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呜呼(嗚呼)wū hū
亦作“ 呜乎 ”。亦作“ 呜虖 ”。
(1).叹词。表示悲伤。《书·五子之歌》:“呜呼曷归,予怀之悲。” 宋 叶适 《厉领卫墓志铭》:“虏既卒叛盟,而君竟坐贬死。呜呼!可哀也已!” 鲁迅 《且介亭杂文·韦素园墓记》:“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
(2).叹词。表示赞美或慨叹。《书·旅獒》:“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汉书·武帝纪》:“麟凤在郊藪, 河 洛 出图书。呜虖,何施而臻此与!” 颜师古 注:“虖读曰呼。呜呼,叹辞也。”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弟不争,兄不取。作义庄,赡乡里。呜呼孝廉谁可比!” 清 戴名世 《戴氏宗谱序》:“呜乎!此先王之所以为平天下之要道也歟!” 冰心 《离家的一年》:“呜呼,‘每逢佳节倍思亲’。”
(3).旧时祭文中常用“呜呼”,后因以借指死亡。 宋 张镃 《临江仙》词:“纵使古稀真箇得,后来争免呜呼。”《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只见街上人纷纷而过,多有説这老和尚,可怜半月前还听得他念经之声,今早呜呼了。” 叶君健 《火花》一:“他想,如果他这样熬到天亮,就是不一命呜呼,也会半死。”
(4).象声词。多用作哭声或鸟鸣声。 三国 魏 曹植 《平原懿公主诔》:“帝用吁嗟,呜呼失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叶榆河》:“郡有 叶榆县 ,县西北八十里有 弔鸟山 ,众鸟千百为羣,甚会呜呼啁哳。” 宋 文天祥 《六歌》之五:“风花飞坠鸟呜呼,金茎沆瀣浮污渠。” ——《漢語大詞典》
(1).叹词。表示悲伤。《书·五子之歌》:“呜呼曷归,予怀之悲。” 宋 叶适 《厉领卫墓志铭》:“虏既卒叛盟,而君竟坐贬死。呜呼!可哀也已!” 鲁迅 《且介亭杂文·韦素园墓记》:“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
(2).叹词。表示赞美或慨叹。《书·旅獒》:“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汉书·武帝纪》:“麟凤在郊藪, 河 洛 出图书。呜虖,何施而臻此与!” 颜师古 注:“虖读曰呼。呜呼,叹辞也。”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弟不争,兄不取。作义庄,赡乡里。呜呼孝廉谁可比!” 清 戴名世 《戴氏宗谱序》:“呜乎!此先王之所以为平天下之要道也歟!” 冰心 《离家的一年》:“呜呼,‘每逢佳节倍思亲’。”
(3).旧时祭文中常用“呜呼”,后因以借指死亡。 宋 张镃 《临江仙》词:“纵使古稀真箇得,后来争免呜呼。”《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只见街上人纷纷而过,多有説这老和尚,可怜半月前还听得他念经之声,今早呜呼了。” 叶君健 《火花》一:“他想,如果他这样熬到天亮,就是不一命呜呼,也会半死。”
(4).象声词。多用作哭声或鸟鸣声。 三国 魏 曹植 《平原懿公主诔》:“帝用吁嗟,呜呼失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叶榆河》:“郡有 叶榆县 ,县西北八十里有 弔鸟山 ,众鸟千百为羣,甚会呜呼啁哳。” 宋 文天祥 《六歌》之五:“风花飞坠鸟呜呼,金茎沆瀣浮污渠。” ——《漢語大詞典》
时事(時事)shí shì
(1).指合于时节而应做的事。多指农时农事而言。《周礼·地官·遂师》:“﹝遂师﹞巡其稼穡,而移用其民,以救其时事。” 郑玄 注:“四时耕耨,歛艾芟地之宜,晚早不同,而有天期地泽风雨之急。”《管子·权修》:“末产不禁,则民缓於时事而轻地利。”《荀子·王制》:“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工师之事也。”《吕氏春秋·上农》:“时事不共,是谓大凶。”
(2).指诸侯、大夫对天子的四时贡职。《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晋 士 起 将归时事於宰旅。” 杜预 注:“时事,四时贡职。”
(3).泛指贡品。 宋 苏轼 《谢大使土物启》:“归时事於宰旅,方劳远勤。”
(4).当时史实;当时情况。《史记·六国年表序》:“余於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 周元王 ,表六国时事,讫 二世 。” 汉 荀悦 《汉纪·高帝纪序》:“约撰旧书,通而叙之,揔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隋书·律历志上》:“臣等详校前经,斟量时事,谓用铁尺,於理为便。”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 左丘明 纪 春秋 时事以失明, 司马迁 作《史记》刑诛。” 清 任泰 《质疑》:“夫作誥在诛 武庚 之后,不近言 武庚 ,必远引 紂 事,於时事为疏。”
