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访仙家洞府,仰天柱,彻高寒。

李德基元代〕《木兰花慢 和陈思济 洞霄诗集卷九

访仙家洞府,仰天柱,彻高寒。对百尺飞湍,四围乔木,九锁青山。危亭晚来极目,胜王维、三昧画中看。何处朝元会宴,时闻命驾回鸾。桃花临水已凋残。别后见应难。叹昨日秦宫,今朝汉苑,一梦槐安。征鞍欲留无计,恐仙棋、一局换人间。羡杀知还倦鸟,白云相对空闲。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访仙家洞府仰天高寒

访 ( 訪 ) fǎng
访 [ fǎng ]
  1. 向人询问,调查:~求(探访寻求)。~员(记者)。搜奇~古。
  2. 探问,看望:~视。~问。~晤(探访会晤)。探亲~友。
仙家 xiān jiā
(1).仙人所住之处。《海内十洲记·元洲》:“ 元洲 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南岸十万里,上有五芝玄涧……亦多仙家。” 唐 牟融 《天台》诗:“洞里无尘通客境,人间有路入仙家。”
(2).指仙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癸卯春,余游 黄山 ,见絶壁之上,刻‘ 江丽田先生 弹琴处’,疑是古之仙家者流。”《老残游记》第九回:“这屏上诗是何人做的?看来只怕是个仙家罢?”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仙家、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3).旧时迷信,用以称狐仙。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渠畏怖不出,我亦实不忍火攻。苟无大罪,乞仙家捨之。”原注:“里俗呼狐曰仙家。”  ——《漢語大詞典》
洞府 dòng fǔ
道教称神仙居住的地方。 南朝 梁 沈约 《善馆碑》:“或藏形洞府,或栖志灵岳。” 宋 苏轼 《过木枥观》诗:“洞府烟霞远,人间爪髮枯。”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一:“假若仙人们只吃一点鲜果,而不动火食,仙人在地上的洞府应当是 北平 啊!”  ——《漢語大詞典》
仰天 yǎng tiān
仰望天空。多为人抒发抑郁或激动心情时的状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晏子 仰天叹曰:‘ 婴 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 唐 李白 《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宋 岳飞 《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日暮途穷,人间何世,盖仰天长慟而不能已。”  ——《漢語大詞典》
柱 zhù《國語辭典》

柱 [ zhù ]

  1. 屋中直立以支持梁的粗木。《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也称为「柱子」。
  2. 泛称细长像柱形的东西。如:「水柱」、「花柱」。
  3. 琴瑟上系弦的木条。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 支持。汉·王充《论衡·谈天》:「且鼇足可以柱天,体必长大,不容于天地,女娲虽圣,何能杀之?」
  2. 讥刺。《汉书·卷六七·朱云传》:「既论难,连柱五鹿君。」通「拄」。
彻 ( 徹 ) chè
彻 [ chè ]
  1. 通,透:贯~。透~。~底。~骨。~悟。响~。
  2. 治,开发:“~田为粮”。
  3. 毁坏:“~我墙屋”。
高寒 gāo hán
(1).指月光;月亮。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明 袁宏道 《哭江进之》诗之三:“一笑凌云去,高寒自少尘。”
(2).地势高而严寒。 元 刘郁 《西使记》:“自 和林 出 兀孙 中,西北行二百餘里,地渐高。入站,经翰海,地极高寒,虽暑酷雪不消。” 清 魏源 《关中览古·玉华宫》诗:“我来但高寒,万壑松涛飂。”
(3).谓人品格清峻。 宋 杨万里 《长句寄周舍人子充》:“ 省斋先生 太高寒,肯将好语博好官?”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