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太上立德次言功,不朽当共男子同。

宋景卫清代〕《修身尽伦歌示诸娣侄

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仁与义,人参天地维纲常。

曰人自是兼男女,女岂非人甘自阻。宁惟男子希圣贤,贤媛圣女有徒侣。

五官同具官则思,五常同秉常独知。三从应亦惇三物,四德由来张四维。

从父从夫及从子,谓从大道莫背此。从兹不辱理无违,步趋德行艺而已。

功在宜家德润身,言关名教谨笑颦。容貌端庄非艳丽,礼义廉耻当遵循。

正用其情是率性,善养其气是立命。恶欲更有甚死生,偷强祇因殊肆敬。

人心道心辨危微,克念罔念分是非。精思弗夺立其大,良知用致审其几。

守身慎独惟求是,彼君子女釐女士。无愧于影无愧衾,庶免小人同受誓。

太上立德次言功,不朽当共男子同。莫云女子无所事,德功言在人伦中。

夫主如君原不异,男忠女节曷有二。系缨结帨心齐坚,处变安常身等致。

爱媳爱女等爱儿,义方尤赖母兼师。前遗旁出并抱嗣,一视同仁方尽慈。

母邪父邪孝姑舅,嫂妇诸姑信朋友。同堂娣姒女弟兄,妾婢视臣如足手。

为女为媳为母妻,平生阅历涂毋迷。自欺自画皆暴弃,徽音在昔宜思齐。

穷通寿夭任彼遇,特立毋随流俗误。内则中馈事女红,不愿乎外行我素。

虽然苦乐由它人,乐可自寻苦勿瞋。天爵良贵何曾贱,日新富有何忧贫。

人生百年那能久,外物奉身竟何有。自来列女至今存,德立名垂真不朽。

具备功言洵美才,才华根本德生来。有节无才便是德,有才无德诚堪哀。

德为主也才为辅,允矣能文亦能武。貌非所重随赋形,崇德践形须法古。

以书相证克俭勤,何妨识字能诗文。《国风》半属妇人作,传经续史章令闻。

诗文阐理鄙雕琢,作字甚敬即是学。德发为才著德容,超出庸凡回卓荦。

世羡女佛与女仙,姑尼孰个知真诠。空障净尘惟遏欲,入道岂必谈元禅。

圣人不过人伦至,察于人伦大贤示。五官尽职备五常,三才参赞体易始。

巽为风兮长女乎,兑为泽兮少女呼。离明中女乾坤照,女亦宜为君子儒。

是人岂肯居人后,出见纷华遂尔谬。奉盈一覆水难收,尚其无愧于屋漏。

无形之刑每在怀,斯人斯可谓之佳。善信充实乃为美,西方美人庶得侪。

慎终保始起迄止,制外养中表符里。防微处处铭盘盂,避嫌刻刻严瓜李。

嗟予未嫁称未亡,靡它靡慝师共姜。节大饿小伊川训,广平铁石为心肠。

若夫所处无不幸,端宜中正而主静。蒙以养之自幼婴,少成习惯时加省。

女子须教本考亭,明白《论语》及《孝经》。推之《女戒》并《家范》,定性好学先人型。

夜气凛凛旦昼梏,几希人禽恒勉勖。诸艰历试久炼金,纤尘难染无瑕玉。

贞以得一清宁侔,闲邪敬直女德修。仁可成而义可守,天合刚而地合柔。

主一无适圣贤志,天地之道物不贰。日月有光崇效天,山川有恒卑法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太上立德言功不朽男子

太上 tài shàng
(1).最上,最高。《墨子·亲士》:“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 孙诒让 间诂:“太上,对其次为文,谓等之最居上者。”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最下腐刑极矣。” 宋 秦观 《心说》:“太上见心而无所取捨,其次无心,其次虚心,其次有心。”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七:“我们的作为国家而存在的太上支配权已经是老早被操在了别的一些什么人手里。”
(2).犹太古,上古。《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 郑玄 注:“太上,帝皇之世。” 陆德明 释文:“太上,谓三皇五帝之世。”《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悠悠太上,民之厥初。” 李善 注:“太上,太古也。”
(3).指皇帝。《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国便事,而欲以亲戚之意望於太上,不可得也。”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太上,天子也。”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刺史见太上圣明,股肱竭力。”
(4).指上帝,天帝。 明 乌斯道 《月下弹琴记》:“太上以其影留下界,恐人褻慢,将命六丁取之。”
(5).太上皇。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至乃易天子以太上之号,而有免官之謡。”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忠义》:“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质东宫。” 清 李渔 《玉搔头·奸图》:“那时节啊,我龙床肯让,愿为太上。”
(6).道教最高最尊之神的名前常冠以“太上”二字,以示尊崇。《云笈七籤》卷九:“太上曰:‘心有神识,识道可尊。’”此指 太上道君 。  ——《漢語大詞典》
立德 lì dé
树立德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 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 幽 厉 之为天子,不如 仲尼 之为陪臣也。” 清 钱谦益 《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漢語大詞典》
次 cì《國語辭典》

次 [ cì ]

