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褒忠恤典大书烈士名,江宁府学廪生张继庚。
不破一甲折一矢,数十贼魁同日死。贼自杀贼谁所使,死不忘君一烈士。
烈士少孤气峥嵘,弱冠胶庠已有声。往年长沙贼攻急,曾参筹笔撄危城。
功成身退名不居,先人金陵有敝庐。冒雪冲风返故里,转身贼来如捣虚。
城陷人思脱虎口,烈士摇头独否否。公等行矣了一身,我愚欲展回天手。
诡作书吏冀贼容,密封细字达军中。元戎读罢手加额,谓此上策吾当从。
长发毵毵小袖衣,出城入城贼不知。军门立谈定大计,约期内应迎王师。
大事垂成谋竟泄,可怜壮士空相结。毒刑备受命如丝,且竭吾忠用吾舌。
纵不能斫妖鸟头,盍剪羽翼无使留。纵不能制猛虎命,盍断爪牙无使横。
瞋目大呼认不讳,同谋尚有老兄弟。指引某某皆其尤,贼怒切齿惊夺气。
果然同类自相戕,烈士亦死神扬扬。传闻慷慨捐躯处,云惨风凄小教场。
吁嗟乎!金陵节烈俱捐生,烈士铁中之铮铮。一息仅存尚报国,临危不乱尤难能。
他日褒忠恤典大书烈士名,江宁府学廪生张继庚。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他日 tā rì
(1).以往;昔日;过去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左传·宣公四年》:“ 子公 之食指动,以示 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宋 苏轼 《出狱次前韵》之二:“寒上纵归他日马,城中不鬭少年鷄。” 宋 苏轼 《鹿鸣宴》诗:“他日曾陪探 禹穴 ,白头重见赋《南山》。”
(2).过些天;日后;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孟子·滕文公上》:“墨者 夷之 因 徐辟 而求见 孟子 。 孟子 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他日又求见 孟子 。” 宋 林逋 《先生将终之岁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茂陵 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禪书》。”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他日印《杂感集》时,也许可以把它印出来。” ——《漢語大詞典》
(2).过些天;日后;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孟子·滕文公上》:“墨者 夷之 因 徐辟 而求见 孟子 。 孟子 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他日又求见 孟子 。” 宋 林逋 《先生将终之岁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茂陵 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禪书》。”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他日印《杂感集》时,也许可以把它印出来。” ——《漢語大詞典》
褒忠 bāo zhōng
亦作“褒忠”。 嘉奖忠良。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南渡 景定 间,又命撰二候(祗候班 乔 陆 二卒长)加封碑文。惜二候之名无考,碑文见《随隐漫録》。据此,则 宋 歷朝之褒忠,可谓至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三·赐宴褒忠》:“ 康熙 二十一年壬戌正月上元,赐羣臣宴於 乾清宫 ,异数也……上之褒忠优厚如此。” ——《漢語大詞典》
恤典(卹典)xù diǎn
朝廷对去世官吏分别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饗、追封、赠谥、树碑、立坊、建祠、恤赏、恤荫等的典例。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六:“ 京 以 子由 长厚,必不肯发其变役法事,而疑其诸郎,故恤典独厚也。”《明史·贺世贤传》:“ 世贤 既殁,或疑其叛降,恤典故不及。”
帝王对臣属规定的丧葬善后礼式。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 崔纵 之櫬 金 人付臣护之而来,谨置之 临安府 城内 妙行寺 ,乞赐检举,特与卹典,访其亲而官助葬之。” 明 张煌言 《李陵论》:“设令 汉武 闻 陵 之败,临轩而叹,侧席而思,为之恤其母,抚其孥,或误传 陵 已死事,更为招魂以祭,卹典以赠之, 陵 虽犬豕,当必悔恨自裁矣。”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王文简公补谥》:“因与 理密亲王 酬倡,为上所怒,故以他故罢官,没无卹典。” ——《漢語大詞典》
帝王对臣属规定的丧葬善后礼式。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 崔纵 之櫬 金 人付臣护之而来,谨置之 临安府 城内 妙行寺 ,乞赐检举,特与卹典,访其亲而官助葬之。” 明 张煌言 《李陵论》:“设令 汉武 闻 陵 之败,临轩而叹,侧席而思,为之恤其母,抚其孥,或误传 陵 已死事,更为招魂以祭,卹典以赠之, 陵 虽犬豕,当必悔恨自裁矣。”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王文简公补谥》:“因与 理密亲王 酬倡,为上所怒,故以他故罢官,没无卹典。” ——《漢語大詞典》
大书(大書)dà shū
