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恰似九衢三二月,绿罗丛里著朱衣。

胡用庄宋代〕《咏红蕉

谢家池馆遇芳菲,破绿抽心一片绯。
恰似九衢三二月,绿罗丛里著朱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恰似九衢三二绿罗丛里朱衣

恰似 qià sì
犹恰如。 唐 李白 《襄阳歌》:“遥看 汉水 鸭头緑,恰似葡萄初釅醅。” 南唐 李煜 《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併六国平话》卷上:“今来攻 秦 不下,难以退兵。恰似骑着虎头,若不毙虎,虎有伤人之意。” 郭小川 《祝酒歌》:“雪片呀,恰似群群仙鹤天外归。”  ——《漢語大詞典》
九衢 jiǔ qú
(1).纵横交叉的大道;繁华的街市。《楚辞·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王逸 注:“九交道曰衢。” 游国恩 纂义:“靡蓱九衢,即谓其分散如九达之衢也。” 唐 韦应物 《长安道》诗:“归来甲第拱皇居,朱门峨峨临九衢。” 明 刘基 《秋兴》诗之一:“九衢车马如流水,尽是 邯郸 梦里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席方平》:“飞扬跋扈,狗脸生六月之霜;隳突叫号,虎威断九衢之路。”
(2).草名。《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九衢之草千计,四照之花万品。” 刘良 注:“九衢草其枝交错,相重九出也。” 南朝 梁元帝 《为妾弘夜姝谢东宫赉合心花钗启》:“ 夜姝 昔往 阳臺 ,虽逢四照。曾游 澧浦 ,惯识九衢。”  ——《漢語大詞典》
三二 sān èr
约计之词。常用于表示较少的数量。《南史·后妃传下·徐元妃》:“妃无容质,不见礼,帝三二年一入房。”《水浒传》第十五回:“你便再与他三二斗米去。”《西游记》第十二回:“徒弟们,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  ——《漢語大詞典》
月 yuè《國語辭典》

月 [ yuè ]

  1. 月亮、月球。如:「新月」、「殘月」、「日月星辰」。
  2. 月球繞行地球一周所需的時間。十二個月為一年。
  3. 月光。唐·杜甫〈夢李白〉詩二首之一:「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4. 量詞。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年有十二個月。如:「這個企劃案花了數月時間才完成。」
  5. 姓。如明代有月文憲。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圓形像月亮的。如:「月餅」。《新唐書·卷一三六·李光弼傳》:「治塹溝,築月城以守。」
  2. 每月的。如:「月會」、「月刊」、「月薪」。
绿罗(緑羅)lǜ luó
(1).绿色的绮罗。 唐 刘禹锡 《竹枝词》之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紇那》披緑罗。”
(2).比喻绿水微波。 唐 张祜 《题于越亭》诗:“山衔落照攲红盖,水蹙斜文捲緑罗。” 宋 欧阳修 《玉楼春》词:“杏腮轻粉日催红,池面緑罗风卷皱。”
(3).荔枝名。 宋 杨万里 《走笔谢吉守赵判院分饷三山生荔子》诗:“ 西川 红锦无此色, 南海 緑罗犹带酸。”自注:“ 五羊 荔子上上者名緑罗。”参见“ 緑萝 ”。  ——《漢語大詞典》
丛里(丛里)
任华诗郎官丛里作狂歌  ——《韵府拾遗 纸韵》
著 zhù/zhuó/zhe《國語辭典》

著 [ zhù ]

  1. 显露、表现。《礼记·大学》:「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2. 标举、标示。《礼记·祭法》:「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汉书·卷六○·杜周传》:「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3. 撰述、写作。《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
  4. 记载。《墨子·明鬼下》:「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1. 文章、作品的通称。如:「名著」、「巨著」。
  2. 《诗经·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著〉,刺时也。」或亦指嫁者即事之诗。首章三句为:「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著,与宁通,指门屏之间。而,语尾助词,无义。充耳,以玉塞耳。以素,系以素丝。尚,加也。琼华,美玉。
  1. 显明。如:「显著的差别」。

著 [ zháo ]

  1. 表示状态的持续或已有了结果。如:「灯点著了」、「找著了」、「睡著了」。
  2. 接触。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前不搭村,后不著店」。
  3. 陷入、中计。如:「他著了我的道了。」
  1. 恰好、得当。如:「这笔钱真花著了。」

著 [ zhuó ]

  1. 穿上。《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唐·李白〈上元夫人〉诗:「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2. 附、接触。如:「附著」。《国语·晋语四》:「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3. 及、到。如:「著陆」。《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著岸。」唐·沈佺期〈杂诗〉三首之二:「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4. 开花或结果。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诗:「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
  5. 命令、差使。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乱走?」《西游记·第一三回》:「接至里面供给了,著僧纲请往福原等安歇。」
  1. 下棋行子。如:「棋高一著」。
  2. 处事的方法、计策。如:「失著」、「无著」。
  3. 事情的归宿。如:「著落」。

著 [ zhe ]

  1. 表示动作正持续进行。如:「坐著」、「正说著话」。
  2. 表示动作的存有。如:「镶著花边儿」、「贴著标语」。
  3. 表示某种情形的程度。如:「他可聪明著呢!」、「这石头沉著呢!」
  4. 表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如:「你慢著!」、「你可要记著!」

著 [ zhāo ]

  1. 计策、方法。《水浒传·第二回》:「三十六著,走为上著。」
  1. 放置。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2. 受。如:「著风」、「著凉」。
  3. 发生。如:「著急」、「著慌」。
  1. 北方方言。指意见相合、同意。如:「著哇!这正合我意。」
朱衣 zhū yī
(1).大红色的公服。《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路,驾赤駵,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十年》:“甲子,宫门未开, 劭 以朱衣加戎服上,乘画轮车,与 萧斌 共载,卫从如常入朝之仪。” 胡三省 注:“朱衣,太子入朝之服。”
(2). 唐 宋 四、五品官员所着的绯服。 唐 杜牧 《新转南曹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诗:“捧詔 汀洲 去,全家羽翼飞。喜抛新锦帐,荣借旧朱衣。”
(3).穿着朱衣的职官。《后汉书·蔡邕传》:“臣自在宰府,及备朱衣,迎气五郊,而车驾稀出。” 李贤 注:“朱衣,谓祭官也。” 宋 徐铉 《送刘山阳》诗:“旧族知名士,朱衣宰 楚 城。” 清 唐孙华 《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之六:“东市朱衣多裹血,西臺红泪与招魂。”
(4).穿朱衣。指入仕、升官。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敏中 始婚也,已朱衣矣。”
(5).指朱衣使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赫赫科条,袖里常存惟白简;明明案牘,帘前何处有朱衣。”参见“ 朱衣使者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