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逡巡 qūn xún
亦作“ 逡廵 ”。
(1).却行,恭顺貌。《公羊传·宣公六年》:“ 赵盾 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趋而出。” 汉 班固 《奕旨》:“逡巡儒行,保角依旁。”《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李陵 ﹞逡廵欲语恐畏嗔。” 宋 叶适 《刘靖君墓志铭》:“作邑者,要路之储也,以改官为急,盖有因缘属託於破白之初矣,未有逡巡退却於及格之际也。” 清 方文 《齐介人书至云宋玉叔客吴门念予甚切感而有作》诗:“曾游 江 南访诸彦, 江 南诸彦皆逡巡。”
(2).退避;退让。《梁书·王筠传》:“ 王氏 过 江 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 明 陆采 《怀香记·春闺寄简》:“前日着 春英 去通情,要他相会,争奈书生胆怯,逡巡畏缩,不敢进来。” 清 孙枝蔚 《白紵词》:“东家年少着紫袍,君若遇之暂逡巡。”
(3).从容;不慌忙。《庄子·秋水》:“ 东海 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却。” 成玄英 疏:“逡巡,从容也。”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杨真伯》:“年可二八,冠碧云凤翼冠,衣紫云霞日月衣,精光射入,逡巡就坐。”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陛下端拱以享承平,大臣逡巡以安富贵。” 明 文徵明 《题虢国夫人夜游图》诗:“中间一骑来逡巡,秀眉玉颊真天人。”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上峻阪,走独木危桥,舆在肩侧,其足逡巡,二分在外,舆平如衡,无少欹仄。”
(4).小心谨慎。《后汉书·锺皓传》:“逡巡王命,卒岁容与。” 宋 陆游 《送陈德邵宫教赴行在》诗:“人才方杂沓,公仕益逡巡。”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演舞》:“乍进殷勤,欲退逡巡。”
(5).徘徊不进;滞留。 汉 王逸 《九思·悯上》:“逡巡兮圃藪,率彼兮畛陌。”《后汉书·隗嚣传》:“ 舅犯 谢罪 文公 ,亦逡巡於 河 上。” 李贤 注:“逡巡,不进也。”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一折:“我巴不得两三朝飞到 泉州郡 ,可甚的沿路只逡巡。” 清 孙枝蔚 《富安场》诗:“海风吹日夜,作客竟逡巡。” 陈去病 《出塞望蒙古》诗:“驱车悵徘徊,临发復逡巡。”
(6).拖延,迁延。《晋书·刘颂传》:“昔 魏武帝 分离天下,使人役居户,各在一方;既事势所须,且意有曲为,权假一时,以赴所务,非正典也。然逡巡至今,积年未改。” 唐 白居易 《重赋》诗:“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既劳撮合,毋得逡巡。”
(7).迟疑;犹豫。《北齐书·神武帝纪下》:“帝復録在京文武议意以答 神武 ,使舍人 温子昇 草勑, 子昇 逡巡未敢作。” 唐 独孤及 《直谏表》:“陛下岂迟疑於改作,逡巡於旧贯,使大议有所壅,而率土之患,日甚一日。” 茅盾 《有志者》六:“笔尖儿再逡巡落到纸面的时候,燉着的咖啡放出丝丝的细声音。”
(8).顷刻;极短时间。 唐 张祜 《偶作》诗:“徧识青霄路上人,相逢祗是语逡巡。”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三折:“正是春天,又临夏暑,顷刻秋霜,逡巡冬雪。”《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逡巡过了一年,当年是正月初一日。”
(9).月晕。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吴泉》:“月晕,谓之逡巡。” ——《漢語大詞典》
(1).却行,恭顺貌。《公羊传·宣公六年》:“ 赵盾 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趋而出。” 汉 班固 《奕旨》:“逡巡儒行,保角依旁。”《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李陵 ﹞逡廵欲语恐畏嗔。” 宋 叶适 《刘靖君墓志铭》:“作邑者,要路之储也,以改官为急,盖有因缘属託於破白之初矣,未有逡巡退却於及格之际也。” 清 方文 《齐介人书至云宋玉叔客吴门念予甚切感而有作》诗:“曾游 江 南访诸彦, 江 南诸彦皆逡巡。”
(2).退避;退让。《梁书·王筠传》:“ 王氏 过 江 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 明 陆采 《怀香记·春闺寄简》:“前日着 春英 去通情,要他相会,争奈书生胆怯,逡巡畏缩,不敢进来。” 清 孙枝蔚 《白紵词》:“东家年少着紫袍,君若遇之暂逡巡。”
(3).从容;不慌忙。《庄子·秋水》:“ 东海 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却。” 成玄英 疏:“逡巡,从容也。”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杨真伯》:“年可二八,冠碧云凤翼冠,衣紫云霞日月衣,精光射入,逡巡就坐。”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陛下端拱以享承平,大臣逡巡以安富贵。” 明 文徵明 《题虢国夫人夜游图》诗:“中间一骑来逡巡,秀眉玉颊真天人。”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上峻阪,走独木危桥,舆在肩侧,其足逡巡,二分在外,舆平如衡,无少欹仄。”
(4).小心谨慎。《后汉书·锺皓传》:“逡巡王命,卒岁容与。” 宋 陆游 《送陈德邵宫教赴行在》诗:“人才方杂沓,公仕益逡巡。”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演舞》:“乍进殷勤,欲退逡巡。”
(5).徘徊不进;滞留。 汉 王逸 《九思·悯上》:“逡巡兮圃藪,率彼兮畛陌。”《后汉书·隗嚣传》:“ 舅犯 谢罪 文公 ,亦逡巡於 河 上。” 李贤 注:“逡巡,不进也。”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一折:“我巴不得两三朝飞到 泉州郡 ,可甚的沿路只逡巡。” 清 孙枝蔚 《富安场》诗:“海风吹日夜,作客竟逡巡。” 陈去病 《出塞望蒙古》诗:“驱车悵徘徊,临发復逡巡。”
