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探 tàn《國語辭典》
探 [ tàn ]
動- 尋求。如:「尋幽探勝」、「探路」、「鑽探」。唐·姚合〈莊居野行〉:「採玉上山顛,探珠入水府。」
- 推究。如:「試探其本」、「探究本源」。
- 打聽。如:「探聽」、「探底細」。
- 試測。如:「探他的口氣。」
- 看望。如:「探友」、「探親」。唐·李商隱〈無題〉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 擔任偵察工作的人。如:「偵探」、「密探」。
探 [ tān ]
動- 試。《論語·季氏》:「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 伸出。如:「探頭探腦」、「探手出去」。
书 ( 書 ) shū
书 [ shū ]
-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 信:~信。~札。~简。~函。
- 文件:证~。说明~。
-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 字体:草~。隶~。楷~。
-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禹穴 yǔ xué
(1).相传为 夏禹 的葬地。在今 浙江省 绍兴 之 会稽山 。《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 江 、 淮 ,上 会稽 ,探 禹穴 。” 裴骃 集解引 张晏 曰:“ 禹 巡狩至 会稽 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閒云 禹 入此穴。”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山》诗:“幸游 建德 乡,观奇经 禹穴 。” 唐 李白 《越中秋怀》诗:“何必探 禹穴 ,逝将归 蓬丘 。”
(2).指 会稽 宛委山 。相传 禹 于此得 黄帝 之书而复藏之。 唐 李白 《送二季之江东》诗:“ 禹穴 藏书地, 匡山 种杏田。” 王琦 注:“ 贺知章 《纂山记》曰: 黄帝 号 宛委穴 为 赤帝 阳明之府,於此藏书。 大禹 始於此穴得书,復於此穴藏之,人因谓之 禹穴 。” 禹 于 宛委山 得 黄帝 金简书之说,见《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宋 陆游 《秋雨初霁徙倚门外有作》诗:“前身已预 兰亭 会,老眼曾窥 禹穴 书。” 清 王誉昌 《舟泊武林城外因忆新安会稽之胜赋呈确庆夫子志别》诗:“学溯 考亭 开雾障,书探 禹穴 破云封。”
(3).相传为 夏禹 决 汉水 时的住处。在今 陕西省 旬阳县 东。《大清一统志·兴安府·古迹》:“ 禹穴 在 洵阳县 东一百三十里。高八尺,深九尺。旁鎸“禹穴”二字。穴右有泉,味甚清洌。世传 禹 决 汉水 时居此。” ——《漢語大詞典》
(2).指 会稽 宛委山 。相传 禹 于此得 黄帝 之书而复藏之。 唐 李白 《送二季之江东》诗:“ 禹穴 藏书地, 匡山 种杏田。” 王琦 注:“ 贺知章 《纂山记》曰: 黄帝 号 宛委穴 为 赤帝 阳明之府,於此藏书。 大禹 始於此穴得书,復於此穴藏之,人因谓之 禹穴 。” 禹 于 宛委山 得 黄帝 金简书之说,见《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宋 陆游 《秋雨初霁徙倚门外有作》诗:“前身已预 兰亭 会,老眼曾窥 禹穴 书。” 清 王誉昌 《舟泊武林城外因忆新安会稽之胜赋呈确庆夫子志别》诗:“学溯 考亭 开雾障,书探 禹穴 破云封。”
(3).相传为 夏禹 决 汉水 时的住处。在今 陕西省 旬阳县 东。《大清一统志·兴安府·古迹》:“ 禹穴 在 洵阳县 东一百三十里。高八尺,深九尺。旁鎸“禹穴”二字。穴右有泉,味甚清洌。世传 禹 决 汉水 时居此。” ——《漢語大詞典》
万卷(万卷)
唐 李嘉祐 送韦邕少府归钟山 万卷长开帙,千峰不闭门。 ——《骈字类编》
完 wán《國語辭典》
完 [ wán ]
形- 齐全、完整。《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复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 坚固。《孟子·离娄上》:「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
- 完美,品德没有缺陷。如:「完人」。《韩非子·难言》:「敦厚恭祗,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拙而不伦。」
- 保全。《左传·昭公十五年》:「邑以贾怠,不如完旧。」《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 修缮、整治。《诗经·大雅·韩奕》:「溥彼韩城,燕师所完。」《金史·卷七八·刘彦宗传》:「陕西边帅请完沿边城廓以备南寇。」
- 缴纳。如:「完粮」、「完税」。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八·农事·开垦上》:「收熟之时,照所佃粮额,竟赴管屯衙门,当官完纳。」《官场现形记·第四○回》:「这一季的钱粮,已完到六七成了。」
- 毕、完成。如:「完稿」、「完工」。
- 比喻失败。如:「这么一来,他真的完了。」
- 尽,没有剩余。如:「用完」。《红楼梦·第三七回》:「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必罚的。」
- 一种古代的轻刑。因其仅剃去毛发而不伤肢体,故称为「完」。《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刖者使守囿,完者使守积。」唐·颜师古·注:「完,谓不亏其体,但居作也。」
- 姓。如元代有完泽。
养成(養成)yǎng chéng
(1).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吕氏春秋·本生》:“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他年十二岁上就游庠的,养成一肚皮的学问。” 巴金 《观察人》:“我养成了观察人的习惯。”
(2).教育。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宋 曾巩 《筠州学记》:“令 汉 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於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 ——《漢語大詞典》
(2).教育。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宋 曾巩 《筠州学记》:“令 汉 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於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 ——《漢語大詞典》
雾豹(霧豹)wù bào
汉 刘向 《列女传·陶答子妻》载, 答子 治 陶 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谏曰,能薄而官大,是谓婴害,无功而家昌,是谓积殃。 南山 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后因以“雾豹”指隐居伏处,退藏避害的人。 唐 卢僎 《奉和李令扈从温泉宫赐游骊山韦侍郎别业》:“窥巖详雾豹,过水略泉鱼。”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宋 苏轼 《次韵王震》:“携文过我 治平 间,雾豹当时见一斑。” ——《漢語大詞典》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形-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动-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一斑 yī bān
晋 王羲之 之子 王献之 尝观其父门生聚赌,见有胜负,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晋书·王羲之传》。意谓如从竹管孔里看豹,只能见到一点斑纹而已。后因以“一斑”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 宋 苏轼 《再和黄鲁直烧香》诗之二:“丹青已自前世,竹石时窥一斑。” 元 耶律楚材 《次韵黄华和同年九日诗》之十:“测海纔盈掬,窥天见一斑。”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韩退之 於诗本无所解, 宋 人呼为大家,直是势利他语。 子厚 於风雅骚赋似得一斑。” 秦牧 《漫记端木蕻良》:“ 端木 的坚强性格,从他冷对十年浩劫中自己身受的折磨,也可以见到一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