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第二桃花及杏花,此花大抵颜色奢。

徐积宋代〕《答范君锡汎汎爱花之句

汎汎爱花非爱一,范掾爱花如此密。一从春色到人閒,每月弄花三十日。

第一花中爱牡丹,待与金钗共玉冠。第二桃花及杏花,此花大抵颜色奢。

又爱墙头看海棠,乱点燕脂如急妆。更无閒暇及芳草,却解回头觑绿杨。

其馀好花有何限,范掾看花眼头烂。见花如见故人来,寻花太紧攀花慢。

洛阳城内骑马走,山阳城外坐监酒。坐地爱花情更深,时时取酒为花斟。

谁知有此风流掾,诗情酒兴纷如霰。好来闲伴老翁吟,老翁是物吟将遍。

海閒亦有蟠桃花,可能同发乘桴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第二桃花大抵颜色

第二 dì èr
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漢語大詞典》
桃花 táo huā
亦作“ 桃华 ”。
(1).桃树所开的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唐 张志和 《渔父》词之一:“ 西塞 山前白鷺飞,桃花流水鱖鱼肥。” 元 贯云石 《折桂令·送春》曲:“落日啼鹃,流水桃花。” 清 龚自珍 《宋先生述》:“朱书如桃华,日罄五七十纸。” 杨朔 《海市》:“年年桃花开时,就像那千万朵朝霞到海岛上来。”
(2).形容女子容貌。 唐 温庭筠 《照影曲》:“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 清 徐士銮 《宋艳·驳辨》:“诗云:一从蕙死兰枯后,刚道桃花好面皮。”
(3).指桃花马。 唐 岑参 《玉门关盖将军歌》:“桃花叱拨价最殊,骑将猎向城南隅。” 宋 郭昭符 《秋日同知州潘赞善朝阳岩闲望归郡中书事》诗:“画橈渌水沙棠轻,朱鞅追风桃花速。”
(4).“ 桃花水 ”的省称。指春汛。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相逢为我话留滞,桃花春涨孤舟起。”
(5).病名。癣的一种。 清 陆长春 《香饮楼宾谈·徐氏二女》:“次女犯桃花百日,为美玉之玷。”  ——《漢語大詞典》
及 jí《國語辭典》

及 [ jí ]

  1. 到、到達。如:「及至」、「及第」、「推己及人」。《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唐·李頎〈送陳章甫〉詩:「鄭國遊人來及家,洛陽行子空歎息。」
  2. 趕得上。如:「及時」、「及早」、「來得及」、「迅雷不及掩耳」。
  3. 比得上。《論語·公冶長》:「非爾所及也。」唐·李白〈贈汪倫〉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 牽涉、發生關係。如:「波及」、「涉及」、「言不及義」。
  5. 古君位傳襲制度中兄弟相傳。如:「兄終弟及」。《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
  1. 與、和。《書經·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唐·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杏 xìng《國語辭典》

杏 [ xìng ]

  1. 植物名。蔷薇科樱属,落叶乔木。树皮带赤色,叶卵形。三月开淡红色花朵,花、叶像梅。果实扁圆、肥厚、味稍酸。核里有仁,可食亦可入药。花与果实也称为「杏」。
花 huā《國語辭典》

花 [ huā ]

