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神游(神遊)shén yóu
(1).谓形体不动而心神向往,如亲游其境。《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於 华胥氏 之国。 华胥氏 之国在 弇州 之西, 台州 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南朝 梁 沈约 《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迹屈巖廊之下,神游江海之上。” 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髮。” 元 萨都剌 《过岭至崇安方命棹之建溪》诗:“少吐胸中豪,神游八荒外。” 郭沫若 《水牛赞》:“你角大如虹,腹大如海,脚踏实地而神游天外。”
(2).犹言神交。谓以精神相交。 南朝 梁 江淹 《自序传》:“所与神游者,唯 陈留 袁叔明 而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阮嗣宗 感之,著《大人先生传》,言吾不知其人,既神游自得,不与物交。 阮氏 尚不能动其英操,復不识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3).人死的讳称。 宋 王安石 《八月一日永昭陵旦表》:“率土方涵於圣化,宾天遽愴於神游。” 宋 文天祥 《黄金市》诗:“先子神游今二纪,梦中挥泪溅松楸。” 明 方孝孺 《懿文皇太子挽词》:“神游思下土,经国意难忘。” ——《漢語大詞典》
(2).犹言神交。谓以精神相交。 南朝 梁 江淹 《自序传》:“所与神游者,唯 陈留 袁叔明 而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阮嗣宗 感之,著《大人先生传》,言吾不知其人,既神游自得,不与物交。 阮氏 尚不能动其英操,復不识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3).人死的讳称。 宋 王安石 《八月一日永昭陵旦表》:“率土方涵於圣化,宾天遽愴於神游。” 宋 文天祥 《黄金市》诗:“先子神游今二纪,梦中挥泪溅松楸。” 明 方孝孺 《懿文皇太子挽词》:“神游思下土,经国意难忘。” ——《漢語大詞典》
八极(八極)bā jí
八方极远之地。《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闚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 高诱 注:“八极,八方之极也,言其远。” 唐 李白 《大鹏赋》:“余昔於 江陵 见 天台 司马子微 ,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鲁迅 《南腔北调集·大家降一级试试看》:“ 杜威 教授有他的实验主义, 白璧德 教授有他的人文主义,从他们那里零零碎碎贩运一点回来的就变了 中国 的呵斥八极的学者,不也是一个不可动摇的证明吗?” ——《漢語大詞典》
高 gāo《國語辭典》
高 [ gāo ]
形- 上下距离远的。与「低」相对。如:「山高水深」、「高楼大厦」 。
- 超越一般水准的、等级在上的。如:「高等教育」、「高级」、「高手」。
- 优良。如:「高材生」。
- 价格贵的。如:「高价」。
- 年纪老的。如:「高龄」。
- 声音尖锐激昂的。如:「高歌」。
- 物体直立时上下的长度。如:「身高」。
- 高的地方。如:「居高临下」、「登高望远」。
- 姓。如唐代有高适。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尊崇、敬重。《韩非子·五蠹》:「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名-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深 shēn《國語辭典》
深 [ shēn ]
形- 从高到下,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很大。与「浅」相反。如:「深海」、「深渊」。
- 高奥、精微。如:「他这句话的用意很深。」
- 浓厚。如:「一往情深」、「深蓝色」。
- 形容时间的久、晚。如:「年深日久」。
- 茂盛。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很、非常。如:「深得人缘」、「深加赞美」。
龙溪(龍溪)lóng xī
茶名。《宋史·食货志下五》:“散茶出 淮南 、 归州 、 江南 、 荆湖 ,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 ——《漢語大詞典》
玉山 yù shān
