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行人 xíng rén
(1).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唐 杜甫 《兵车行》:“车轔轔,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一路是贼盗出没的地方……走着须要小心,大道正路不妨,十里一墩,五里一堡,还有来往的行人。”
(2).官名。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周礼·秋官》有行人。 春秋 、 战国 时各国都有设置。 汉 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 明 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周礼·秋官·讶士》:“邦有宾客,则与行人送逆之。”《国语·晋语八》:“ 秦景公 使其弟 鍼 来求成, 叔向 命召行人 子员 。行人 子朱 曰:‘ 朱 也在此。’” 韦昭 注:“行人,掌宾客之官。”又主号令之官。《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诗。” 颜师古 注:“行人,遒人也,主号令之官。”
(3).使者的通称。《管子·侈靡》:“行人可不有私。” 尹知章 注:“行人,使人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初, 燕 人许割 虎牢 以西赂 秦 。 晋 兵既退, 燕 人悔之,谓 秦 人曰:‘行人失辞。有国有家者,分灾救患,理之常也。’” 清 王韬 《星轺指掌序》:“行人之设,肇自古昔,然皆王国下逮侯邦;而诸侯亦各相聘问,藉以讲信修睦。”
(4).小吏差役。《元典章·刑部五·检验》:“检验尸伤,已有常式,近年以来,亲民之官不以人命为重,往往推延,致令发变。及不亲临监视,转委公吏行人与復检官司。”《水浒传》第三回:“一面教拘集 郑屠 家邻佑人等,点了仵作行人,着仰本地坊官人并坊厢里正,再三检验已了。”
(5).媒人。 宋 王钦臣 《甲申杂记》:“﹝ 李化先 ﹞少好神仙事,父母强令娶妇,遣行人议 曹 氏之女。及礼席之日, 曹氏 已入门, 化先 踰垣而走。”《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你我爱亲做亲,我不争你的财礼,你也不争我的装奩……况且一墙之隔,打开一个门就搀了过来,行人钱都可以省得的。”参见“ 行媒 ”。
(6).指活着的人。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护兰童子》:“‘夙缘还却三生债,不道未归人断肠。’未归人,用死者为归人,生者为行人之义。”
(7).复姓。 春秋 郑 有 行人子羽 。见《慎子》。
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 金 朝城镇商业中的行,见于记载的有油面行、布行、银行等。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称为‘行人’。” ——《漢語大詞典》
(2).官名。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周礼·秋官》有行人。 春秋 、 战国 时各国都有设置。 汉 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 明 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周礼·秋官·讶士》:“邦有宾客,则与行人送逆之。”《国语·晋语八》:“ 秦景公 使其弟 鍼 来求成, 叔向 命召行人 子员 。行人 子朱 曰:‘ 朱 也在此。’” 韦昭 注:“行人,掌宾客之官。”又主号令之官。《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诗。” 颜师古 注:“行人,遒人也,主号令之官。”
(3).使者的通称。《管子·侈靡》:“行人可不有私。” 尹知章 注:“行人,使人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初, 燕 人许割 虎牢 以西赂 秦 。 晋 兵既退, 燕 人悔之,谓 秦 人曰:‘行人失辞。有国有家者,分灾救患,理之常也。’” 清 王韬 《星轺指掌序》:“行人之设,肇自古昔,然皆王国下逮侯邦;而诸侯亦各相聘问,藉以讲信修睦。”
(4).小吏差役。《元典章·刑部五·检验》:“检验尸伤,已有常式,近年以来,亲民之官不以人命为重,往往推延,致令发变。及不亲临监视,转委公吏行人与復检官司。”《水浒传》第三回:“一面教拘集 郑屠 家邻佑人等,点了仵作行人,着仰本地坊官人并坊厢里正,再三检验已了。”
(5).媒人。 宋 王钦臣 《甲申杂记》:“﹝ 李化先 ﹞少好神仙事,父母强令娶妇,遣行人议 曹 氏之女。及礼席之日, 曹氏 已入门, 化先 踰垣而走。”《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你我爱亲做亲,我不争你的财礼,你也不争我的装奩……况且一墙之隔,打开一个门就搀了过来,行人钱都可以省得的。”参见“ 行媒 ”。
(6).指活着的人。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护兰童子》:“‘夙缘还却三生债,不道未归人断肠。’未归人,用死者为归人,生者为行人之义。”
(7).复姓。 春秋 郑 有 行人子羽 。见《慎子》。
