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国晚年尤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
弘历〔清代〕《九月九日为大学士张廷玉七旬寿日时朕出口未回诗以赐之》
历掌丝纶佐斗枢,心依行在想晨趋。最欣佳节当初度,要识元衡半老儒。
潞国晚年尤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缄诗并寄黄花酒,看取瀼瀼湛露濡。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潞国(潞国)
左传见潞氏下王周书武帝纪封齐王宪子安城郡公质为河间 大将军广化公丘崇为潞国公神水公姬愿为原国公广业公尉迟运为卢国公 ——《骈字类编》
晚年 wǎn nián
(1).年老之时。《梁书·夏侯亶传》:“晚年颇好音乐。” 唐 包佶 《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诗:“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风尘。”《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人道他晚年一第,又居冷局,替他气闷,他欣然自如。” 梁斌 《红旗谱》五一:“他老早就想过田园生活:茅屋三椽,老枣数株,二亩田园,一口小井,一把辘轳,就足以娱晚年了。”
(2).末年。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唐 之晚年,诗人无復 李 杜 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为高。” ——《漢語大詞典》
(2).末年。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唐 之晚年,诗人无復 李 杜 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为高。” ——《漢語大詞典》
尤 yóu《國語辭典》
尤 [ yóu ]
動- 怨恨、責怪。《詩經·鄘風·載馳》:「許人尤之,眾穉且狂。」《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
- 親近、喜愛。唐·羅隱〈春中湘中題岳麓寺僧舍〉詩:「欲共高僧話心跡,野花芳草奈相尤。」宋·柳永〈如魚水·帝里疏散〉詞:「共綠蟻,紅粉相尤。」
- 更加、格外。《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太史公曰》:「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聖人所尤用心者也。」
- 特異。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 過失。《詩經·小雅·四月》:「廢為殘賊,莫知其尤。」《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姓。如宋代有尤鶴。
矍铄(矍鑠)jué shuò
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后汉书·马援传》:“ 援 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 唐 刘禹锡 《赠致仕滕庶子》诗:“矍鑠据鞍时骋健,殷勤把酒尚多情。”《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鲜于同 时年六十有一,年齿虽增,矍鑠如旧。” 清 刘大櫆 《祭望溪先生文》:“登楼拾级,不赖人扶。谓公矍鑠,百年可逾。” ——《漢語大詞典》
吕 ( 呂 ) lǚ
吕 [ lǚ ]
- 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
- 姓。
端 duān《國語辭典》
端 [ duān ]
名-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如:「尖端」、「末端」、「笔端」。《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事物的起始。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项目、方面。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 心思、思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 摆。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 果真。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大事 dà shì
(1).重大的事情。指祭祀或征伐。《书·大诰》:“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 孔 传:“大事,戎事也。”《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礼器》:“故作大事,必顺天时。” 郑玄 注:“大事,祭祀也。”
(2).重大的事情。指丧事。《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 郑玄 注:“大事,谓死丧也。” 宋 苏轼 《李宪仲哀词》:“谁能脱左驂,大事不可缓。” 茅盾 《子夜》十六:“忽然想起夫人的‘大事’也许要赶在他自己做寿之前就会发生。”
(3).重大的事情。指夺取政权。《左传·文公元年》:“能行大事乎?” 杜预 注:“大事,谓弑君。”《史记·项羽本纪》:“ 梁 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为起大事,遂举 吴中 兵。”《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韜 既死,主上必亲临丧,因行大事,蔑不济矣。”《明史·太祖纪一》:“得无当举大事乎?”
(4).重大的事情。指重要的政事,国家大计。《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勃 为人木彊敦厚, 高帝 以为可属大事。”《后汉书·郑太传》:“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慾,必危朝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其处大事,明决若此,亦未可徒责以素丝之节也。”
(5).重大的事情。指男女婚事。《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我听见説你们居乡的人儿都是从小儿就説婆家,还有十一二岁就给人家童养去的,怎么妹妹的大事还没有定呢?”
