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记得画船窗里弦索,玉人歌。

吴重憙清代〕《喝火令 前题

山色轻于茜,溪光碧若罗。谁家水榭瞰清波。试问严陵风景,较此果如何。

远水田千罫,平桥雨一蓑。几株春树绿婆娑。记得富春江上画船过。

记得画船窗里弦索,玉人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记得画船窗里弦索玉人

记得(記得)jì de
想得起来;未忘。 晋 无名氏 《休洗红》诗之一:“休洗红,洗多红色澹;不惜故缝衣,记得初按茜。” 宋 刘挚 《双桥》诗:“记得扁舟緑杨岸,画栏朱柱对蓬牕。” 明 高明 《琵琶记·文场选士》:“天地玄黄,略记得三两行,才学无些子,只是赌命强。” 沈从文 《从文自传·预备兵的技术班》:“我记得那天回转家里时,家中人问及一切,竟对我亲切的笑了许久。”  ——《漢語大詞典》
画船(畫船)huà chuán
装饰华美的游船。 南朝 梁元帝 《玄圃牛渚矶碑》:“画船向浦,锦缆牵磯。” 宋 范仲淹 《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诗:“步随芳草远,歌逐画船移。”《儒林外史》第二四回:“﹝ 秦淮河 ﹞水满的时候,画船簫鼓,昼夜不絶。”  ——《漢語大詞典》
窗里(窗里)
唐 方干 尚书新创敌楼二首 其二 虽向槛前窥下界,不知窗里是中天。
唐 方干 题龟山穆上人院 寒蜩远韵来窗里,白鸟斜行起砌边。  ——《骈字类编》
弦索(絃索)xián suǒ
(1).弦乐器上的弦。指弦乐器。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夜半月高弦索鸣, 贺老 琵琶定场屋。” 唐 顾云 《池阳醉歌赠匡庐处士姚岩杰》诗:“弦索紧快管声脆,急曲碎拍声相连。” 陈毅 《颐和园五一春游纪盛》诗:“簫笛弦索齐奏,气球直於苍穹。”
(2). 金 元 以来,北方戏曲或曲艺多以丝弦乐器伴奏,后人因以“弦索”为北曲的代称。如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也称《弦索西厢》。 明 沈宠绥 有《弦索辨讹》三卷。
絃索:同“ 弦索 ”。 1.乐器上的弦。多用作弦乐器的总称。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夜半月高絃索鸣, 贺老 琵琶定场屋。” 宋 周邦彦 《解连环》词:“燕子楼空,暗尘锁、一牀絃索。”参见“ 弦索 ”。
(2).弹奏弦乐。 宋 苏轼 《虢国夫人夜游图》诗:“宫中羯鼓催花柳, 玉奴 絃索 花奴 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予幼时,犹见老乐工二三人,其歌童也俱善絃索,今絶响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巩仙》:“ 惠 雅善歌,絃索倾一时。”
(3). 金 元 以来常称用琵琶、三弦等弦乐伴奏的戏曲、曲艺为“絃索”。一般多指北曲。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上篇一》:“於今世俗之乐,则南以拍板,北以絃索。”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三:“数年以来,如 双珠 之崑腔, 润宝 之絃索,并有盛名。”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 明 清 两朝,南曲为盛,中 清 以后,曲就衰微。其行世者,鼓辞絃索诸调,声益变而辞益纷。”参见“ 弦索 ”。  ——《漢語大詞典》
玉人 yù rén
(1).雕琢玉器的工人。《周礼·考工记·玉人》:“玉人之事。” 贾公彦 疏:“云玉人之事者,谓人造玉瑞、玉器之事。”《荀子·大略》:“ 和 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寳。” 宋 刘克庄 《江西诗派序·吕紫微》:“余以 宣城 诗巧之如锦工机锦,玉人琢玉,极天下之巧妙。”
(2).玉雕的人像。 晋 王嘉 《拾遗记·蜀》:“ 河南 献玉人,高三尺。”《北史·隐逸传·崔赜》:“ 蓝田 令 王曇 於 蓝田山 得一玉人,长三四寸,著大领衣,冠幘。”
(3).容貌美丽的人。《晋书·卫玠传》:“﹝ 玠 ﹞年五岁,风神秀异……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裴楷 ﹞麤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后多用以称美丽的女子。 唐 元稹 《莺莺传》:“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前蜀 韦庄 《秋霁晚景》诗:“玉人襟袖薄,斜凭翠栏干。” 宋 谢逸 《南歌子》词:“画楼朱户玉人家,帘外一眉新月、浸梨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鲁公女》:“睹卿半面,长繫梦魂;不图玉人,奄然物化。” 黄侃 《无题》诗:“春晚垂杨映画楼,玉人微拨鈿箜篌。”
(4).对亲人或所爱者的爱称。 唐 权德舆 《送卢评事婺州省觐》诗:“客愁青眼别,家喜玉人归。” 宋 张先 《菩萨蛮》词:“玉人又是匆匆去,马蹄何处垂杨路。”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快疾忙报与您姐姐,道门外玉人来也。”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三折:“则今朝别了玉人,多感承谢了盘费。”
(5).仙女。 唐 贾岛 《登田中丞高亭》诗:“玉兔玉人歌里出,白云谁似莫相和。” 唐 杜牧 《寄珉笛与宇文舍人》诗:“寄与玉人天上去, 桓将军 见不教吹。”  ——《漢語大詞典》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1.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2.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1.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2.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