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 金 朝城镇商业中的行,见于记载的有油面行、布行、银行等。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称为‘行人’。” ——《漢語大詞典》
感叹(感歎)gǎn tàn
亦作“ 感嘆 ”。 有所感触而叹息。《魏书·刘昶传》:“自陈家国灭亡,蒙朝廷慈覆,辞理切至,声气激扬,涕泗横流,三军咸为感叹。” 宋 曾巩 《代人祭李白文》:“举觴墓下,感嘆餘芬。”《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提到前任 谈公 的事, 安老爷 倒着实感叹了一番。” 冰心 《寄小读者》二五:“归途中落叶萧萧,感叹无尽,忽然作此。” ——《漢語大詞典》
何时(何時)hé shí
(1).什么时候。表示疑问。《楚辞·九辩》:“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乾?”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2).什么时候。表示时间难以确定。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一棵松树,落下许多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 ——《漢語大詞典》
(2).什么时候。表示时间难以确定。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一棵松树,落下许多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贤守(賢守)xián shǒu
贤明的地方官。 唐 刘禹锡 《武陵观火诗》:“贤守恤人瘼,临烟驻驪驹。” 宋 苏轼 《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拔薤已观贤守政,折蔬聊慰故人心。”《宋史·食货志上六》:“ 乾道 间,郡有米斗直五六百钱者, 孝宗 闻之,即罢其守,更用贤守,此今日所当法者。” ——《漢語大詞典》
功名 gōng míng
(1).功业和名声。《庄子·山木》:“削迹损势,不为功名。” 成玄英 疏:“削除圣迹,损弃权势,岂存情於功绩,以留意於名誉!”《史记·管晏列传》:“吾幽囚受辱, 鲍叔 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宋 岳飞 《满江红》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续范亭 《莫干山》诗:“寳剑不存池水沸,三十功名赋等闲。”
(2).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不以功名为念,五经三史何曾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巴金 《家》十三:“他从前怎样苦学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 ——《漢語大詞典》
(2).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不以功名为念,五经三史何曾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巴金 《家》十三:“他从前怎样苦学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 ——《漢語大詞典》
百世 bǎi shì
世世代代。指久远的岁月。《诗·大雅·文王》:“ 文王 孙子,本支百世。”《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此百世之怨而 赵 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 唐 韩愈 《祭田横墓文》:“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 郑泽 《长沙谒烈士祠》诗:“詎唯百世兴,浩气凌苍莽。” ——《漢語大詞典》
看 kàn/kān《國語辭典》
看 [ kàn ]
動- 視、瞧。如:「看見」、「收看」、「偷看」。唐·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 觀賞。唐·杜甫〈宿府〉詩:「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唐·王建〈醉後憶山中故人〉詩:「遇晴須看月,鬥健且登樓。」(詩文中亦讀平聲)
- 拜訪、探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 對待。如:「另眼看待」、「刮目相看」。唐·高適〈詠史〉詩:「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詩文中亦讀平聲)
- 估量、觀察判斷。如:「你看這法子行得通嗎?」、「看來他真是被冤枉的!」
- 診治。《儒林外史·第一五回》:「請醫生看你尊翁的病。」
- 拿取。《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我流水叫徒弟看茶與他吃了。」
-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姑且試試的語氣。如:「想想看」、「等等看」、「試試看」。《水滸傳·第四二回》:「說的是。再仔細搜一搜看。」
看 [ kān ]
動- (一)2.4.之讀音。
- 看守。如:「看門」、「看護」、「看守」。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