(6).重大的事情。泛指其他各种大的事情。《红楼梦》第五一回:“上次我要説这话,我见你们的大事太多了,如今又添出这些事来。” 毛泽东 《反对自由主义》:“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漢語大詞典》
(2).重大的事情。指丧事。《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 郑玄 注:“大事,谓死丧也。” 宋 苏轼 《李宪仲哀词》:“谁能脱左驂,大事不可缓。” 茅盾 《子夜》十六:“忽然想起夫人的‘大事’也许要赶在他自己做寿之前就会发生。”
(3).重大的事情。指夺取政权。《左传·文公元年》:“能行大事乎?” 杜预 注:“大事,谓弑君。”《史记·项羽本纪》:“ 梁 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为起大事,遂举 吴中 兵。”《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韜 既死,主上必亲临丧,因行大事,蔑不济矣。”《明史·太祖纪一》:“得无当举大事乎?”
(4).重大的事情。指重要的政事,国家大计。《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勃 为人木彊敦厚, 高帝 以为可属大事。”《后汉书·郑太传》:“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慾,必危朝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其处大事,明决若此,亦未可徒责以素丝之节也。”
(5).重大的事情。指男女婚事。《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我听见説你们居乡的人儿都是从小儿就説婆家,还有十一二岁就给人家童养去的,怎么妹妹的大事还没有定呢?”
(6).重大的事情。泛指其他各种大的事情。《红楼梦》第五一回:“上次我要説这话,我见你们的大事太多了,如今又添出这些事来。” 毛泽东 《反对自由主义》:“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糊涂(糊塗)hú tú
(1).头脑不清;不明事理。《宋史·吕端传》:“ 太宗 欲相 端 ,或曰:‘ 端 为人糊涂。’ 太宗 曰:‘ 端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金 元好问 《送高信卿》诗:“万事糊涂酒一壶,别时聊为鼓咙胡。” 闻一多 《“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每一个糊涂的人都清醒起来。”
(2).模糊。《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荆公 ﹞将舃底向土墙上抹得字跡糊涂,方纔罢手。” 元 乔吉 《扬州梦》第四折:“因此上落魄江湖载酒行,糊涂了黄粱梦境。” 明 唐寅 《出塞》诗之二:“功成筑京观,万里血糊涂。” 清 洪升 《长生殿·窥浴》:“腮边花粉糊涂,嘴上臙脂狼藉。”
(3).含糊,不明确。《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晦菴 也没奈他何。只得糊涂做了不合蛊惑上官,狠毒将他痛杖了一顿,发去 绍兴 ,另加勘问。”《儒林外史》第五十回:“不但人拿的糊涂,连这牌票上的文法也有些糊涂。”
(4).方言。指糊状的食品。 柯岩 《奇异的书简·追赶太阳的人四》:“ 河南 农村有个习惯,一到饭时就好拿着馍,端着‘糊涂’到饭场圪蹴着,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连说话带喝汤。”《中国歌谣资料·山东临沐民歌·要吃元亨饭》:“煎饼粗,糊涂薄,肚子吃不饱,怎么能干活!” ——《漢語大詞典》
(2).模糊。《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荆公 ﹞将舃底向土墙上抹得字跡糊涂,方纔罢手。” 元 乔吉 《扬州梦》第四折:“因此上落魄江湖载酒行,糊涂了黄粱梦境。” 明 唐寅 《出塞》诗之二:“功成筑京观,万里血糊涂。” 清 洪升 《长生殿·窥浴》:“腮边花粉糊涂,嘴上臙脂狼藉。”
(3).含糊,不明确。《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晦菴 也没奈他何。只得糊涂做了不合蛊惑上官,狠毒将他痛杖了一顿,发去 绍兴 ,另加勘问。”《儒林外史》第五十回:“不但人拿的糊涂,连这牌票上的文法也有些糊涂。”
(4).方言。指糊状的食品。 柯岩 《奇异的书简·追赶太阳的人四》:“ 河南 农村有个习惯,一到饭时就好拿着馍,端着‘糊涂’到饭场圪蹴着,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连说话带喝汤。”《中国歌谣资料·山东临沐民歌·要吃元亨饭》:“煎饼粗,糊涂薄,肚子吃不饱,怎么能干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