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论议(論議)lùn yì
(1).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管子·轻重丁》:“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 唐 韩愈 《与李翱书》:“持僕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
(2).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亦指思想认识、境界等。《荀子·非相》:“然而﹝ 桀 紂 ﹞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贤士隐居者》:“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使其羞白心于人前,则不若伏藏其论议,荡涤秽恶,俾众清明,容性解之竺生,以起人之内矅。”
(3).议论文。《后汉书·孔融传》:“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 ——《漢語大詞典》
(2).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亦指思想认识、境界等。《荀子·非相》:“然而﹝ 桀 紂 ﹞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贤士隐居者》:“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使其羞白心于人前,则不若伏藏其论议,荡涤秽恶,俾众清明,容性解之竺生,以起人之内矅。”
(3).议论文。《后汉书·孔融传》:“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 ——《漢語大詞典》
凛然 lǐn rán
(1).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或形容表示敬重或惊恐的神态。《孔子家语·致思》:“ 夫子 凛然曰:‘美哉德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济 先略无子姪之敬,既闻其言,不觉凛然,心形俱肃。” 唐 刘禹锡 《蜀先主庙》诗:“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宋 苏辙 《贺致政曾太傅启》:“付青简以遗事,追 赤松 而并游,大节凛然,四方仰止。”《水浒传》第六七回:“ 宋江 道:‘吾观 关胜 义气凛然,始终如一,军师不必多疑。’” 明 方孝孺 《贫乐窝记》:“戚然若蒙不洁而恐人之觉也,凛然若临百仞之渊而忧其坠也。”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三章:“这位‘石头老人’的姿态十分傲慢,显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
(2).形容寒凉。 唐 孟郊 《杀气不在边》诗:“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三:“夏天清暑展开,可以满室凛然。”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癸酉之变》:“ 庆公 又命长枪手数十拒守 西华门 洞,终夜间寒风凛然。” ——《漢語大詞典》
(2).形容寒凉。 唐 孟郊 《杀气不在边》诗:“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三:“夏天清暑展开,可以满室凛然。”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癸酉之变》:“ 庆公 又命长枪手数十拒守 西华门 洞,终夜间寒风凛然。” ——《漢語大詞典》
无两(無兩)wú liǎng
独一无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 郭沫若 《豕蹄·漆园吏游梁》:“他觉得他做寓言的工夫真正是古今无两。” ——《漢語大詞典》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动-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 美好的。如:「可人儿」。
-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 参见「可汗 」条。
文章 wén zhāng
(1).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墨子·非乐上》:“是故 子墨子 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鏤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后汉书·张衡传》:“文章焕以粲烂兮,美纷紜以从风。” 宋 梅尧臣 《赋孔雀送魏生》诗:“一身粲烂文章多,引声笙竽奈远何。” 清 纳兰性德 《五色蝴蝶赋》:“矧綵翼之有斐兮,备文章之自然。” 徐迟 《精神分析》:“可是这匹畜生的身上,金舆错衡,黼黻文章。”
(2).礼乐制度。《礼记·大传》:“考文章,改正朔。” 郑玄 注:“文章,礼法也。” 孙希旦 集解:“文章,谓礼乐制度。”《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朱熹 集注:“文章,礼乐法度也。” 唐 韩愈 《读〈礼仪〉》:“於是 孔子 曰‘吾从 周 ’,谓其文章之盛也。” 严复 《原强》:“其法令文章之事,歷变而愈繁。”
(3).指车服旌旗等。古代于其上加彩饰以区别尊卑贵贱。《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 杜预 注:“车服旌旗。”《孔子家语·问礼》:“既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
(4).文字。 汉 崔瑗 《草书势》:“书契之兴,始自 頡皇 ,写彼鸟跡,以定文章。”《后汉书·董卓传》:“又钱无轮廓文章,不便使用。”
(5).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史记·儒林列传序》:“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后汉书·延笃传》:“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唐 杜甫 《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宋 张元干 《陇头泉》词:“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 郭沫若 《蒲剑集·革命诗人屈原》:“人类最初,只有言语,没有文字,到了有文字的发明,才开始用文字纪录言语,便成为所谓文章。”
(6).特指文学作品。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綉矣……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
(7).才学。《后汉书·韩棱传》:“ 肃宗 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寳剑…… 寿 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汉文,宝剑名。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夫人年若干,嫁 河南 法曹 卢府君 ,讳 貽 ,有文章德行。”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少师佯狂》:“时僧 云辨 ,能俗讲,有文章,敏於应对。”