(5).当时的政事;世事。《后汉书·窦武传》:“﹝ 竇武 ﹞常教授於大泽中,不交时事,名显 关 西。”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以兹感叹辞旧游,更於时事无所求。” 元 萨都剌 《送王御史》诗:“宪臺自是清高甚,时事关心易白颠。” 清 周亮工 《高澄甫念太夫人踉跄别予去》诗:“惊看时事纷如此,忍道 江 南是定居。”
(6).局势;时局。《南史·韦载传》:“ 齐 军若分兵先据 三吴 之路,略地东境,则时事去矣。”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 麻徵君 知几 在 南州 ,见时事扰攘,其催科督赋如毛,百姓不安。” 清 林则徐 《次韵答姚春木》:“时事艰如此,凭谁议海防。”
(7).一时之事。形容时间短暂。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诗之五:“丹楼碧阁皆时事,只有江山古到今。”
(8).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 沙汀 《意外》:“而且,正如他所表白过的一样,他也存心认真读书,不问时事。”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灾祸》:“往往国内的时事最需要向人民报告解释时,他却不得不去谈些最空泛最不相关的国内小问题。” ——《漢語大詞典》
(2).指诸侯、大夫对天子的四时贡职。《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晋 士 起 将归时事於宰旅。” 杜预 注:“时事,四时贡职。”
(3).泛指贡品。 宋 苏轼 《谢大使土物启》:“归时事於宰旅,方劳远勤。”
(4).当时史实;当时情况。《史记·六国年表序》:“余於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 周元王 ,表六国时事,讫 二世 。” 汉 荀悦 《汉纪·高帝纪序》:“约撰旧书,通而叙之,揔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隋书·律历志上》:“臣等详校前经,斟量时事,谓用铁尺,於理为便。”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 左丘明 纪 春秋 时事以失明, 司马迁 作《史记》刑诛。” 清 任泰 《质疑》:“夫作誥在诛 武庚 之后,不近言 武庚 ,必远引 紂 事,於时事为疏。”
(5).当时的政事;世事。《后汉书·窦武传》:“﹝ 竇武 ﹞常教授於大泽中,不交时事,名显 关 西。”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以兹感叹辞旧游,更於时事无所求。” 元 萨都剌 《送王御史》诗:“宪臺自是清高甚,时事关心易白颠。” 清 周亮工 《高澄甫念太夫人踉跄别予去》诗:“惊看时事纷如此,忍道 江 南是定居。”
(6).局势;时局。《南史·韦载传》:“ 齐 军若分兵先据 三吴 之路,略地东境,则时事去矣。”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 麻徵君 知几 在 南州 ,见时事扰攘,其催科督赋如毛,百姓不安。” 清 林则徐 《次韵答姚春木》:“时事艰如此,凭谁议海防。”
(7).一时之事。形容时间短暂。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诗之五:“丹楼碧阁皆时事,只有江山古到今。”
(8).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 沙汀 《意外》:“而且,正如他所表白过的一样,他也存心认真读书,不问时事。”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灾祸》:“往往国内的时事最需要向人民报告解释时,他却不得不去谈些最空泛最不相关的国内小问题。” ——《漢語大詞典》
如丝(如丝)
李商隐 诗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分类字锦》
麻 má《國語辭典》
麻 [ má ]
名- 桑科草本植物的統稱。一年生草本,其莖部的韌皮纖維長而堅韌,可供紡織用。其果實可為飼料或榨油用。種類甚多,有大麻、黃麻、業麻、苧麻等,我國古來即有種植,但文獻上稱「麻」,則多指大麻而言。
- 喪服。如:「緦麻」、「披麻戴孝」。
-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麻嬰,明代有麻三衡。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知覺喪失或變得遲鈍。如:「麻醉」、「麻木」。《水滸傳·第三二回》:「那三四個村漢看了,手顫腳麻,那里敢上前來。」
- 聽到、看到或想到某事時,引起的不舒服感覺。如:「肉麻」、「頭皮發麻」。
- 表面有瘢痕而粗糙的。如:「麻子」、「麻臉」。
- 煩多而瑣碎。如:「密密麻麻」、「麻煩」。
