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飞集苞桑,无任意懆懆。
茅鸡今已无,甄羊瘦难造。疏食复水饮,仓卒真恶草。
甘露漫分羹,未应鬓华皓。馈食无竹笾,奚取用乾䕩。
桑阴才种瓜,堂前未剥枣。决明此月生,菰蒲待秋早。
昨日荐芳鲜,多品惟蘋藻。今晨速诸父,盘餐绝鲜薧。
君自城中来,是我旧交好。蓬户有馀光,花径不曾扫。
为别已经时,各欲摅怀抱。相对几筵空,何有于倾倒。
爰伤蓼蓼莪,更怜肃肃鸨。于飞集苞桑,无任意懆懆。
民事日艰难,不能蓺稷稻。无以供子职,何由媚翁姥。
比年闻旱魃,去岁见淫潦。既乏出游勤,又缺自焚祷。
愆阳及伏阴,相逐成札夭。潜遘气薰蒸,无间少与老。
沟壑转羸弱,土地涂肝脑。但救水火中,岂复论皞皞。
车雨忆陈戬,江客怨张镐。是谁遗此灾,愿执投有昊。
禄食民膏脂,民身国所宝。死者骨已枯,生者形亦槁。
归舍不能食,此言当探讨。也知吟哦忌,不解明哲保。
恋恋与君言,忧心觉如𢷬。留君君不留,徒自增热恼。
薄送出柳庄,云满博陵道。谷风习习来,民皆去烦燥。
螮蝀忽然横,俄复日杲杲。将谓破愁颜,卒讶招惊懊。
俾我心摇摇,如彼风中纛。颠毛未暇理,风中乱蓬葆。
黄鸟此兴歌,驷马喧𨽻皂。高者登山阿,深者入海岛。
君如有钟鼓,盍亦日鼓考。匪我发狂言,诗载山有栲。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于飞(于飛)yú fēi
飞;偕飞。于,语助词。《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郑玄 笺:“飞集藂木,兴女有嫁于君子之道。”《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 懿氏 卜妻 敬仲 ,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鏘鏘。 有嬀 之后,将育于 姜 。’” 杜预 注:“雄曰凤,雌曰皇。雄雌俱飞,相和而鸣鏘鏘然。犹 敬仲 夫妻和睦,适 齐 有声誉。”后因以喻夫妻(或男女)同行或恩爱和合。 元 张可久 《满庭芳·春怨》曲:“清明近,于飞上坟,不由我不伤神。” 明 沈青门 《普天乐·思情》套曲:“孤时限岂自招?于飞愿天应为保,且把香来着意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两人登榻,于飞甚乐。” ——《漢語大詞典》
集 jí《國語辭典》
集 [ jí ]
動- 棲息。《詩經·唐風·鴇羽》:「肅肅鴇羽,集于苞栩。」南朝宋·鮑照〈贈傅都曹別詩〉:「輕鴻戲江潭,孤鴈集洲沚。」
- 把散開的事物聚合在一起。如:「集合」、「聚集」、「籌集」、「集資」、「收集」。《文選·賈誼·過秦論》:「天下雲集響應,嬴糧而景從。」
- 市場、人口聚集舉行交易的地方。如:「市集」、「趕集」、「年集」。
- 地名用字。如:「張家集」。《儒林外史·第二回》:「話說山東兗州府汶上縣有個鄉村,叫做薛家集。」
- 輯錄詩文等的書籍。如:「詩集」、「文集」。《文選·曹丕·與吳質書》:「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
- 量詞。計算叢書或影劇集系列的單位。如:「這齣戲今天播出第三集。」
- 中國傳統圖書四部分類的第四部,包括詩文等的作品稱為「集」。
苞桑 bāo sāng
(1).桑树之本。《易·否》:“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孔颖达 疏:“苞,本也。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则牢固也。”《南史·宋纪上·武帝》:“若乃草昧经纶,化融於岁计,扶危静乱,道固於苞桑。”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民心固结,国势自繫于苞桑矣。”
(2).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 唐 欧阳詹 《吊汉武帝文》:“已临隧炭,几絶苞桑。”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九:“或覆餗而终焉,或苞桑而振者。”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除此三大衅,而国家苞桑之业,已在世世。”
(3).《易·否》:“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孔颖达 疏:“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则有繫于苞桑之固,无倾危也。”后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经常思危而不自安,国家就能巩固。《后汉书·吴汉盖延等传论》:“ 光武 审《黄石》,存苞桑,闭 玉门 以谢 西域 之质,卑词币以礼 匈奴 之使,其意防盖已弘深。” 李贤 注:“言圣人居天位,不可以安,常自危惧,乃是繫於苞桑也。” 宋 黄庭坚 《书磨崖碑后》诗:“ 明皇 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 禄 儿。”《三国演义》第十三回:“人君当守‘苞桑’戒,太阿谁执全纲纪。”