(1).谓写大字。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五:“ 徐 乃画地曰:‘某口虽不言,昔年曾学大书也,乞试之。’”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米元章遭遇》:“﹝上﹞遽召 芾 至,出乌丝栏一轴,宣语曰:‘知卿能大书,为朕竟此轴。’”
(2).郑重记载。 梁启超 《纪年公理》:“ 南海先生 倡强学会,即用 史公 之例,大书 孔子 卒后二千四百七十三年,会中一二俗士闻之,则舌撟汗下色变,惧祸将及己。”
(3).指曲艺说唱的长篇书目。过去江南一带指评话,只说不唱。 清 范祖述 《杭俗遗风》:“大书,一人独説,不用傢伙,惟有醒目(木)一块,纸扇一把。” ——《漢語大詞典》
(2).郑重记载。 梁启超 《纪年公理》:“ 南海先生 倡强学会,即用 史公 之例,大书 孔子 卒后二千四百七十三年,会中一二俗士闻之,则舌撟汗下色变,惧祸将及己。”
(3).指曲艺说唱的长篇书目。过去江南一带指评话,只说不唱。 清 范祖述 《杭俗遗风》:“大书,一人独説,不用傢伙,惟有醒目(木)一块,纸扇一把。” ——《漢語大詞典》
烈士 liè shì
(1).有节气有壮志的人。《韩非子·诡使》:“而好名义不仕进者,世谓之烈士。”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晋 陆机 《辩亡论》上:“虽忠臣孤愤,烈士死节,将奚救哉?” 唐 杨炯 《上骑都尉高则神道碑》:“然后达人知足,徒兴白髮之歌;烈士徇名,不受黄金之赏。”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陈烈妇传诔》:“一死甘心殉所天,女中烈士瘞江边。”
(2).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李国文 《月食》:“ 伊汝 的父母都是烈士,是红军东渡 黄河 时牺牲的。”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二:“﹝‘新升隆号’轮船﹞离开 武汉 之后,在当天便遇难,而使好些朋友成了烈士。” ——《漢語大詞典》
(2).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李国文 《月食》:“ 伊汝 的父母都是烈士,是红军东渡 黄河 时牺牲的。”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二:“﹝‘新升隆号’轮船﹞离开 武汉 之后,在当天便遇难,而使好些朋友成了烈士。” ——《漢語大詞典》
名 míng《國語辭典》
名 [ míng ]
名- 人的称号。如:「尊姓大名」、「请问芳名」。
- 事物的称号。如:「地名」。《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 声誉。如:「盛名」、「令名」。
- 表示概念的名称。《老子·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 量词:➊ 计算人的单位。如:「学生十名,缺席一名。」➋ 计算排名的单位。如:「全班第十名。」
- 指称、形容。如:「莫名其妙」、「无以名之」。
- 有名的。如:「名人」、「名马」。
- 贵重的、出色的。如:「名器」、「名酒」。
江宁 jiāng níng
地名,旧江宁府所在地,在今南京市。例如:江宁之龙蟠…皆产梅。(龙蟠:地名。龙蟠里,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下。以产梅著称。)——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漢語大詞典》
府学(府學)fǔ xué
古代官学之一种。由府一级设立。 宋 司马光 《议学校贡举状》:“其 开封府 举人,旧无府学,并令寓教於国子监。”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生员额数》:“ 洪武 初,令在京府学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日给廪膳。”《儒林外史》第五回:“一个是 王德 ,是府学廪膳生员。” ——《漢語大詞典》
廪生(廩生)lǐn shēng
明 清 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 明 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廩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 清 制略同。参阅《明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漢語大詞典》
张 ( 張 ) zhāng
张 [ zhāng ]
- 开,展开:~开。~目(a.睁大眼睛;b.助长某人的声势称“为某人~~”)。~榜。铺~。~灯结彩。纲举目~。
- 商店开业:开~。
- 拉紧:紧~。~力。
- 扩大,夸大:夸~。
- 放纵,无拘束:乖~。嚣~。
- 料理,应酬:~罗。
- 惊惶,慌忙:~惶失措。
- 看,望:~望。
-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 量词:一~纸。三~桌子。几~嘴。两~弓。
- 姓。
继 ( 繼 ) jì
继 [ jì ]
- 连续,接着:~续。~任。~承。~武(足迹前后相接,喻后人接续前人的事业)。~往开来。前仆后~。
庚 gēng《國語辭典》
庚 [ gēng ]
名- 天干的第七位。
- 年龄、年岁。如:「同庚」、「贵庚」。
- 姓。如唐代有庚季良。
- 偿付。《礼记·檀公下》:「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请庚之。』」汉·郑玄·注:「庚,偿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