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德发为才著德容,超出庸凡回卓荦。

宋景卫清代〕《修身尽伦歌示诸娣侄

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仁与义,人参天地维纲常。

曰人自是兼男女,女岂非人甘自阻。宁惟男子希圣贤,贤媛圣女有徒侣。

五官同具官则思,五常同秉常独知。三从应亦惇三物,四德由来张四维。

从父从夫及从子,谓从大道莫背此。从兹不辱理无违,步趋德行艺而已。

功在宜家德润身,言关名教谨笑颦。容貌端庄非艳丽,礼义廉耻当遵循。

正用其情是率性,善养其气是立命。恶欲更有甚死生,偷强祇因殊肆敬。

人心道心辨危微,克念罔念分是非。精思弗夺立其大,良知用致审其几。

守身慎独惟求是,彼君子女釐女士。无愧于影无愧衾,庶免小人同受誓。

太上立德次言功,不朽当共男子同。莫云女子无所事,德功言在人伦中。

夫主如君原不异,男忠女节曷有二。系缨结帨心齐坚,处变安常身等致。

爱媳爱女等爱儿,义方尤赖母兼师。前遗旁出并抱嗣,一视同仁方尽慈。

母邪父邪孝姑舅,嫂妇诸姑信朋友。同堂娣姒女弟兄,妾婢视臣如足手。

为女为媳为母妻,平生阅历涂毋迷。自欺自画皆暴弃,徽音在昔宜思齐。

穷通寿夭任彼遇,特立毋随流俗误。内则中馈事女红,不愿乎外行我素。

虽然苦乐由它人,乐可自寻苦勿瞋。天爵良贵何曾贱,日新富有何忧贫。

人生百年那能久,外物奉身竟何有。自来列女至今存,德立名垂真不朽。

具备功言洵美才,才华根本德生来。有节无才便是德,有才无德诚堪哀。

德为主也才为辅,允矣能文亦能武。貌非所重随赋形,崇德践形须法古。

以书相证克俭勤,何妨识字能诗文。《国风》半属妇人作,传经续史章令闻。

诗文阐理鄙雕琢,作字甚敬即是学。德发为才著德容,超出庸凡回卓荦。

世羡女佛与女仙,姑尼孰个知真诠。空障净尘惟遏欲,入道岂必谈元禅。

圣人不过人伦至,察于人伦大贤示。五官尽职备五常,三才参赞体易始。

巽为风兮长女乎,兑为泽兮少女呼。离明中女乾坤照,女亦宜为君子儒。

是人岂肯居人后,出见纷华遂尔谬。奉盈一覆水难收,尚其无愧于屋漏。

无形之刑每在怀,斯人斯可谓之佳。善信充实乃为美,西方美人庶得侪。

慎终保始起迄止,制外养中表符里。防微处处铭盘盂,避嫌刻刻严瓜李。

嗟予未嫁称未亡,靡它靡慝师共姜。节大饿小伊川训,广平铁石为心肠。

若夫所处无不幸,端宜中正而主静。蒙以养之自幼婴,少成习惯时加省。

女子须教本考亭,明白《论语》及《孝经》。推之《女戒》并《家范》,定性好学先人型。

夜气凛凛旦昼梏,几希人禽恒勉勖。诸艰历试久炼金,纤尘难染无瑕玉。

贞以得一清宁侔,闲邪敬直女德修。仁可成而义可守,天合刚而地合柔。

主一无适圣贤志,天地之道物不贰。日月有光崇效天,山川有恒卑法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德容超出庸凡卓荦

德 dé《國語辭典》

德 [ dé ]

  1. 人类共同遵循的规范。《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2. 品行、作风。《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 恩泽、恩惠。《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4. 心意、信念。如:「一心一德」、「离心离德」。
  5.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简称。
  6. 姓。如汉代西域有德若国,后人以国为姓,简姓德。
  1. 感激、感恩。《左传·成公三年》:「王曰:『然则德我乎?』」《聊斋志异·卷一·王成》:「主人闻而德之,赠金五两,慰之使归。」
  1. 好的、善的。如:「德政」、「德誉」。《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恂恂德心,汪汪轨度。」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 [ fà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才 cái《國語辭典》

    才 [ cái ]

    1. 天赋的能力、禀性。《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2. 力量、智慧。《诗经·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通「材」。
    3. 有才能、智慧的人。如:「天才」、「英才」、「干才」。《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
    4. 讽称某类的人。如:「蠢才」、「奴才」。
    5. 姓。如明代有才宽。
    1. 方、始。如:「刚才」、「方才」、「戏才开锣」、「呆了半晌,我才会意过来。」《晋书·卷七九·谢安传》:「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2. 仅。如:「他今年才五岁。」、「我身上才带五块钱。」
    3. 表示强调的语气。如:「我才不干呢!」、「他哪有累?我才累呢!」
    著 zhù/zhuó/zhe《國語辭典》

    著 [ zhù ]

