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去城十里南郊外,突兀老梅余十辈。

杜谨言宋代〕《梅林分韵得旧字

去城十里南郊外,突兀老梅余十辈。
玉雪为骨冰为魂,气象不与凡木对。
我来穷冬烟雨晦,把酒从公对公酹。
人言此实升庙堂,埋没荒村今几岁。
清芳不为无人改,捐弃何妨本根在。
瑰章妙语今得公,国色天香真有待。
归路从公巾倒戴,俗物污人非所爱。
我公行向日边归,此段风流入图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十里南郊突兀十辈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1.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2.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3.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4.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6.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7.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8.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1.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2. 姓。如汉代有去卑。
城 chéng《國語辭典》

城 [ chéng ]

  1. 古时环绕京师或围绕某一区域以供防守的大围墙。《广韵·平声·清韵》:「城,城郭。」《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唐·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遶东城。」
  2. 都市。如:「京城」、「城市」。
  3. 姓。如战国时有城浑。
  1. 筑城。《诗经·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是月,城西宁。」
十里
南北朝 王训 应令咏舞诗 笑态千金动,衣香十里传。
唐 杜甫 课伐木 青冥曾巅后,十里斩阴木。
唐 武元衡 寓兴呈崔员外诸公 三月杨花飞满空,飘飖十里雪如风。
唐 胡曾 咏史诗 邯郸 晓入邯郸十里春,东风吹下玉楼尘。
唐 韦庄 观浙西府相畋游 十里旌旗十万兵,等闲游猎出军城。
宋 苏轼 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 其一 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
元 元好问 游天坛杂诗五首 其一 青山可是堪人恨,藏著中岩十里花。
元 刘因 闻角 馀哀到晓无寻处,吹作南湖十里霜。
元 虞集 画马二首 其二 春风十里闻芗泽,新赐金鞍不受骑。
元 马祖常 驾发上京 十里貔貅骑腰袅,一双日月绣旗幡。
元 萨都剌 题半山寺 龙归石洞半山雨,潮卷天风十里松。
元 郑元祐 月夜怀十五友,并引 其八 草堂、宾主 山色湖光秋十里,诗成应更刻琅玕。
元 陈高 游灵山寺 鳌背千年开佛国,鲸波十里隔人寰。
元 宋无 鲸背吟二十二首 其二十一 直沽 细问花名何处出,扬州十里小红楼。
金 王庭筠 大江东去 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试问雪溪无恙否,十里淇园佳处。
《韵府拾遗 纸韵》:家语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于耳  ——《骈字类编》
南郊 nán jiāo
(1).都邑南面的地区。《书·甘誓》:“ 启 与 有扈 战于 甘 之野。” 孔颖达 疏引 汉 马融 云:“ 甘 , 有扈 南郊地名。” 唐 李庾 《西都赋》:“ 隋苑 广袤,罝笼 南山 ,占地万顷,不为人间, 齐门 失耕,禽游兽闲,代谢物移,繚垣不完。此南郊之事也。”
(2).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礼记·月令》:“﹝孟夏之月﹞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穀梁传·僖公三十一年》:“免牲者为之緇衣熏裳,有司玄端奉送,至於南郊。”《明史·英宗后记》:“五年春正月庚戌,大祀天地於南郊。”
(3).特指帝王祭天的大礼。《南史·宋少帝纪》:“秋九月丁未,有司奏 武皇帝 配南郊, 武敬皇后 配北郊。”《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元年》:“今因南郊,宜推旷恩,以示绥怀之意。”  ——《漢語大詞典》
外 wài《國語辭典》

外 [ wài ]

