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敌棋另有一无根,放走两边受困。

钱长泽清代〕《三十字母

布局先存根地,可关可拆最利,六三胜是九三投,铁网七三非计。

行子要得实地,垂莲大角用意,神头倚盖扭双飞,尖轧飞关审细。

探子观其动静,正应留作伏兵,敌棋应错大侵分,亦有全军覆尽。

侵分须观外势,搜根实己完全,敌棋正应莫投完,留作伏兵休恋。

点方破眼要着,其余留作伏兵,稍能借此可攻侵,点实却无空隙。

罩法墙高可用,尖出应以斜飞,让他一子不为奇,虽活得其外势。

孤棋先轧眼位,被围细算出头,他孤吾走暗侵搜,攻逼无根轧瘦。

断头原分长短,应断不可迟疑,相思明暗看清些,轧法连环要细。

攻逼先带含补,也须照应邻棋,攻伊必应莫迟疑,最忌杀机存意。

补病必须补净,内外照应无虞,虚中实不补,要补实中虚。

立子两边有应,实己兼逼他棋,倘然呆立却非宜,病处何曾回避。

硬字独言应子,以退为进称良,硬中带软甚庸常,应硬亦当细想。

弃子无论大小,细看应与不应,脱先转换势能成,因此反能取胜。

脱先先作本处,可丢便去脱先,弃小就大莫迟延,可脱不宜贪恋。

搜法寻求空隙,先得实地为君,去其眼位使无根,总走便宜失尽。

半局须看空隙,吊轧转换腾挪,借意得实为主,大小看明攻补。

夹乃乘虚而用,借他先手最宜,断头长短莫狐疑,有夹须当看细。

杀要夺路破眼,细观宽紧出头,钓竿独立顶头收,残局莫教遗漏。

做宽成眼对半,不能护断为先,做紧断扑顶头连,下子先存成算。

劫棋通盘不打,长生彼此难收,便宜他处暂时丢,大小宽三莫就。

活法不宜执一,细观过渡兼攻,外投内活更玲珑,一劫做成妙用。

奇乃兵家变法,手谈何异行兵,他奇吾正变难生,受困必须奇应。

渡过两边连络,立拖虚实不离,盘头顶轧最便宜,通局还当审细。

征棋共有四名,盘征反正回纹,临征仔细看分明,独有盘征尤甚。

门棋原非一种,盘门软硬大门,敌棋另有一无根,放走两边受困。

盘头最为得势,先手活渡勿迟,收法他呆我实,留心笼逼他棋。

封头乘其未活,三面有应必封,断头先与顶头封,收得中腹受用。

成势或成大块,勿贪些小便宜,使他走破最难医,折本何堪加利。

顶子阻连破腹,又能避轧避分,细看呆子最多情,要处用之妙甚。

官子要得实地,一路二路转头,破空收空细搜求,彼此相持勿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无根放走两边

敌 ( 敵 ) dí
敌 [ dí ]
  1. 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人。~方。~寇。
  2. 指敌人:~后。~情。~酋。~特。轻~。克~制胜。
  3. 抵挡:寡不~众。
  4. 相当:势均力~。匹~。~手(能力相等的对手)。
  5. 仇视:~意。“诸侯~王所忾”。
棋 qí《國語辭典》

棋 [ qí ]

  1. 一種遊戲。有棋盤、棋子,下棋者依規則移動棋子,以定勝負。有跳棋、圍棋、象棋、五子棋、西洋棋等多種玩法。

棋 [ jī ]

  1. 根底、根基。《集韻·平聲·之韻》:「棋,根柢也。」《史記·卷二五·律書》:「箕者,言萬物根棋,故曰箕。」通「基」。
另 lìng《國語辭典》

另 [ lìng ]

  1. 再、分别。如:「另有他用」、「另行通知」、「另请高明」、「另当别论」。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无根(無根)wú gēn
(1).没有根部。《管子·内业》:“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 尹知章 注:“道非如卉木,而有根茎花叶也。”《太平御览》卷五一○引 三国 吴 虞翻 《与弟书》:“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二:“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2).没有根基;没有依据。 汉 刘向 《说苑·建本》:“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 宋 苏轼 《李氏山房藏书记》:“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但谣言则其实大抵无根,所以我没有动。”
(3).比喻行踪无定。 宋 晁补之 《忆少年·别历下》词:“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  ——《漢語大詞典》
放走 fàng zǒu
(1).指快行比赛。 元 杨瑀 《山居新语》:“皇朝贵由赤,每岁试其脚力,名之曰放走。监临者封记其髮,以一绳拦定,俟齐去绳走之。 大都 自 河西务 起至内中, 上都 自 泥河儿 起至内中,越三时,行一百八十里,直至御前称万岁礼拜而止。头名者赏银一定,第二名赏段子四表里,第三名赏二表里,餘者各一表里。”
(2).使之走掉。《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廉使分付 史应 先回家去伴住他,不可放走了。随即差两个公人,写个硃笔票与他道:‘立拘 新都 杨 宦家人 纪三 面审,毋迟时刻!’”  ——《漢語大詞典》
两边(兩邊)liǎng biān
(1).物体的两个边。《南齐书·祥瑞志》:“﹝ 世祖 ﹞及在 郢州 ,梦人从天飞下,头插笔来画上衣两边,不言而去。”如:这张纸两边长短不齐。
(2).指两个方向或两侧。《宋书·五行志三》:“﹝ 吴 孙晧 天纪 三年八月﹞有蕒菜生工 吴平 家,高四尺,如枇杷形……两边生叶緑色。” 唐 李白 《赠友人诗》:“岁酒上逐风,双髩两边白。”如:这个房间两边有窗,光线很好。
(3).犹两处。如:老大娘常常两边走动,看望两个外孙女儿。
(4).两个方面。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这种中道实相论是既看到空,也看到非空,同时又不着两边,于是便成为非有(空)非非有(非空)。”  ——《漢語大詞典》
受 shòu《國語辭典》

受 [ shòu ]

  1. 收得、接获。如:「受到优待」、「受之有愧」。唐·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
  2. 容纳、容忍。如:「承受」、「受不了」。《易经·咸卦·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唐·杜甫〈南邻〉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3. 被、遭到。如:「受挫」、「受冻」、「受批评」、「受惊吓」。
  1. 中、适合。如:「他说的话很受听。」
困 ( 睏 ) kùn《國語辭典》

困 [ kùn ]

  1. 艰难痛苦。如:「艰困」、「窘困」、「困境」。《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2. 穷苦。如:「贫困」、「穷困」。《史记·卷六二·管晏传》:「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
  3. 疲倦、疲乏。如:「困倦」、「困顿」、「形疲神困」。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1. 陷在艰难困苦里,或受环境、条件等因素限制住。如:「为病所困」、「被这个问题困住了!」宋·曹勋〈望太行〉诗:「一生困尘土,半世走阡陌。」
  2. 包围、围住。如:「围困」。汉·李陵〈重报苏武书〉:「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1.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坎(☵)​下兑(☱)​上。《易经·困卦·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