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李斯恋富贵,下包周身智。

查元方宋代〕《查公山

大道贵知止,昔贤称二疏。
今来我季方,退身兹有余。
潇洒去桎梏,放荡狎樵渔。
疏泉离远窦,凿石构层庐。
溪禽拂窗牖,山花满庭除。
寒藤系舴艋,碧潭澄素舒。
睹兹尘壒外,始见仁智居。
痛哉方散适,溘然归丘墟。
恨不同老彭,其乐永只且。
自古千禄辈,知进不知退。
立事名虽扬,全身理何昧,
茂先赋鹪鹩,体物知显晦。
一旦祸自速,临刑无以对。
李斯恋富贵,下包周身智。
及忆东门犬,已弃咸阳市。
平子著归田,渊明舍彭泽。
后来区区人,谁复挂书册。
我喜从今云,吾宗有逋客。
山号查公山,嵽嵲云汉间。
山下查公塚,溪声长潺潺。
高台好怅望。绝磴堪跻攀。
他年谢簪绂,永此继闲闲。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富贵周身

李 lǐ《國語辭典》

李 [ lǐ ]

  1. 植物名。薔薇科櫻屬,落葉喬木。葉互生,倒披針形或倒卵形,葉緣呈鋸齒狀。春天開白花。果實為圓卵形,熟時為紅紫色或黃色,味酸,可供生食或作蜜餞用。
  2. 姓。如唐太宗李世民。
斯 sī《國語辭典》

斯 [ sī ]

  1. 劈裂、析分。《说文解字·斤部》:「斯,析也。」《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庄子·则阳》:「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
  2. 距离。《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1. 此、这个、这里。用于文言文。如:「生于斯,长于斯。」、「斯人」、「以至于斯」。
  1. 则、就。用于文言文。《论语·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淮南子·本经》:「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
  1. 之、的。《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1. 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呢」。《诗经·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2. 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呵」、「啊」。《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3. 是。用于倒装句。《诗经·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1. 尽、都。《书经·金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1. 姓。如三国时吴国有斯从。
恋 ( 戀 ) liàn
恋 [ liàn ]
  1. 想念不忘,不忍舍弃,不想分开:留~。眷~。~~不舍。
  2. 恋爱:初~。失~。婚~。~人。
  3. 姓。
富贵(富貴)fù guì
(1).富裕而显贵。犹言有财有势。《论语·颜渊》:“ 商 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唐 韩愈 《省试颜子不贰过论》:“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他不求显达,不求富贵,书并不是他的干禄的工具。”
(2).使富裕而显贵。《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汉书·窦婴传》:“ 梁 人 高遂 乃説 婴 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周书·文帝纪下》:“古之帝王所以外建诸侯内立百官者,非欲富贵其身而尊荣之,盖以天下至广,非一人所能独治,是以博访贤才,助己为治。” 宋 苏轼 《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夫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朕非以是富贵卿也,其何以辞!”
(3).指有财有势之人。《孟子·离娄下》:“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二引 宋 徐积 《爱爱歌序》:“ 爱爱 居京师,自以为未亡人也,慨然有必死之计。故虽富贵百计万方,卒不能动其心,以至於死。”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我是个富贵脾气丫头命!”
(4).指有钱有势的人家。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钱思公 生长富贵,而性俭约,闺门用度,为法甚谨。”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姪生长富贵,消耗先尽;奴子生长贫贱,消耗无多。” 清 昭梿 《啸亭续录·贵臣之训》:“其生长富贵,不知閭巷之艰难若此。可知‘何不食肉糜’之言,洵非虚也。”
(5).财物;财宝。《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秀秀 提着一帕子金珠富贵,从左廊下出来,撞见 崔寧 。”《水浒传》第十四回:“那汉道:‘他是天下闻名的义士好汉,如今我有一套富贵与他説知,因此而来。’”《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回:“你如今有了这般势耀,不得此女貌,同享荣华,枉自有许多富贵。”
(6).宝贵,珍贵。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一折:“杨柳映,杏花遮,东风外,酒旗斜。四时中惟有春三月,光阴富贵,景物重叠。”
(7).犹富足,富有。《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又况我王仓库不贫,国中富贵。”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包 bāo《國語辭典》

包 [ bāo ]

  1. 裹紮、容納其中。如:「包裝」、「包容」、「無所不包」。《詩經·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2. 圍住。如:「士兵分兩路包過去了。」
  3. 藏。《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傳》:「包紅顏而弗明。」顏師古注引晉灼曰:「包,藏也。」
  4. 保證、擔保。如:「包你滿意」、「包管沒事」。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折》:「只怕我伯嚭身上,包殺的他尿流屁滾。」
  5. 負責。如:「包打聽」、「一手包辦」。
  6. 承攬。如:「承包」、「發包工程」。
  7. 約定專用。如:「包車」、「包場子」。
  1. 裝東西的袋子。如:「皮包」、「書包」、「荷包」、「腰包」。
  2. 氈製的圓頂帳篷。如:「蒙古包」。
  3. 物體或身體上鼓起的疙瘩。如:「頭上撞腫了一個包。」
  4. 一種麵粉做成的食物。如:「麵包」、「包子」。
  5. 量詞。計算成包的物品的單位。如:「一包糖果」、「十包水泥」。
  6. 姓。如漢代有包咸,宋代有包拯。
周身(週身)zhōu shēn
(1).足于一身。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耕而为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餘天下之财。”
(2).保全自身。《魏书·高允传》:“智足周身,言足为治。”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二表》:“﹝臣﹞尘重位者三十年,处浮生者七十载,虽无功名报国,常以畏慎周身。” 明 何景明 《功实篇》:“是故快心之欲至,而周身之虑移。”
(3).全身,浑身。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圣人包周身之防,既作之后,方復隐讳以辟患,非所闻也。” 孔颖达 疏:“谓圣人防虑,必周于身。”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 方桂 ﹞见数物似人似兽,周身鳞皴,班驳如古松。”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一缕安尉的心直透 潘先生 的周身,仿佛到了家似的。”
全身;浑身。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检验》:“印官于初相验时,便须前后两侧週身详细看到。”《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虽然是个家常装束,却是满面春风,週身大雅。”  ——《漢語大詞典》
智 zhì《國語辭典》

智 [ zhì ]

  1. 聪明、识略。如:「才智」、「足智多谋」、「大智若愚」。《孟子·公孙丑上》:「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2. 姓。如宋代有智浃。
  1. 聪明的、深明事理的。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