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暂下高峰已显扬,般若圆通遍十方。

释德韶宋代〕《

暂下高峰已显扬,般若圆通遍十方。
人天浩浩无差别,法界纵横处处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高峰显扬般若圆通十方

暂 ( 暫 ) zàn
暂 [ zàn ]
  1. 不久,短时间:~时。~且。~缓。~停。~行办法。
  2. 猝然。
  3. 始,初:“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起”。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高峰 gāo fēng
亦作“ 高峰 ”。
(1).高的山峰。 南朝 宋 谢灵运 《田南树园激流植楥》诗:“靡迤趋下田,迢递瞰高峯。” 元 宋旡 《鲸背吟·乳岛》:“远望浑如两乳同,近前方信两高峯。”《文汇报》1992.2.14:“世界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中有5座雄踞在 尼泊尔 和 中国 西藏 境内的 喜马拉雅山脉 腹心地带。”
(2).比喻事物发展的最高点。 徐迟 《直薄峨嵋金顶记》:“我们看到了古代艺术的高峰作品。”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显扬(顯揚)xiǎn yáng
(1).称扬;表彰。《礼记·祭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史记·律书》:“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
(2).显亲扬名。 唐 白居易 《为崔相陈情表》:“爵禄之荣,实有踰於同辈;显扬之命,独未及於先人。”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三道札子》:“为人子孙者,亦宜知父祖善状,合要显扬,使得见於国史,以称为人后嗣之义。”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君本读书,当以显扬自许。兹甘儕市侩,愿终身浮沉耶?”
(3).显耀;显示。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六章:“今日他要显扬本事,因就打算利用这政治常识,先来判断一下目前这种紊乱的经济情况,其趋势究竟如何。”  ——《漢語大詞典》
般若 bō rě
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被废 东阳 ,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詰》,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刘孝标 注:“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经云到者有六焉……六曰般若,般若者,智慧也。”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涅槃甘露,承眷而宵流;般若灵音,杂祥以昼引。” 宋 苏轼 《小篆〈般若心经〉赞》:“稽首《般若多心经》,请观何处非般若。”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欲修禪那,发心为先;欲修般若,发心为先。”一本作“ 智慧 ”。  ——《漢語大詞典》
圆通(圓通)yuán tōng
(1).通达事理;处事灵活。《梁书·处士传·陶弘景》:“ 弘景 为人,圆通谦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抚台是个极圆通的人,虽然疑心他,却不肯去盘问他。”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官威莫测,即使无论如何圆通,也难办的。”
(2).文辞周密畅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然骨掣靡密,辞贯圆通,自称极思,无遗力矣。”
(3).佛教语。圆,不偏倚;通,无障碍。谓悟觉法性。《楞严经》卷二二:“ 阿难 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 宋 范成大 《晚集南楼》诗:“懒拙已成三昧解,此生还记一圆通。” 宋 沈辽 《奉赠行师参慎禅师》诗:“ 观音 二十五圆通,止在禪师一指中。”  ——《漢語大詞典》
遍 biàn《國語辭典》

遍 [ ​biàn ]

读音
  1. 全部、整个。形容到处都是。如:「遍体鳞伤」、「哀鸿遍野」、「满山遍野」。宋·张俞〈蚕妇师〉:「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1. 没有一处遗漏的。如:「遍布」、「遍历」、「红遍东南亚」。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词:「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 布满。如:「朋友遍天下」。
  1. 量词。计算动作头尾经历的单位。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遍 [ ​piàn ]

语音
  1. (一)​之语音。
十方 shí fāng
佛教谓东南西北及四维上下。《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身光明照,如水中月,如日初出,眉间白豪,普照十方。”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菩萨之化行於十方,仁寿之功霑於万国。” 唐 韩偓 《僧影》诗:“智灯已灭餘空烬,犹自光明照十方。”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