  1. 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由許多變形的葉集生而成。包括花萼、花冠、花蕊、花托。可供人觀賞。如:「菊花」、「梅花」、「玫瑰花」。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2. 形狀像花的物體。如:「雪花」、「水花」、「浪花」、「爆米花」。
  3. 比喻美女。如:「姊妹花」、「解語花」、「交際花」、「尋花問柳」。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嬌花巧笑久寂寥,娃館苧蘿空處所。」
  4. 姓。如唐代有花敬定。
  1. 有花的。如:「花季」。
  2. 有花紋的、雜色的。如:「花布」、「花貓」、「花邊」。
  3. 式樣、種類繁多的。如:「花式游泳」。
  4. 虛假的、巧妙的。如:「耍花招」、「花言巧語」。
  5. 模糊不清。如:「眼睛都花了。」
  6. 人心性不定、好玩樂稱為「花」。如:「花心大少」、「這個人很花,你最好不要和他交往。」
  1. 開花。唐·杜甫〈偪仄行〉:「辛夷始花亦已落,況我與子非壯年。」
  2. 耗費。如:「花錢」、「花時間」、「這些錢夠他花的了。」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大抵 dà dǐ
(1).大都,表示总括一般的情况。《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汉书·杜周传》:“其治大抵放 张汤 。” 颜师古 注:“大抵,大归也。” 元 陈栎 《勤有堂随录》:“大抵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 丁玲 《奔》:“大家互相交换了一些家乡的苦难……大抵都相差不远。”
(2).大要;要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俗之谤者,大抵有五。”《周书·庾信传论》:“虽诗赋与奏议异軫,铭誄与书论殊涂,而撮其指要,举其大抵,莫若以气为主,以文传意。”《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此诗大抵説人品有真有伪,须要恶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恶。”  ——《漢語大詞典》
颜色(顔色)yán sè
(1).面容;面色。《礼记·玉藻》:“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 南朝 梁 江淹 《古离别》诗:“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清 黄遵宪 《今别离》诗:“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曹禺 《雷雨》第四幕:“颜色惨白,鬓发湿漉漉的。”
(2).表情;神色。《论语·泰伯》:“正颜色,斯近信矣。”《新唐书·韦思谦传》:“性謇諤,颜色庄重,不可犯,见王公,未尝屈礼。”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他们都背着枪,悠然的站着,毫无紧张的颜色。”
(3).姿色。《墨子·尚贤中》:“不论贵富,不嬖颜色。” 前蜀 贯休 《偶作》诗之五:“君不见 西施 緑珠 颜色可倾国,乐极悲来留不得。”《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因他有几分颜色,从十七岁上就卖与 北门桥 来 家做小。”
(4).面子,光彩。 三国 魏 曹植 《艳歌》:“长者赐颜色, 泰山 可动移。”《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那些亲眷们一向訕笑 杜子春 这个败子,岂知还有发跡之日。这些时见了那首感怀诗,老大的好没颜色。”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
(5).色彩。 唐 杜甫 《花底》诗:“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水浒传》第一○三回:“ 张世开 嫌那段颜色不好,尺头又短,花样又是旧的。”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二:“你看,颜色和血一样,多鲜艳。”
(6).指尊严。《吕氏春秋·勿躬》:“蚤入晏出,犯君颜色,进諫必忠,不辟死亡。” 汉 刘向 《九叹·怨思》:“犯颜色而触諫兮,反蒙辜而被疑。”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昨在京师官时,不敢犯人颜色,不敢议论时事,随众上下,心志蟠屈不开,固亦极矣!”
(7).借指头。 唐 白居易 《胶漆契》诗:“陋巷飢寒士,出门甚栖栖。虽然志气高,岂免颜色低。” 胡适 《吴敬梓年谱》:“昔之列戟鸣珂,加以紫标黄榜,莫不低其颜色,增以悽愴。”
(8).指显示利害的脸色或行动。 沙汀 《防空》:“ 愚生先生 从那时起勃发了雄心,总想拿点颜色给他的仇家看看。” 杨朔 《渔笛》:“姓 宋 的那穷鬼敢沾你一沾,我不给你们点颜色看才怪。”
(9).指本领。 鲁迅 《花边文学·点句的难》:“标点古文真是一种试金石,只消几点几圈,就把真颜色显出来了。”
(10).颜料或染料。如:彩印厂的仓库里,各种颜色都有的。  ——《漢語大詞典》
奢 shē《國語辭典》

奢 [ shē ]

  1. 用钱浪费,没有节制。参见「奢侈 」条。
  2. 夸张。《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今足下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
  1. 过分的、过多的。如:「奢望」、「奢求」。
  1. 姓。如明代有奢寅。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