    1. 显露、表现。《礼记·大学》:「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2. 标举、标示。《礼记·祭法》:「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汉书·卷六○·杜周传》:「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3. 撰述、写作。《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
    4. 记载。《墨子·明鬼下》:「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1. 文章、作品的通称。如:「名著」、「巨著」。
    2. 《诗经·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著〉,刺时也。」或亦指嫁者即事之诗。首章三句为:「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著,与宁通,指门屏之间。而,语尾助词,无义。充耳,以玉塞耳。以素,系以素丝。尚,加也。琼华,美玉。
    1. 显明。如:「显著的差别」。

    著 [ zháo ]

    1. 表示状态的持续或已有了结果。如:「灯点著了」、「找著了」、「睡著了」。
    2. 接触。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前不搭村,后不著店」。
    3. 陷入、中计。如:「他著了我的道了。」
    1. 恰好、得当。如:「这笔钱真花著了。」

    著 [ zhuó ]

    1. 穿上。《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唐·李白〈上元夫人〉诗:「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2. 附、接触。如:「附著」。《国语·晋语四》:「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3. 及、到。如:「著陆」。《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著岸。」唐·沈佺期〈杂诗〉三首之二:「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4. 开花或结果。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诗:「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
    5. 命令、差使。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乱走?」《西游记·第一三回》:「接至里面供给了,著僧纲请往福原等安歇。」
    1. 下棋行子。如:「棋高一著」。
    2. 处事的方法、计策。如:「失著」、「无著」。
    3. 事情的归宿。如:「著落」。

    著 [ zhe ]

    1. 表示动作正持续进行。如:「坐著」、「正说著话」。
    2. 表示动作的存有。如:「镶著花边儿」、「贴著标语」。
    3. 表示某种情形的程度。如:「他可聪明著呢!」、「这石头沉著呢!」
    4. 表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如:「你慢著!」、「你可要记著!」

    著 [ zhāo ]

    1. 计策、方法。《水浒传·第二回》:「三十六著,走为上著。」
    1. 放置。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2. 受。如:「著风」、「著凉」。
    3. 发生。如:「著急」、「著慌」。
    1. 北方方言。指意见相合、同意。如:「著哇!这正合我意。」
    德容 dé róng
    (1).敬辞。有道者的仪容。 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所愿瞻德容,顽固或少痊。” 清 刘大櫆 《金复堂先生八十寿序》:“亲先生之德容,沐先生之风教。”
    (2).指女子的德行与容貌。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愿君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参见“ 德言容功 ”。  ——《漢語大詞典》
    超出 chāo chū
    超越;超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 瞿秋白 《乱弹·谈谈〈三人行〉》:“因为他的思想的水平线和科学智识的丰富,超出于许多自以为‘写实主义文学家’之上。”  ——《漢語大詞典》
    庸凡 yōng fán
    (1).平凡。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盖天地之气,腾降变易,不常其所,而物亦随之……或昔庸凡而今瑰异,或昔瑰异而今庸凡,要皆难以一定言。”
    (2).指庸俗。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更睹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实乃愈趋於恶浊,庸凡凉薄,日益以深。”  ——《漢語大詞典》
    回 huí《國語辭典》

    回 [ huí ]

    1. 掉轉。如:「回首」、「回過身來」。唐·白居易〈長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2. 返、歸。如:「回國」、「回家」、「一去不回」。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3. 改變。如:「回心轉意」。《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唐·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道苟直,雖死不可回也。」
    4. 答覆。如:「回信」、「回電」、「回答」。《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一》:「日後他來通消息時,好言回他。」《紅樓夢·第七回》:「次日,鳳姐梳洗了,先回王夫人畢,方來辭賈母。」
    5. 還覆給對方相同或某種動作。如:「回敬」、「回他一槍」。
    6. 謝絕、辭去。如:「一口回絕」。宋·蘇軾〈與開元明師〉二首之一:「謹留筆一束,以領雅意,餘回納,不訝不訝。」《紅樓夢·第一一九回》:「咱們家遭著這樣事,那有工夫接待人,不拘怎麼回了他去罷。」
    7. 避開。如:「回避」。明·徐復祚《紅梨記·第二齣》:「前日兩次訪他,俱不得遇,風塵中人,知他真不在家,還是故意回你。」
    1.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大陸地區新疆、遼寧、青海、甘肅、寧夏、河北等地區,以信奉回教為主。
    2. 量詞:➊ ​ 計算行為、動作的單位。相當於「次」。如:「前後我共去找了他五回。」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詞:「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➋ ​ 計算時間的單位。一陣子稱為「一回」。《喻世明言·卷三·新橋市韓五賣春情》:「八老到門前站了一回,蹔到間壁糶米張大郎門前,閒坐了一回。」➌ ​ 計算長篇小說段落的單位。一章稱為「一回」。如:「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➍ ​ 計算事情的單位。相當於「件」。如:「這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
    3. 姓。如明代有回滿注。
    卓荦(卓犖)zhuó luò
    超绝出众。《后汉书·班固传》:“卓犖乎方州,羡溢乎要荒。” 李贤 注:“卓犖,殊絶也。”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观羣书。” 宋 王安石 《次韵欧阳永叔端溪石枕蕲竹簟》:“公材卓犖人所惊,久矣四海流声名。”《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卓犖英姿,海内都传雅韵。”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苟有其人歟,其为政风流,与其诗文之跌宕多姿,必卓犖絶俗,而有其可传者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