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山距县四十里,符合传记壮且奇。
六王失国四海归,秦皇东刻南巡碑。
法因史籀有增减,名与苍颉争飞驰。
自言功德可歌颂,黔首个个愚无知。
海神何故独拒命,风涛塞路蟠蛟螭。
群臣谄佞仙药远,死生治乱分两岐。
山灵不可守碑记,片段应作龟床支。
陵谷虽存世代异,耳目双被诞者欺。
只余纸本落人世,千古遗臭东南崖。
我闻秦望最高峻,城域所见非昔时。
何山距县四十里,符合传记壮且奇。
众峰乃是子孙行,古木几换蛟龙枝。
指东作西未足怪,父老流传从小儿。
政如涂山玉帛会,漫不可考岁久之。
梁君吏隐年甚少,郁郁寸角初解麋。
裹粮挈榼访古迹,气味萧散如分司。
忽闻片石在绝顶,小篆无乃斯翁为。
手披荆棘诃虎兕,拄杖直叩山头皮。
模糊岂复有字画,此物及见秦乱离。
当时威势振天下,不言惨毒民嗟咨。
乘舆所至为刀锯,方岳何暇安礼仪。
关中屡弃百二险,历数浪指亿万期。
君臣乃尔自贤圣,鲠论不复相瑕疵。
陈迹安知百世后,樵夫牧子笑脱颐。
兴亡俄顷三叹息,抚掌重阅太史辞。
假使玉箸余笔画,文过其实世所嗤。
早知金石不可恃,相君应悔燔书诗。
法因史籀有增减,名与苍颉争飞驰。
自言功德可歌颂,黔首个个愚无知。
海神何故独拒命,风涛塞路蟠蛟螭。
群臣谄佞仙药远,死生治乱分两岐。
山灵不可守碑记,片段应作龟床支。
陵谷虽存世代异,耳目双被诞者欺。
只余纸本落人世,千古遗臭东南崖。
我闻秦望最高峻,城域所见非昔时。
何山距县四十里,符合传记壮且奇。
众峰乃是子孙行,古木几换蛟龙枝。
指东作西未足怪,父老流传从小儿。
政如涂山玉帛会,漫不可考岁久之。
梁君吏隐年甚少,郁郁寸角初解麋。
裹粮挈榼访古迹,气味萧散如分司。
忽闻片石在绝顶,小篆无乃斯翁为。
手披荆棘诃虎兕,拄杖直叩山头皮。
模糊岂复有字画,此物及见秦乱离。
当时威势振天下,不言惨毒民嗟咨。
乘舆所至为刀锯,方岳何暇安礼仪。
关中屡弃百二险,历数浪指亿万期。
君臣乃尔自贤圣,鲠论不复相瑕疵。
陈迹安知百世后,樵夫牧子笑脱颐。
兴亡俄顷三叹息,抚掌重阅太史辞。
假使玉箸余笔画,文过其实世所嗤。
早知金石不可恃,相君应悔燔书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名-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 姓。如晋代有山涛。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距 jù《國語辭典》
距 [ jù ]
名- 公鸡、雄雉等脚上蹠骨后上方突出像脚趾的部分,中有硬骨,外包角质,打斗时可做武器。《说文解字·足部》:「距,鸡距也。」三国魏·应玚〈斗鸡〉诗:「双距解长绁,飞踊超敌伦。」
- 爪。《文选·张衡·东京赋》:「秦政利觜长距,终得擅场。」
- 相隔的长度。如:「行距」、「间距」、「距离」。
- 相隔、相离。《列子·汤问》:「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
- 至、到。《书经·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文选·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九》:「连轸距阡陌,子母相拘带。」
- 抗、违。《诗经·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墨子·公输》:「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通「拒」。
- 大。《淮南子·泛论》:「体大者节疏,蹠距者举远。」《续汉书志·第七·祭祀志上》:「其下用距石十八枚,皆高三尺。」通「巨」。
县 ( 縣 ) xiàn/xuán
县 [ xiàn ]
- 行政区划单位,旧时属于州、府、道,现由直辖市、地级市、自治州等领导。
- 姓
- 同“悬”。
四十
唐 杜甫 八哀诗 其五 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独步四十年,风听九皋唳。
唐 杜甫 杜位宅守岁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唐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 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
唐 王昌龄 河上老人歌 至今八十如四十,口道沧溟是我家。
唐 元稹 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因成三十韵 五千诚远道,四十已中年。
唐 白居易 归田三首 其三 四十为野夫,田中学锄谷。
唐 李洞 叙旧游寄栖白 吟诗五岭寻无可,倏忽如今四十霜。
唐 李涉 题温泉 能使时平四十春,开元圣主得贤臣。
唐 皮日休 醉中即席赠润卿博士 谢安四十馀方起,犹自高闲得数年。 ——《骈字类编》
唐 杜甫 杜位宅守岁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唐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 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
唐 王昌龄 河上老人歌 至今八十如四十,口道沧溟是我家。
唐 元稹 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因成三十韵 五千诚远道,四十已中年。
唐 白居易 归田三首 其三 四十为野夫,田中学锄谷。
唐 李洞 叙旧游寄栖白 吟诗五岭寻无可,倏忽如今四十霜。
唐 李涉 题温泉 能使时平四十春,开元圣主得贤臣。
唐 皮日休 醉中即席赠润卿博士 谢安四十馀方起,犹自高闲得数年。 ——《骈字类编》
里 ( 裏 裡 ) lǐ《國語辭典》
里 [ lǐ ]
名- 居所、居处。《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孟子·离娄下》:「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 街坊、巷弄。《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技。」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
- 故乡。如:「故里」。《文选·江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
- 今地方政府行政区域之一。在镇之下,邻之上,与村平行。
-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古代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今以一公里等于一千公尺。
- 内部。元·马致远〈四块玉·佐国心〉曲:「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通「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符合 fú hé
(1).谓符信之两半契合。《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宋 司马光 《论夜开宫门状》:“自监门卫大将军以下,俱诣閤覆奏,御注听,即请合符门钥。监门官司先严门仗,所开之门,内外并立队燃炬火,对勘符合,然后开之。”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滇南 玀玀 俗无文书,官徵其赋,先与官刻木为符,以一画当一,数百十两钱分,以长短为差,画讫,中分之,官执其半,届期持而徵之,符合,不少迟欠也。”