(4).丛生的桑树。《诗·唐风·鸨羽》:“肃肃鴇行,集于苞桑。” ——《漢語大詞典》
(2).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 唐 欧阳詹 《吊汉武帝文》:“已临隧炭,几絶苞桑。”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九:“或覆餗而终焉,或苞桑而振者。”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除此三大衅,而国家苞桑之业,已在世世。”
(3).《易·否》:“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孔颖达 疏:“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则有繫于苞桑之固,无倾危也。”后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经常思危而不自安,国家就能巩固。《后汉书·吴汉盖延等传论》:“ 光武 审《黄石》,存苞桑,闭 玉门 以谢 西域 之质,卑词币以礼 匈奴 之使,其意防盖已弘深。” 李贤 注:“言圣人居天位,不可以安,常自危惧,乃是繫於苞桑也。” 宋 黄庭坚 《书磨崖碑后》诗:“ 明皇 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 禄 儿。”《三国演义》第十三回:“人君当守‘苞桑’戒,太阿谁执全纲纪。”
(4).丛生的桑树。《诗·唐风·鸨羽》:“肃肃鴇行,集于苞桑。” ——《漢語大詞典》
无任(無任)wú rèn
(1).不能胜任;无能。《周礼·考工记·輈人》:“衡任者,五分其长,以其一为围;小於度,谓之无任。” 郑玄 注:“无任,言其不胜任。”《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已知 魏 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筴之臣无任矣。” 高诱 注:“任,能也。”《三国志·魏志·蒋济传》:“臣忝宠上司,而 爽 敢苞藏祸心,此臣之无任也。”
(2).指没有责任。《宋书·庾登之传》:“ 晦 拒王师,欲使 登之 留守, 登之 不许…… 晦 败, 登之 以无任免罪,禁錮还家。”
(3).敬词。犹不胜。旧时多用于表状、章奏或笺启、书信中。 唐 张九龄 《请御注〈道德经〉及疏施行状》:“凡在率土,实多庆賚;无任忻戴忭跃之至。” 宋 苏轼 《徐州谢奖谕表》:“庶殫朽钝,少补丝毫,臣无任。” 清 恽敬 《与李爱堂书》:“顷由 金閶 返棹,忽奉手书,喜慰无任。” 鲁迅 《三闲集·匪笔三篇》:“倘有好事之徒,寄我材料,无任欢迎。”
(4).指无任徒。《隶释·汉冀州刺史王纯碑》:“旧笔宪臺,直边发无任见徒,掌録遣之。”《隋书·刑法志》:“是时徒居作者具五任,其无任者,著斗械。若疾病,权解之。”参见“ 无任徒 ”。 ——《漢語大詞典》
(2).指没有责任。《宋书·庾登之传》:“ 晦 拒王师,欲使 登之 留守, 登之 不许…… 晦 败, 登之 以无任免罪,禁錮还家。”
(3).敬词。犹不胜。旧时多用于表状、章奏或笺启、书信中。 唐 张九龄 《请御注〈道德经〉及疏施行状》:“凡在率土,实多庆賚;无任忻戴忭跃之至。” 宋 苏轼 《徐州谢奖谕表》:“庶殫朽钝,少补丝毫,臣无任。” 清 恽敬 《与李爱堂书》:“顷由 金閶 返棹,忽奉手书,喜慰无任。” 鲁迅 《三闲集·匪笔三篇》:“倘有好事之徒,寄我材料,无任欢迎。”
(4).指无任徒。《隶释·汉冀州刺史王纯碑》:“旧笔宪臺,直边发无任见徒,掌録遣之。”《隋书·刑法志》:“是时徒居作者具五任,其无任者,著斗械。若疾病,权解之。”参见“ 无任徒 ”。 ——《漢語大詞典》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名-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 姓。如明代有意秀。
-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懆懆 cǎo cǎo
忧愁貌。《诗·小雅·白华》:“念子懆懆,视我迈迈。” 朱熹 集传:“懆懆,忧貌。” 明 张以宁 《题韩氏十景卷》诗:“ 白霽 赵子 诗句好,三年不见心懆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