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羽毛 yǔ máo
(1).鸟兽的毛。《墨子·非乐上》:“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流羽毛之威蕤,垂环玭之琳瑯。” 李善 注:“言宫室以羽毛为饰。” 唐 罗隐 《绣》诗:“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 宋 陆游 《黄鸦吟》:“羽毛不足辱弹射,滋味不足登俎豆。” 清 吴伟业 《题二禽图》诗:“欲笑雪衣贪玉粒,羽毛憔悴闭雕笼。” 徐迟 《火中的凤凰》:“他不知道,这并不是那火中的新生的凤凰。并不是,并不是!至多只是它的一根羽毛罢了。”
(2).鸟兽的代称。 汉 祢衡 《鹦鹉赋》:“虽同族於羽毛,固殊智而异心。” 唐 孟球 《和周墀》:“谁料羽毛方出谷,许教齐和九皋鸣。”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如麟凤,不鷙不搏,羽毛毕朝,雄狡率服。”
(3).羽旗。《左传·襄公十四年》:“ 范宣子 假羽毛於 齐 而弗归, 齐 人始贰。” 杜预 注:“析羽为旌,王者游车之所建, 齐 私有之,因谓之羽毛。” 唐 李白 《大猎赋》:“羽毛扬兮九天絳,猎火燃兮千山红。”
(4).羽毛使鸟兽有文彩,因以喻人的声誉。《后汉书·王符传》:“其贡士不復依其质干,準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妄生羽毛。”《周书·晋荡公护传》:“所好加羽毛,所恶生疮痏。” 唐 王维 《裴仆射济州遗爱碑》:“厚为之礼,则生我羽毛;小不如意,则成是贝锦。”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三章:“ 葆真 爱惜羽毛,既见抨击,奉身引退。”
(5).毛织品。 清 龚自珍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食妖宜絶矣,宜并杜絶呢羽毛之至,杜之则蚕桑之利重,木棉之利重。” 清 程含章 《论洋害》:“诸番所产之货,皆非 中国 所必需。若大泥、羽毛、嗶吱、铜锡、绵花、苏木、药材等类。每岁约值千万金。” ——《漢語大詞典》
(2).鸟兽的代称。 汉 祢衡 《鹦鹉赋》:“虽同族於羽毛,固殊智而异心。” 唐 孟球 《和周墀》:“谁料羽毛方出谷,许教齐和九皋鸣。”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如麟凤,不鷙不搏,羽毛毕朝,雄狡率服。”
(3).羽旗。《左传·襄公十四年》:“ 范宣子 假羽毛於 齐 而弗归, 齐 人始贰。” 杜预 注:“析羽为旌,王者游车之所建, 齐 私有之,因谓之羽毛。” 唐 李白 《大猎赋》:“羽毛扬兮九天絳,猎火燃兮千山红。”
(4).羽毛使鸟兽有文彩,因以喻人的声誉。《后汉书·王符传》:“其贡士不復依其质干,準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妄生羽毛。”《周书·晋荡公护传》:“所好加羽毛,所恶生疮痏。” 唐 王维 《裴仆射济州遗爱碑》:“厚为之礼,则生我羽毛;小不如意,则成是贝锦。”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三章:“ 葆真 爱惜羽毛,既见抨击,奉身引退。”
(5).毛织品。 清 龚自珍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食妖宜絶矣,宜并杜絶呢羽毛之至,杜之则蚕桑之利重,木棉之利重。” 清 程含章 《论洋害》:“诸番所产之货,皆非 中国 所必需。若大泥、羽毛、嗶吱、铜锡、绵花、苏木、药材等类。每岁约值千万金。” ——《漢語大詞典》
五色 wǔ sè
(1).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书·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孙星衍 疏:“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黄无玄为五也。”
(2).泛指各种颜色。《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三国 魏 曹丕 《芙蓉池》诗:“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簷楹蹔明灭,五色光属联。”《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有人説你有个眼睛可以辨五色,耳朵可以辨五声。”
(3).神色。参见“ 五色无主 ”。
(4).中医指五脏反映在面部的五种气色。据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公乘阳庆 ﹞更悉以禁方予之( 仓公 ),传 黄帝 、 扁鹊 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 张守节 正义引《八十一难》:“五藏有色,皆见於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也。”《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察色》“欲识小儿百病原,先从面部色详观,五部五色应五臟,诚中形外理昭然。”注:“五色者: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也。” ——《漢語大詞典》
(2).泛指各种颜色。《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三国 魏 曹丕 《芙蓉池》诗:“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簷楹蹔明灭,五色光属联。”《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有人説你有个眼睛可以辨五色,耳朵可以辨五声。”
(3).神色。参见“ 五色无主 ”。
(4).中医指五脏反映在面部的五种气色。据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公乘阳庆 ﹞更悉以禁方予之( 仓公 ),传 黄帝 、 扁鹊 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 张守节 正义引《八十一难》:“五藏有色,皆见於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也。”《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察色》“欲识小儿百病原,先从面部色详观,五部五色应五臟,诚中形外理昭然。”注:“五色者: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也。” ——《漢語大詞典》
云锦(雲錦)yún jǐn
