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君不见马援拄孔,明碑剥落黄蒿里。

李梦阳明代〕《送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

先皇乘龙去不返,悲风惨淡吹宸极。四海哭若丧慈母,百官狂走天为黑。

忆昨临危坐御床,手挈神器归今皇。密语丁宁肺腑裂,三老亲闻眼流血。

金縢立剖石室秘,此事难从外人说。我君谦让不可得,割哀践阼弘祖烈。

日月重悬万国朝,雷雨赦过群方悦。越南海北霹雳动,蛮夷尽奉王正月。

此时九道使臣出,舍人亦辍螭头笔。白马朝腾蓟北云,锦帆暮闪江沱日。

江沱秋交多裂风,洞庭云梦俱眼空。巴陵县令舍人兄,接诏会弟西楼中。

童年题诗在高壁,六载不到纱为笼。南岳以南惟峻山,苦蒸毒雾何盘盘。

天王新令雷电掣,妖蛇不敢啼林端。五溪官长喘喙拜,黔州父老垂泪看。

却瞻苍梧云气黑,斑竹临江怨幽色。翠华缥缈空冥间,此时此恨谁知得。

君不见马援拄孔,明碑剥落黄蒿里。千年莓苔待君洗,万里之行自此始,归来何以献天子。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剥落黄蒿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马 ( 馬 ) mǎ
马 [ mǎ ]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2. 大:~蜂。~勺。
  3. 姓。
援 yuán《國語辭典》

援 [ yuán ]

  1. 拉、牵引。《诗经·大雅·皇矣》:「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周书·卷一九·达奚武传》:「攀藤援枝,然后得上。」
  2. 引进。《礼记·儒行》:「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宋·苏轼〈答曾舍人启〉:「某官异材秀出,博学名家,……今乃援而进之,论者惜其晚矣。」
  3. 引用。如:「援验」。晋·郭璞〈尔雅序〉:「事有隐滞,援据征之。」唐·刘洎〈谏诘难臣寮上言书〉:「饰辞以析其理,援古以排其议。」
  4. 持、拿。《左传·成公二年》:「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韩非子·内储说下》:「援砺砥刀,利犹干将也。切肉肉断,而发不断。」
  5. 救助。如:「援救」、「支援」。《孟子·离娄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拄 zhǔ《國語辭典》

拄 [ zhǔ ]

  1. 支撑。如:「拄著拐杖」。《战国策·齐策六》:「大冠若箕,修剑拄颐。」
  2. 讥刺。《汉书·卷六七·朱云传》:「既论难,连拄五鹿君。」
孔 kǒng《國語辭典》

孔 [ kǒng ]

  1. 窟窿、洞穴。如:「穿孔」、「針孔」、「毛細孔」、「千瘡百孔」、「無孔不入」。《列子·仲尼》:「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
  2. 孔子的簡稱。如:「孔廟」、「孔孟學說」。《淮南子·俶真》:「孔墨之弟子皆以仁義之術教導於世。」
  3. 姓。如漢代有孔融,唐代有孔穎達。
  1. 通達的。《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上·婼羌傳》:「去長安六千三百里,辟在西南,不當孔道。」
  2. 大。《老子·第二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1. 甚、很、非常。如:「需款孔急」。《文選·枚乘·七發》:「毅武孔猛,袒裼身薄。」《清史稿·卷二○·文宗本紀》:「甲子,詔軍務未竣,需材孔亟,其有知兵之人,所在保舉錄用。」
明 míng《國語辭典》

明 [ míng ]

  1.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2. 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3. 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4. 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1. 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2. 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3. 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4. 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5. 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6. 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7. 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8. 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9. 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1.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2.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3. 神靈。如:「神明」。
  4. 朝代名。參見「明朝 」條。
  5.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碑 bēi《國語辭典》

碑 [ bēi ]

  1. 竖起来的大石块或木柱。古代用来观测日影、拴绑牲口、引棺入穴等。上或有穿孔。《说文解字·石部》:「碑,竖石也。」清·段玉裁·注:「《聘礼》郑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
  2. 刻上文字或图案的石块,竖立起来作为标志,或纪念之用。如:「界碑」、「里程碑」、「纪念碑」。
  3. 文体名。刻在石上的文词,用以颂扬功德,或记载死者的行谊等。如:「北魏嵩高灵庙碑」、「东魏敬史君碑」。
  4. 碑刻的书法资料。指将碑的正面(碑阳)​、背面(碑阴)​、两旁(碑侧)​、上头(碑额)​、下座(碑趺)​上面的文字搨摹下来,以供书法临写。如:「礼器碑」、「曹全碑」、「北魏张猛龙碑」。
剥落 bō luò
(1).脱落。《汉书·五行志中下下》:“今十月也,李梅当剥落,今反华实,近草妖也。” 唐 李白 《襄阳歌》:“君不见 晋 朝 羊公 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上边佛像也剥落破碎,不成模样。” 钱钟书 《围城》五:“只见剥落的白粉壁上歪歪斜斜地写着淡墨字。”
(2).流落。 唐 韩偓 《海山记》:“目断平野,千里无烟,万民剥落,莫保朝昏。”
(3).谓免去官职。《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 邕 素负美名,频被贬斥,皆以 邕 能文养士, 贾生 、 信陵 之流,执事忌胜,剥落在外。” 元 郑廷玉 《金凤钗》第一折:“小二哥,你好乔,听的得了官,就买酒相贺,听的剥落官职,就索要房钱。” 元 郑廷玉 《金凤钗》第一折:“我得官也相庆相贺,剥落也不追随。”
(4).谓落选,落第。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他不寄箇报喜的信息缘何意?有两件事我先知:他得了官别就新婚,剥落呵羞归故里。”
(5).伤害,毁坏。 三国 魏 陈琳 《应讥》:“而背枉违难,耀兹武功,徒独震扑 山东 ,剥落元元。”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子路篇六》:“儒者任天下事,有一大病,将平日许多悲天閔人之心,因乘权得位,便如鬱火之发於陶,迫为更改,只此便近私意,而国体民命,已受其剥落矣。” 李大钊 《“五一”MayDay运动史》:“全世界,很受赞美的 欧洲 文明,被此次世界大战造出来的荒乱剥落尽了。”
(6).落拓貌。 宋 叶适 《〈徐斯远文集〉序》:“徐观笔墨轻重,以十一敛藏千百,虽铺写纵放,亦无怠惰剥落之态。”  ——《漢語大詞典》
黄蒿 huáng hāo
枯黄了的蒿草。亦泛指枯草。《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长安 城南有鼠衔黄蒿、柏叶,上民冢柏及榆树上为巢。”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之十七:“塞上黄蒿兮枝枯叶乾,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五:“黄蒿故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韩起祥 《翻身记》:“黄蒿捆子把门堵,风扫院子月点灯。”  ——《漢語大詞典》
里 ( 裏 裡 ) lǐ《國語辭典》

里 [ lǐ ]

  1. 居所、居处。《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孟子·离娄下》:「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2. 街坊、巷弄。《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技。」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
  3. 故乡。如:「故里」。《文选·江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
  4. 今地方政府行政区域之一。在镇之下,邻之上,与村平行。
  5.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古代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今以一公里等于一千公尺。
  6. 内部。元·马致远〈四块玉·佐国心〉曲:「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通「里」。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