(8).曲折隐晦的含义或情节。《红楼梦》第十九回:“ 寳玉 听这话里有文章,不觉吃了一惊。”《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 阎二 先生听到‘报效’二字,便晓得其中另有文章。”
(9).指主意或点子。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 康顺风 高兴地拍手说:‘哈哈!还是老兄肚子里文章多,就照这办!’” ——《漢語大詞典》
(2).礼乐制度。《礼记·大传》:“考文章,改正朔。” 郑玄 注:“文章,礼法也。” 孙希旦 集解:“文章,谓礼乐制度。”《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朱熹 集注:“文章,礼乐法度也。” 唐 韩愈 《读〈礼仪〉》:“於是 孔子 曰‘吾从 周 ’,谓其文章之盛也。” 严复 《原强》:“其法令文章之事,歷变而愈繁。”
(3).指车服旌旗等。古代于其上加彩饰以区别尊卑贵贱。《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 杜预 注:“车服旌旗。”《孔子家语·问礼》:“既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
(4).文字。 汉 崔瑗 《草书势》:“书契之兴,始自 頡皇 ,写彼鸟跡,以定文章。”《后汉书·董卓传》:“又钱无轮廓文章,不便使用。”
(5).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史记·儒林列传序》:“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后汉书·延笃传》:“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唐 杜甫 《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宋 张元干 《陇头泉》词:“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 郭沫若 《蒲剑集·革命诗人屈原》:“人类最初,只有言语,没有文字,到了有文字的发明,才开始用文字纪录言语,便成为所谓文章。”
(6).特指文学作品。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綉矣……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
(7).才学。《后汉书·韩棱传》:“ 肃宗 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寳剑…… 寿 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汉文,宝剑名。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夫人年若干,嫁 河南 法曹 卢府君 ,讳 貽 ,有文章德行。”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少师佯狂》:“时僧 云辨 ,能俗讲,有文章,敏於应对。”
(8).曲折隐晦的含义或情节。《红楼梦》第十九回:“ 寳玉 听这话里有文章,不觉吃了一惊。”《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 阎二 先生听到‘报效’二字,便晓得其中另有文章。”
(9).指主意或点子。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 康顺风 高兴地拍手说:‘哈哈!还是老兄肚子里文章多,就照这办!’” ——《漢語大詞典》
妙绝(妙絶)miào jué
(1).精妙绝伦。 南朝 齐 陆厥 《奉答内兄希叔》诗:“书记既翩翩,赋歌能妙絶。” 宋 苏轼 《王维吴道子画》诗:“ 吴生 虽妙絶,犹以画工论。”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后 昶 见 益 作《石渠阁赋》出己上,遂不復作文; 益 见 昶 竹妙絶,亦不復写竹。”
(2).指精妙绝伦之作。《北齐书·广宁王高孝珩传》:“尝於厅事壁画一苍鹰,见者皆以为真,又作朝士图,亦当时之妙絶。” 唐 张鷟 《游仙窟》:“烟霞子细,泉石分明,实天上之灵奇,乃人间之妙絶。”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书画》:“ 王鉷 据 陕州 ,集天下良工画 圣寿寺 壁,为一时妙絶。” ——《漢語大詞典》
(2).指精妙绝伦之作。《北齐书·广宁王高孝珩传》:“尝於厅事壁画一苍鹰,见者皆以为真,又作朝士图,亦当时之妙絶。” 唐 张鷟 《游仙窟》:“烟霞子细,泉石分明,实天上之灵奇,乃人间之妙絶。”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书画》:“ 王鉷 据 陕州 ,集天下良工画 圣寿寺 壁,为一时妙絶。” ——《漢語大詞典》
具 jù《國語辭典》
具 [ jù ]
动- 有、备有。如:「具备」、「独具慧眼」。
- 准备、设置。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红楼梦·第一回》:「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
- 陈述、报告、列举。如:「知名不具」。《宋史·卷三八四·梁克家传》:「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
- 器物、用器。如:「文具」、「道具」、「玩具」、「工具」。
- 量词。计算器物、尸体等的单位。如:「两具尸体」、「棺材一具」、「三具电话」。
- 才能、才干。《晋书·卷六二·祖逖传》:「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
- 酒食、菜肴。《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具丙。
- 皆、都、全。《诗经·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
三多 sān duō
(1).指多福、多寿、多男子。祝颂之辞。语本《庄子·天地》:“ 尧 观乎 华 , 华 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 尧 曰‘辞’。‘使圣人富。’ 尧 曰‘辞’。‘使圣人多男子。’ 尧 曰‘辞’。” 明 李渔 《慎鸾交·赠妓》:“长幡绣佛祝三多。”
(2).指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永叔 ( 欧阳修 )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3).指学者应当多读、多立论、多著述。 清 翟灏 《通俗编·祝诵》:“三多惟见《玉海》:‘ 杨文庄 言曰:学者当取三多,乃看读多,持论多,著述多也。’”
(4).佛教用语。指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一说,指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 ——《漢語大詞典》
(2).指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永叔 ( 欧阳修 )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3).指学者应当多读、多立论、多著述。 清 翟灏 《通俗编·祝诵》:“三多惟见《玉海》:‘ 杨文庄 言曰:学者当取三多,乃看读多,持论多,著述多也。’”
(4).佛教用语。指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一说,指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