- 用麻加工製成的。如:「麻紗」、「麻鞋」。
- 知覺發麻的。如:「麻辣」、「酸麻」。
食肉 shí ròu
(1).吃鸟兽的肉。《礼记·曲礼上》:“父母有疾……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
(2).专指吃荤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二十七日释服,方镇岳牧,不用离任赴哀,天下吏人,誥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
(3).谓做高官,封侯。语出《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杜预 注:“肉食,在位者。” 宋 秦观 《和蔡天启赠文潜》:“要当食肉似 班超 ,猛虎何曾窥案俎。”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出抚》:“飞而食肉,抱阴符 小范 胸中有。”参见“ 食肉相 ”。 ——《漢語大詞典》
(2).专指吃荤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二十七日释服,方镇岳牧,不用离任赴哀,天下吏人,誥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
(3).谓做高官,封侯。语出《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杜预 注:“肉食,在位者。” 宋 秦观 《和蔡天启赠文潜》:“要当食肉似 班超 ,猛虎何曾窥案俎。”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出抚》:“飞而食肉,抱阴符 小范 胸中有。”参见“ 食肉相 ”。 ——《漢語大詞典》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代-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口 kǒu《國語辭典》
口 [ kǒu ]
名- 人或动物饮食、发声的器官。如:「张口」、「闭口」、「守口如瓶」。《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也称为「嘴」。
- 器物纳入取出的地方。如:「枪口」、「瓶口」。汉·王充《论衡·道虚》:「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
- 内外相通的出入处。如:「港口」、「门口」、「巷口」、「海口」。
- 关隘。常用于地名。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
- 兵器或工具上的锋刃。如:「刀口」、「剑口」。
- 破裂的地方。如:「伤口」、「裂口」、「缺口」。
- 量词:➊ 计算人数的单位。如:「一家八口」。➋ 计算牲畜数量的单位。相当于「只」、「头」。如:「三口猪」。➌ 计算器物数量的单位。如:「两口锅子」、「一口钢刀」、「一口枯井」。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徒 tú《國語辭典》
徒 [ tú ]
動- 步行。《說文解字·辵部》:「徒,步行也。」《易經·賁卦·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 步卒、兵卒。《詩經·魯頌·閟宮》:「公徒三萬。」《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 人,多指壞人。如:「暴徒」、「匪徒」、「不法之徒」。
- 服膺、信仰某一宗教或學說的人。如:「信徒」、「教徒」、「基督徒」、「佛教徒」。
- 門人、弟子。如:「學徒」、「門徒」、「徒弟」。《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一種拘禁犯人,強服勞役的刑罰。如:「無期徒刑」、「他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得併科罰金。」
- 空的,不憑藉什麼的。如:「徒手搏虎」、「徒手體操」。
- 但、僅。如:「徒增煩惱」。《孟子·公孫丑上》:「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 白白的、平白。如:「徒然」、「徒勞無功」、「徒託空言」。漢·無名氏〈長歌行〉:「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卻、竟然。《莊子·天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荀子·子道》:「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
咿哇 yī wā
象声词。 宋 梅尧臣 《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诗肠久飢不禁力,一啜入腹鸣咿哇。”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