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两世承恩宠眷隆,地居清禁职兼崇。

杨荣明代〕《赠尚宝丞袁忠彻升少卿

两世承恩宠眷隆,地居清禁职兼崇。君臣庆会时欣遇,父子光荣世莫同。

长侍龙颜仙仗里,每擎玉玺御筵中。鹓行屡得联珂佩,欲赠新诗愧未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两世承恩宠眷清禁

两世(两世)
南史袁湛传陈郡谢重王胡之外孙也于诸舅敬礼多阙重子绚湛之甥也尝于公坐慢湛湛正色谓曰汝便是两世无渭阳情绚有愧色哉綦母潜祗园寺诗两世分明见馀生复几  ——《骈字类编》
承恩 chéng ēn
(1).蒙受恩泽。 唐 岑参 《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前日承恩 白虎殿 ,归来见者谁不羡。” 刘成禺 《洪宪纪事诗》之一七四:“君王碧洗颁冠玉,养子承恩四子婚。”
(2). 汉 台馆名。《汉书·霍光传》:“筑神道,北临 昭灵 ,南出 承恩 。”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云:“ 昭灵 、 承恩 、皆馆名也。”  ——《漢語大詞典》
宠眷(寵眷)chǒng juàn
(1).谓帝王的宠爱关注。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讨论》:“駙马 张垍 , 燕 公子也,盛承宠眷。”《明史·萧执传》:“帝有事北郊……令赋诗,復令赋山梔花。独喜 执 作,遍示诸臣,宠眷倾一时。”
(2).用作称人关注的敬辞。 清 吴定 《答任幼直书》:“辱先生宠眷而不获奉教,感偕愧集,无任惶恐。不宣。”  ——《漢語大詞典》
隆 lóng《國語辭典》

隆 [ lóng ]

  1. 豐富、盛大。如:「隆重」。《淮南子·繆稱》:「趙宣孟以束脯免其軀,禮不隆而德有餘。」
  2. 深厚。如:「隆冬」、「隆恩」、「隆情厚誼」。
  3. 興起、興盛。如:「興隆」、「隆盛」。
  4. 高起的。如:「隆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
  1. 增高。如:「隆鼻」。《戰國策·齊策一》:「雖隆薛之城到於天,猶之無益也。」
  2. 崇尚、尊崇。《荀子·勸學》:「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宋·王之道〈漁家傲·老老恩波今及老〉詞:「隆孝道,慕踰五十前王少。」
  1. 形容雷聲或爆炸聲。如:「只聽到轟隆一聲巨響,整排房子夷為平地。」漢·王充《論衡·雷虛》:「隆隆之聲,天怒之音,若人之呴吁矣!」
  1. 姓。如明代有隆光祖。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1.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2.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4.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5.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6.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7.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8.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9.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1.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2.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1.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居 jū《國語辭典》

居 [ jū ]

  1. 住。《论语·学而》:「居无求安」。《孟子·离娄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
  2. 坐下。《论语·阳货》:「居,吾语汝。」
  3. 存积、储存。如:「奇货可居」。《汉书·卷五九·张汤传》:「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
  4. 处、位于。《孟子·离娄上》:「居下位而不获于上。」唐·刘禹锡〈咏史〉诗二首之二:「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5. 占有。《晋书·卷三四·羊祜传》:「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6. 存有、怀著。如:「居心叵测」。
  1. 住所。如:「故居」、「新居」、「迁居」。
  2. 住宅、茶楼、饭馆等场所的称号用字。如:「为善长乐居」、「明湖居」、「德林居」。
  3. 姓。如明代有居节。

居 [ jī ]

  1.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谁居?其孟椒乎!」《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清禁 qīng jìn
(1).指皇宫。皇宫中清静严肃,故称。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司徒九江朱伥》:“臣愿陛下思 周旦 之言,详左右清禁之内,谨供养之官,严宿卫之身。” 唐 杜牧 《洛阳秋夕》诗:“清禁漏闲烟树寂,月轮移在 上阳宫 。”《明史·杨爵传》:“陛下诚与公卿贤士日论治道,则心正身修,天地鬼神莫不祐享,安用此妖诞邪妄之术列诸清禁,为圣躬累耶!”
(2).清除宫苑污秽,禁止闲杂窥伺。《宋书·礼志三》:“阳路整卫,正途清禁。”  ——《漢語大詞典》
职 ( 職 ) zhí
职 [ zhí ]
  1. 职务,分(fèn )内应做的事:~业。~务。~守。~权。天~。尽~。
  2. 职位,执行事务所处的一定地位:~工。~位。~员。~称。以身殉~。
  3. 旧时公文用语,下属对上司的自称:卑~。~当奉命。
  4. 掌管:~掌。
  5. 由于:~此而已。
兼 jiān《國語辭典》

兼 [ jiān ]

  1. 合并、吞并。《左传·昭公八年》:「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之六:「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2. 同时担任或具有两种以上的职务或身分、行为等。如:「兼差」、「兼职」、「父兼母职」。
  3. 加倍、超越、胜过。如:「兼程赶路」。《论语·先进》:「由也兼人。」唐·韩愈〈韩滂墓志铭〉:「读书倍文,功力兼人。」
  4. 重复、累积。《荀子·正名》:「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吕强传》:「重金兼紫,相继为蕃辅。」
  1. 同时、一起。如:「兼顾」、「二者兼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 尽、完全。《荀子·王制》:「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韩非子·难四》:「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
崇 chóng《國語辭典》

崇 [ chóng ]

  1. 高峻的。如:「崇高」、「崇山峻嶺」。《紅樓夢·第一○二回》:「以致崇樓高閣,瓊館瑤臺,皆為禽獸所棲。」
  1. 尊敬、尊重。《左傳·僖公七年》:「且夫合諸侯,以崇德也。」《禮記·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2. 重視、崇尚。如:「崇尚」。漢·桓寬《鹽鐵論·非鞅》:「崇利而簡義,高力而尚功。」
  1. 德高位尊的人。《左傳·宣公十二年》:「師叔,楚之崇也。」
  2. 姓。如唐代有崇穎。
  1. 表示整個、一段時間的終了。參見「崇朝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