第四本」。➌ ​ 計算影片攝製成的膠卷的單位。如:「這部影片長達八大本。」
  8. 姓。如明代有本高。
  1. 根據、依憑。如:「一本初衷」。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本之春秋以求其斷。」
  1. 主要的、中心的。如:「本體」、「本位」、「校本部」。
  2. 起初的、原來的。如:「本能」、「本名」、「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3. 現在的、目前的。如:「本月」、「本年度」。
  1. 本來、原來。《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本定天下,諸將及(項)​籍也。」《文選·李密·陳情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1. 稱自己或自己這方。如:「本人」、「本庭」、「本籍」、「本報訊」。《淮南子·氾論》:「立之于本朝之上,倚之于三公之位。」
大官 dà guān
(1).职位高的官。 李準 《黄河东流去》第二七章:“要杀要宰都由你,反正你是大官。”
(2).古时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子的尊称。《水浒传》第一○三回:“庄客道:‘ 李大官 不知,这里西去一里有餘,乃是 定山堡 内 段家庄 。’”
太官。《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减大官、尊官、尚方、内者服御珍膳靡丽难成之物。” 李贤 注:“《汉官仪》曰:‘大官,主膳羞也。’” 唐 王维 《敕赐百官樱桃诗》:“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参见“ 太官 ”。  ——《漢語大詞典》
厚禄 hòu lù
(1).优厚的俸禄。《墨子·尚贤中》:“故当是时,虽在於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宋书·王僧达传》:“如使臣享厚禄,居重荣,衣狐坐熊,而无事於世者,固所不能安也。” 唐 杜甫 《狂夫》诗:“厚禄故人书断絶,恒饥稚子色凄凉。” 清 蒋士铨 《临川梦·哱叛》:“合得上厚禄高官,都只为积祖承恩相挈带。”
(2).指食禄丰厚之士卒。《吕氏春秋·简选》:“驱市人而战之,可以胜人之厚禄教卒。” 陈奇猷 校释:“古者士亦食禄,厚禄即指厚禄之士。”  ——《漢語大詞典》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1.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2. 区域。如:「地方」、「远方」。
  3.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4.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5.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6.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7.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8.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9.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2.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3.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1.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2.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安稳(安穩)ān wěn
(1).平稳。 汉 王符 《潜夫论·相列》:“面部欲溥平润泽,手足欲深细明直,行步欲安稳覆载,音声欲温和中宫。” 明 李东阳 《东南风》诗:“君不见大船安稳如屋里。” 巴金 《家》十九:“船在水面流着,安稳而自然,不曾激起一点风波。”
(2).安定,平静。 晋 袁宏 《后汉纪·质帝纪》:“昔 秦 之末,不恤四方,近亲市人数如此,故以其安稳,一旦瓦解, 陈 项 并起,至於土崩。” 唐 杜甫 《早花》诗:“ 西京 安稳未?不见一人来。”《三国志平话》卷下:“倘若 曹公 夺了 剑关 外十三州, 西川 不能安稳!” 王士美 《铁旋风》第一部:“ 强小兵 平静了片刻,安稳了一阵。”
(3).平安;安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行人安稳,布颿无恙。”《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使至, 禄山 踞床曰:‘天子安稳否?’”《前汉书平话》卷下:“在寡人处,大夫归去传示吾兄,三王安稳住坐,圣王已无疎失。”《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 安老爷 这才把此番公子南来……(那盗寇)见了他那张弓怎的立刻备了人马护送公子安稳到 淮 ……从头至尾説了一遍。”
(4).稳妥。《旧唐书·方伎传·严善思》:“ 则天太后 卑於 天皇大帝 ,今欲开 乾陵 合葬,即是以卑动尊,事既不经,恐非安稳。” 句道兴 本《搜神记》:“其母告 崑崙 曰:‘天衣向何处藏之,时得安稳?’”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敢望陛下深信古语,且守中医安稳万全之策,勿为恶药所误,实社稷宗庙之利,天下幸甚。”《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宿於驛室,岂不惹人盘问?还到前村,择僻静处民家投宿,方为安稳。”
(5).安歇。 唐 张鷟 《游仙窟》:“新妇向来专心为勾当,以后之事,不敢预知;娘子安稳,新妇向房卧去也。” 明 邵璨 《香囊记·邮亭》:“大人请安稳,此处没人打扰。”
(6).安详稳重。 温俊权 单复 《李金芝》:“这个教员倒很安稳,不慌不忙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 孙犁 《村歌》下篇二:“‘ 香菊 把她的历史谈谈。’ 老邴 说。‘说起来,那话就远了。’ 香菊 安稳地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