  1. 不属于某一定的范围内均称为「外」。相对于「内」而言。如:「内外」、「门外」、「屋外」。
  2. 特指外国。如:「古今中外」、「对外贸易」。
  3. 戏曲中的脚色名称,多扮演老年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五出》:「外扮沈公宪,净扮张燕筑,小旦扮寇白门,丑扮郑妥娘同上。」也称为「老外」。
  1. 非自己所在或所属的。如:「外币」、「外地」、「外族」。
  2. 母亲、出嫁的姊妹、女儿家的亲戚称为「外」。如:「外祖父」、「外甥」、「外孙」。
  3. 别的、其他的。如:「外一章」、「外一首」。《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汉·王充《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4. 不是正式的。如:「外号」、「外史」。
  1. 疏远。《易经·否卦·彖曰》:「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荀子·王霸》:「人主则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妒贤。」
  2. 处于……之外。《国语·晋语六》:「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
  3. 背叛。《管子·版法》:「骤令不行,民心乃外。」
突兀 tū wù
(1).亦作“ 突杌 ”、“ 突屼 ”。高耸貌。《文选·木华〈海赋〉》:“鱼则横海之鲸,突杌孤游。” 李善 注:“突杌,高貌。” 唐 卢照邻 《〈南阳公集〉序》:“逶迤绰约,如玉女之千娇;突兀峥嶸,似灵龟之孤朴。” 唐 黄滔 《祭先外舅文》:“东寻玉籙,则 龙虎 嵳峩;南访 金沙 ,则 罗浮 突屼。”《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突兀高颧,浓眉毛,压一双赤眼。”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2).特出;奇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刘尹 目 庾中郎 ,虽言不愔愔似道,突兀差可以拟道。” 唐 施肩吾 《壮士行》:“有时误入千人丛,自觉一身横突兀。” 宋 司马光 《瘿盆》诗:“癭盆生以丑自鬻,突兀当轩耸羣目。” 元 麻革 《杨将军坰马图》诗:“淡淡生绢一片云,眼中羣龙何突兀。”
(3).端坐貌。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未曾寄官曹,突兀倚书幌。” 仇兆鳌 注:“突兀,端坐之貌。”
(4).猝然。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 宋 司马光 《苦雨》诗:“喧豗流潦怒,突兀坏垣秃。”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一章:“ 王柬芝 的突然回来,莫说他的妻子、女儿很惊异,就是他本人也不能不感到生活变化得实在突兀,环境变换得实在急速。”
(5).奇怪;别扭。 宋 王铚 《默记》卷下:“﹝ 子厚 ﹞曰:‘一置兹山,一投 汉水 ’亦可,然终是突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俊卿 看见,心里有些突兀起来。” 明 车任远 《蕉鹿梦》第五折:“我昨日砍柴,似梦非梦,打得一个鹿。打时节,恰像是真,寻不着又道是梦。心中突兀,放他不下,夜来当真做一梦。”  ——《漢語大詞典》
老 lǎo《國語辭典》

老 [ lǎo ]

  1. 年長的人。如:「扶老攜幼」、「敬老尊賢」。
  2. 對長輩的尊稱。如:「劉老」、「于老」。
  3. 老子及其哲學的簡稱。如:「老莊」、「佛老」。《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
  4. 姓。如宋代有老佐、老麻。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尊敬。《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 退休。《左傳·隱公三年》:「桓公立,(石碏)​乃老。」晉·杜預·注:「老,致仕也。」《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諸子傳》:「勗髭鬢頓白,因上表請老。」
  1. 年紀大。如:「老兵」、「老人」。宋·蘇軾〈吉祥寺賞牡丹〉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2. 熟練、經驗豐富。如:「老手」、「老練」、「老江湖」。
  3. 陳舊、過時。如:「老米」、「老式」、「老套」。
  4. 年久的。如:「老交情」、「老主顧」、「老字號」。
  5. 原來的。如:「老地方」、「老規矩 」、「老話題」。
  6. 加在稱呼、姓氏上,表示尊敬或親暱。如:「老師」、「老闆」、「老李」、「老王」。
  1. 總是、常常。如:「老是頭痛。」、「你老是挑我的毛病。」
  2. 很、極。如:「老遠」、「老早」。
  1. 加在兄弟姊妹排行的次序上。如:「老大」、「老二」、「老么」。
  2. 加在動物名稱上。如:「老鷹」、「老虎」、「老鼠」。
梅 méi《國語辭典》

梅 [ méi ]

  1. 植物名。蔷薇科樱属,落叶乔木。性耐寒,叶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色红或白。果实味酸,可食。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2. 姓。宋代有梅尧臣,明代有梅鼎祚。
余 ( 餘 ) yú《國語辭典》

余 [ yú ]

  1. 我,表第一人稱。《文選·班彪·北征賦》:「余遭世之顛覆兮,罹填塞之阨災。」《文選·陸機·歎逝賦》:「余將老而為客。」
  1. 剩下、多餘。《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同「餘 」。
  2. 姓。如宋代有余靖。

余 [ xú ]

  1. 參見「余余」、「余吾鎮」等條。
十辈(十輩)shí bèi
(1).从事同一或同类事务的前后十人。十,约数。《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吾不用公言,以困 平城 。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 宋 黄庭坚 《次韵谢黄老送墨竹十二韵》:“古今作生竹,能者未十辈。”
(2).指同类的十物。 宋 杨万里 《谢唐德明惠笋》诗:“高人爱笋如爱玉,忍口不餐要添竹。云何又遣十辈来,昏花两眼为渠开。”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