  1. 品质较差的。如:「次货」、「次品」、「次车」。
  2. 第二的、副的。如:「次子」、「次年」、「次媳」、「次日」。《镜花缘·第四○回》:「走有半年之久,于次岁六月到了岭南。」
  1. 等第、顺序。如:「次第」、「依次排列」、「席次」、「班次」、「名次」。
  2. 行列、队伍。《左传·桓公十三年》:「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国语·晋语三》:「失次犯令,死。」三国吴·韦昭·注:「次,行列也。」
  3. 官职、职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次。」晋·桓温〈上疏废殷浩〉:「不能恭慎所任,恪居职次。」
  4. 外出居住的地方、处所。如:「客次」、「舟次」。
  5. 中、间。《庄子·田子方》:「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6. 量词。计算动作回数的单位。如:「第三次段考」、「初次尝试」。《水浒传·第一○回》:「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
  1. 在前项之后。《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孙子·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2. 依序编排。《吕氏春秋·季冬纪·季冬》:「乃命太史,次诸侯之列,赋之牺牲。」
  3. 临时驻扎或止宿。《楚辞·屈原·离骚》:「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左传·僖公四年》:「师进,次于陉。」
  4. 至、及。《文选·潘岳·金谷集作诗》:「朝发晋京阳,夕次金谷湄。」

次 [ zī ]

  1. 参见「次且 」条。
言功 yán gōng
谓陈述功绩。 北周 庾信 《周五帝歌》之二:“敢用明礼,言功上神。”  ——《漢語大詞典》
不朽 bù xiǔ
不磨灭,永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汉书·李固传》:“明公踵 伯成 之高,全不朽之誉,岂与此外戚凡辈耽荣好位者同日而论哉!” 田间 《祖国颂》诗:“祖国呵,在你的大地上,有伟大的财富,它名叫勇敢勤劳,这是不朽的荣誉。”  ——《漢語大詞典》
当 ( 噹 當 ) dāng/dàng
当 [ dāng ]
  1. 充任,担任:充~。担(dān )~。~之无愧。
  2. 掌管,主持:~家。~权。~政。
  3.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初。~今。~即(立即)。~年。~街。~院。
  4. 面对着:~面。~机立断。首~其冲。
  5. 相称,相配:旗鼓相~。~量(liáng)。
  6. 应该:应~。理~。老~益壮。
  7. 抵敌:万夫不~之勇。
  8.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
  9. 顶端,头:瓦~。
  10.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当 [ dàng ]
  1. 合宜:恰~。适~。妥~。
  2. 抵得上,等于:一个人~俩人用。
  3. 姑且作为:~做。长歌~哭。安步~车。
  4. 认为:我~你已经回家了。
  5. 在同一时间:~日。~年。~世。
  6. 吃亏,受骗:上~。
  7. 抵押:抵~。押~。典~(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dang •ㄉㄤ
  1. 后缀。龙潜庵 《宋元语词集释•题记》:“当,作为人称的附缀,如‘吾当’、‘卿当’、‘尔当’之类。”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1.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2.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1.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1.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1.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2.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1.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1.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1.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男子 nán zǐ
(1).犹男人。男性的成年人。《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新唐书·后妃传上·太穆窦皇后》:“恨我非男子,不能捄舅家祸。”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燕 云 ﹞奄竖多於縉绅,妇女多於男子。” 巴金 《寒夜》四:“她不是一个人,她和一个三十左右的年轻男子在一块儿。”
(2).儿子。《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牀。”《庄子·天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 唐 韩愈 《唐故秘书少监赠绛州刺史独孤府君墓志铭》:“男子二人,长曰某,早死;次曰 天官 ,始十岁。” 元 揭傒斯 《大元敕赐正奉大夫董公神道碑》:“﹝夫人﹞勤俭懿爱,德为九族师,封 陇西郡 夫人,生三男子,一女子。”
(3).丈夫。 清 李渔 《比目鱼·误擒》:“想是我家男子,当初説话之间,不曾谨慎,得罪了 谭官人 。” 茅盾 《追求》:“凑巧那女客又和她的男子一同来的。”
(4).指刚强有作为的男人。《楚辞·天问》:“ 吴 获迄古, 南岳 是止。孰期去斯,得两男子。”《后汉书·杨彪传》:“ 孔融 鲁国 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復朝矣。”《秦併六国平话》卷中:“若非 周霸 真男子, 魏国 城池尽棘荆。” 清 李渔 《奈何天·掳俊》:“起先只説南方有人,不可轻敌;及至到了这边,纔知道偌大中原,竟没有一箇男子。”
(5).古称无官爵的成年男人。《东观汉记·尹敏传》:“ 永平 五年,詔书捕男子 周虑 。 虑 素有名字,与 敏 善,过候 敏 , 敏 坐繫免官。”《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有故掖庭技人 哀置 ,嫁为男子 章初 妻。” 李贤 注:“称男子者,无官爵也。” 唐 元稹 《与史馆韩侍郎书》:“若 甄生 冕弁不加於其身,禄食不进於其口,於 天寳 盖青巖之一男子耳。” 宋 司马光 《礼部尚书张公墓志铭》:“先是, 冀州 男子 李教 醉酒妄言涉妖逆事觉,自经死。”
(6).指嫡长子。《后汉书·明帝纪》:“﹝ 中元 二年夏四月丙辰詔﹞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 李贤 注引《汉书音义》:“男子者,谓户内之长也。”  ——《漢語大詞典》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1.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2.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4. 赞成。如:「赞同」、「同意」。
  1.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1.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1.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契约。如:「合同」。
  3.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1.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