(2).谓与符命、符兆相合。《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时议郎 耿育 上疏言……陛下圣德盛茂,所以符合於皇天也。”《魏书·天象志序》:“今以在天诸异咸入《天象》,其应徵符合,随而条载,无所显验则闕之云。”
(3).相符;相合。 宋 司马光 《看阅吕公著所陈利害札子》:“今 公著 所陈,与臣所欲言者正相符合,盖由天下之人皆欲如此。”《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承信 见二镜符合,不觉悲泣失声。” 巴金 《探索集·大镜子》:“看看自己,想想自己,我的感觉,我的感情,都跟我的相貌相称,也可以说是符合。” ——《漢語大詞典》
(2).谓与符命、符兆相合。《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时议郎 耿育 上疏言……陛下圣德盛茂,所以符合於皇天也。”《魏书·天象志序》:“今以在天诸异咸入《天象》,其应徵符合,随而条载,无所显验则闕之云。”
(3).相符;相合。 宋 司马光 《看阅吕公著所陈利害札子》:“今 公著 所陈,与臣所欲言者正相符合,盖由天下之人皆欲如此。”《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承信 见二镜符合,不觉悲泣失声。” 巴金 《探索集·大镜子》:“看看自己,想想自己,我的感觉,我的感情,都跟我的相貌相称,也可以说是符合。” ——《漢語大詞典》
传记(傳記)zhuàn jì
(1).经书的注释。《汉书·元后传》:“‘五经’传记,师所诵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解故下》:“传记有古今文,今文流别有数家,一家之中,又自为参错;古文準是。”
(2).泛指记载的文字。《汉书·东方朔传》:“因留第中,教书计相马御射,颇读传记。”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 南海 神次最贵。”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四:“ 秦 汉 以前,箭矢已通称, 魏 晋 以下,见於传记,不可具纪。”
(3).文体名。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济颠化缘疏》:“﹝ 济颠 ﹞至今相传之事甚众,有传记一本流于世。”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析言纪传,记志,总曰传记之属。”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我对他生平的事迹听得很多,早就想给他写一篇传记。” ——《漢語大詞典》
(2).泛指记载的文字。《汉书·东方朔传》:“因留第中,教书计相马御射,颇读传记。”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 南海 神次最贵。”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四:“ 秦 汉 以前,箭矢已通称, 魏 晋 以下,见於传记,不可具纪。”
(3).文体名。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济颠化缘疏》:“﹝ 济颠 ﹞至今相传之事甚众,有传记一本流于世。”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析言纪传,记志,总曰传记之属。”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我对他生平的事迹听得很多,早就想给他写一篇传记。” ——《漢語大詞典》
壮 ( 壯 ) zhuàng
壮 [ zhuàng ]
- 大,有力,强盛:强~。~士。~心。~烈。~美。兵强马~。
- 增加勇气和力量:~胆。~行(xíng )。以~声势。
-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旧作“僮”):~族。~锦。~歌。
且 qiě/jū《國語辭典》
且 [ qiě ]
副- 暂时。如:「你且坐著」。《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民劳,未可,且待之。」
- 将要。如:「旦暮且下」。《战国策·齐策一》:「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愬于齐。」
- 只。宋·苏轼〈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词:「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常在莫披离。」《水浒传·第六五回》:「我自要干大事,那里且报小仇。」
- 又、并。如:「老榕树既高且大。」《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况、何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且楚师老矣,何故退?」《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 尚、还。如:「尚且」、「然且不可」。《孟子·公孙丑下》:「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 抑、或者。《战国策·齐策四》:「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史记·卷四四 ·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 表示同时做两件事情。如:「且歌且舞」、「且战且走」。
且 [ jū ]
名- 农历六月。《尔雅·释天》:「六月为且。」
- 用于句末,无义。《诗经·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奇 qí/jī《國語辭典》
奇 [ qí ]
形- 特别、不寻常。如:「奇文」、「奇人奇事」、「稀奇古怪」、「奇货可居」。《文选·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唐·杜荀鹤〈投李大夫〉诗:「自小癖于诗,篇篇恨不奇。」
- 出人意表、难以揣测。如:「奇计」、「奇谋怪略」。
- 善、美好。《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惊异、视为特殊。《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唐·杜光庭《虬髯客传》:「文静素奇其人,一旦闻有客善相,遽致使迎之。」
- 极、甚。《镜花缘·第一二回》:「小吃上完,方及正肴,菜既奇丰,碗亦奇大。」
- 特殊或奇险的事物。如:「出奇制胜」。《老子·第五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明·袁宏道〈袁中郎游记·灵隐〉:「撮奇搜胜,物无遁形。」
奇 [ jī ]
形- 单数的。与「偶」相对。如:「一、三、五……都是奇数。」
- 不顺利、乖舛。《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以为李广老,数奇。」唐·王维〈 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 余数、零头。《聊斋志异·卷四·狐谐》:「行年二十有奇,尚不能掇一芹。」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