(1).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 玉山 ,是 西王母 所居也。” 郭璞 注:“此山多玉石,因以名云。《穆天子传》谓之 群玉之山 。” 唐 李商隐 《玉山》诗:“ 玉山 高与 閬风 齐,玉水清流不贮泥。” 清 洪升 《长生殿·偷曲》:“珠辉翠映,凤翥鸞停, 玉山 蓬顶, 上元 挥袂引 双成 , 上元 挥袂引 双成 , 萼緑 回肩招 许琼 。” 徐朔方 注:“ 玉山 , 西王母 住的仙山。”
(2).用玉堆成的山,形容豪富。 唐 皮日休 《忧赋》:“ 西汉 则 王根 为玉山, 东京 则 郭况 制金穴。”
(3).对秀丽山峰的美称。 唐 鲍防 《人日陪宣州范中丞宴东峰亭》诗:“丝柳向空轻婉转,玉山看日渐裴回。”
(4).比喻色白如山状之物。 唐 刘禹锡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滉瀁雪海翻,槎牙玉山碎。”此喻白云。 唐 杜牧 《奉和仆射相公嘉雪》:“银闕双高银汉里,玉山横列玉墀前。”此喻雪山。 宋 苏辙 《放闸》诗:“渊停初镜净,势转忽云崩。脱隘尚容与,投深益沸腾。玉山纷破碎,阵马急侵陵。”此喻浪涛。
(5).《晋书·裴楷传》:“ 楷 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博涉群书,特精理义,时人谓之‘玉人’,又称‘见 裴叔则 ( 裴楷 字)如近玉山,映照人也。’”后因以“玉山”喻俊美的仪容。 北周 庾信 《周柱国长孙俭神道碑》:“公状貌邱墟,风神磊落,玉山秀立,乔松直上。” 唐 贾岛 《上杜驸马》诗:“玉山突兀压乾坤,出得朱门入戟门。”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寻梦》:“他倚太湖石,立着咱玉嬋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烟。” 清 纳兰性德 《贺人婚序》:“临琪树於 崔生 ,照玉山於 裴叔 。”
(6).山名。即 蓝田山 。 唐 杜甫 《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 玉山 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仇兆鳌 注引 邵长蘅 曰:“ 东山 ,即 蓝田山 ,又名 玉山 ,在 长安 蓝田县 东南。” ——《漢語大詞典》
(2).用玉堆成的山,形容豪富。 唐 皮日休 《忧赋》:“ 西汉 则 王根 为玉山, 东京 则 郭况 制金穴。”
(3).对秀丽山峰的美称。 唐 鲍防 《人日陪宣州范中丞宴东峰亭》诗:“丝柳向空轻婉转,玉山看日渐裴回。”
(4).比喻色白如山状之物。 唐 刘禹锡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滉瀁雪海翻,槎牙玉山碎。”此喻白云。 唐 杜牧 《奉和仆射相公嘉雪》:“银闕双高银汉里,玉山横列玉墀前。”此喻雪山。 宋 苏辙 《放闸》诗:“渊停初镜净,势转忽云崩。脱隘尚容与,投深益沸腾。玉山纷破碎,阵马急侵陵。”此喻浪涛。
(5).《晋书·裴楷传》:“ 楷 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博涉群书,特精理义,时人谓之‘玉人’,又称‘见 裴叔则 ( 裴楷 字)如近玉山,映照人也。’”后因以“玉山”喻俊美的仪容。 北周 庾信 《周柱国长孙俭神道碑》:“公状貌邱墟,风神磊落,玉山秀立,乔松直上。” 唐 贾岛 《上杜驸马》诗:“玉山突兀压乾坤,出得朱门入戟门。”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寻梦》:“他倚太湖石,立着咱玉嬋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烟。” 清 纳兰性德 《贺人婚序》:“临琪树於 崔生 ,照玉山於 裴叔 。”
(6).山名。即 蓝田山 。 唐 杜甫 《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 玉山 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仇兆鳌 注引 邵长蘅 曰:“ 东山 ,即 蓝田山 ,又名 玉山 ,在 长安 蓝田县 东南。” ——《漢語大詞典》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 〔~豫〕迟疑不决。
- 〔~疑〕迟疑。
-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谷响(谷響)gǔ xiǎng
谷中回响声。 唐 许浑 《游维山新兴寺》诗:“谷响寒耕雪,山明夜烧云。” 前蜀 贯休 《寿春进祝圣》诗之七:“声教无为日,山呼万岁声。隆隆如谷响,合合似雷鸣。”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