(1).织有云纹图案的丝织品。《汉武帝内传》:“张云锦之幃,然九光之灯。” 宋 王安石 《送吴显道》诗之一:“屏风九迭云锦张,千峯如连环。” 明 李唐宾 《梧桐叶》第三折:“烟裊金罏宝篆烧,傍云锦衣飘。” 冰心 《我的秘密》诗:“一幅灿烂的云锦从墙上垂下,几条金龙在彩云里张牙舞爪。”
(2).朝霞;彩云。《文选·木华〈海赋〉》:“若乃云锦散文於沙汭之际,綾罗被光於螺蚌之节。” 张铣 注:“云锦,朝霞也。” 鲁迅 《野草·好的故事》:“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 ——《漢語大詞典》
(2).朝霞;彩云。《文选·木华〈海赋〉》:“若乃云锦散文於沙汭之际,綾罗被光於螺蚌之节。” 张铣 注:“云锦,朝霞也。” 鲁迅 《野草·好的故事》:“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 ——《漢語大詞典》
张 ( 張 ) zhāng
张 [ zhāng ]
- 开,展开:~开。~目(a.睁大眼睛;b.助长某人的声势称“为某人~~”)。~榜。铺~。~灯结彩。纲举目~。
- 商店开业:开~。
- 拉紧:紧~。~力。
- 扩大,夸大:夸~。
- 放纵,无拘束:乖~。嚣~。
- 料理,应酬:~罗。
- 惊惶,慌忙:~惶失措。
- 看,望:~望。
-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 量词:一~纸。三~桌子。几~嘴。两~弓。
- 姓。
两凤(兩鳳)liǎng fèng
喻指两个有隽才之士。《晋书·陆机孙拯等传论》:“矫翮南辞,翻栖火树;飞鳞北逝,卒委汤池。遂使穴碎双龙,巢倾两凤。” 唐 钱起 《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御》:“含毫思两凤,望远寄双鱼。” ——《漢語大詞典》
翥 zhù《國語辭典》
翥 [ zhù ]
动- 高飞。《说文解字·羽部》:「翥,飞举也。」《楚辞·屈原·远游》:「雌蜺便娟以增挠兮,鸾鸟轩翥而翔飞。」唐·韩愈〈石鼓歌〉:「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羽 yǔ《國語辭典》
羽 [ yǔ ]
名- 鸟类的毛。《易经·渐卦·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韩非子·解老》:「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
- 鸟类或飞虫的翅膀。《礼记·月令》:「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汉·张衡〈七辩〉:「京城阿缟,譬之蝉羽。」
- 鸟类的代称。如:「羽族」。《文选·曹植·七启》:「野无毛类,林无羽群。」
- 古代舞者拿在手上的装饰物,以雉尾制成。《淮南子·时则》:「命乐师修鼗鼙玲瑟管箫,调竽曕,饰钟磬,执干戚戈羽。」
- 古代五音之一。《吕氏春秋·孟冬纪·孟冬》:「其虫介,其音羽。」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 箭。《文选·鲍照·拟古诗三首之一》:「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唐·王涯〈陇上行〉:「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
- 同党、朋友、喽啰。如:「党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立有闲,时季羽在侧 。」
- 钓鱼用的浮标。《吕氏春秋·离俗览·离俗》:「鱼有大小,饵有宜适,羽有动静。」
- 姓。如春秋时郑国有羽颉。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以羽毛制成的。如:「羽扇纶巾」。《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上》:「五利将军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
北阙(北闕)běi què
(1).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汉书·高帝纪下》:“ 萧何 治 未央宫 ,立东闕、北闕、前殿、武库、太仓。” 颜师古 注:“ 未央宫 虽南嚮,而上书、奏事、謁见之徒皆诣北闕。”
(2).用为宫禁或朝廷的别称。 汉 李陵 《答苏武书》:“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復能屈身稽顙,还向北闕,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耶?” 唐 李白 《忆旧游寄淮郡元参军》诗:“北闕青云不可期, 东山 白首还归去。” 宋 陆游 《西郊》诗:“七十辞北闕,五亩寄西郊。” 康有为 《星海自京还》诗:“伏陈北闕有封事,醉卧西风賸酒楼。” ——《漢語大詞典》
(2).用为宫禁或朝廷的别称。 汉 李陵 《答苏武书》:“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復能屈身稽顙,还向北闕,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耶?” 唐 李白 《忆旧游寄淮郡元参军》诗:“北闕青云不可期, 东山 白首还归去。” 宋 陆游 《西郊》诗:“七十辞北闕,五亩寄西郊。” 康有为 《星海自京还》诗:“伏陈北闕有封事,醉卧西风賸酒楼。” ——《漢語大詞典》
旁 páng/bàng《國語辭典》
旁 [ páng ]
名- 侧、边。如:「两旁」、「路旁」。唐·杜甫〈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 辅佐、帮助。《楚辞·屈原·九章·惜诵》:「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汉·王逸·注:「旁,辅也。」
- 汉字的偏旁。如:「立人旁」、「竖心旁」、「『张』是弓字旁的张,而非立早章。」
- 姓。如秦末有旁君。
- 侧面的。如:「旁边」。《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
- 别的、其他的。如:「旁人」、「没旁的话」。
- 歧出的。如:「主干旁枝」。
- 不正的、偏邪的。如:「旁门左道」。《荀子·议兵》:「旁辟曲私之属为之化而公,矜纠收缭之属为之化而调。」唐·杨倞·注:「旁,偏颇也。」
- 边侧的。表方位。如:「旁观」、「旁听」。《文选·张衡·西京赋》:「徒观其城郭之制,则旁开三门。」
- 广泛、普遍的。如:「旁征博引」。《书经·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旁施勤教,恤慎刑狱。」
旁 [ bàng ]
动- 依靠、临近。《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欲入为寇。」唐·颜师古·注:「旁,依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