(6).拖延,迁延。《晋书·刘颂传》:“昔 魏武帝 分离天下,使人役居户,各在一方;既事势所须,且意有曲为,权假一时,以赴所务,非正典也。然逡巡至今,积年未改。” 唐 白居易 《重赋》诗:“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既劳撮合,毋得逡巡。”
(7).迟疑;犹豫。《北齐书·神武帝纪下》:“帝復録在京文武议意以答 神武 ,使舍人 温子昇 草勑, 子昇 逡巡未敢作。” 唐 独孤及 《直谏表》:“陛下岂迟疑於改作,逡巡於旧贯,使大议有所壅,而率土之患,日甚一日。” 茅盾 《有志者》六:“笔尖儿再逡巡落到纸面的时候,燉着的咖啡放出丝丝的细声音。”
(8).顷刻;极短时间。 唐 张祜 《偶作》诗:“徧识青霄路上人,相逢祗是语逡巡。”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三折:“正是春天,又临夏暑,顷刻秋霜,逡巡冬雪。”《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逡巡过了一年,当年是正月初一日。”
(9).月晕。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吴泉》:“月晕,谓之逡巡。” ——《漢語大詞典》
洒翰(灑翰)sǎ hàn
犹洒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若销鑠精胆,蹙迫和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唐 杜甫 《陈拾遗故宅》诗:“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旧唐书·德宗纪论》:“加以天才秀茂,文思雕华。洒翰金鑾,无愧 淮南 之作。” 宋 陈郁 《话腴》:“偶洒翰於小白团扇,书七言十四字。”参见“ 洒笔 ”。
挥笔书写。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洒翰赠言终不许,援琴请尽奴衷素。” ——《漢語大詞典》
挥笔书写。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洒翰赠言终不许,援琴请尽奴衷素。” ——《漢語大詞典》
落 là/luò/lào《國語辭典》
落 [ luò ]
动- 脱落、凋坠。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一四:「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宋·秦观〈一斛珠·碧云寥廓〉词:「江山满眼今非昨,纷纷木叶风中落。」
- 掉下、降低。如:「落泪」、「落价」。唐·李商隐〈常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陷入、掉入。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晋书·卷五四·陆云传》:「于水中顾见其影,因大笑落水,人救获免。」
- 除去。唐·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发披袈裟。」《宋史·卷三○四·刘师道传》:「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
- 掉在后面。唐·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诗:「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 衰败。如:「衰落」、「家道中落」。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
- 停留。如:「落脚」、「话音未落」。唐·刘长卿〈入桂渚次砂牛石穴〉诗:「片帆落桂渚,独夜依枫林。」
- 留下。如:「落款」、「不落痕迹」。
- 得到。《红楼梦·第三四回》:「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是造化了。」
- 归属。如:「重担落在谁身上?」唐·杜甫〈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诗:「不意青草湖,扁舟落吾手。」
- 掉下的、凋零的。如:「落英缤纷」。唐·白居易〈长恨歌〉:「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 余留的。《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我只当做个老丫头,情愿以大作小,服事你终身。拾些残头落脚,量不占住你正扇差徭,一举两得,可好么?」
- 稀疏、冷清的。如:「寥落」、「疏落」。《史记·卷一二○·郑当时传》:「家贫,宾客益落。」
- 伶俐。如:「俐落」。
- 人所聚居的地方。如:「村落」、「部落」。唐·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 停留、停顿的地方。如:「下落」、「著落」。
- 量词。计算成堆成叠物品的单位。如:「一落书」、「两落碗」。
- 姓。如汉代有落闳。
落 [ là ]
动- 遗漏、忘记。如:「丢三落四」、「我的皮匣子落在家里了。」
- 掉在后面、跟不上。如:「我们一伙人登山,他总是落在后头。」
落 [ lào ]
名- 参见「落子」、「莲花落」等条。
- 降落。如:「鸟儿落在树上。」
- (一)之又音。
珠玉 zhū yù
(1).珍珠和玉。泛指珠宝。《庄子·让王》:“事之以珠玉而不受。” 唐 李白 《大猎赋》:“六宫斥其珠玉。”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尝有閎宇崇楼,珠玉犬马,尊显胜於凡人。”
(2).小粒圆形的玉。《周礼·天官·玉府》:“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 孙诒让 正义:“此珠则当是小玉圆好如珠者,或亦琢玉为之,非蚌珠也。”
(3).比喻妙语或美好的诗文。《晋书·夏侯湛传》:“﹝ 湛 ﹞作《抵疑》以自广,其辞曰‘……咳唾成珠玉,挥袂出风云。’” 唐 杜甫 《和贾至早朝》:“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一折:“妾身与相公成此亲事,或诗或词,求一首珠玉,以为后会张本。” 林伯渠 《赠续范亭》诗之一:“偶凭杯酒耀珠玉,尽有嘉言貽子孙。”
(4).比喻丰姿俊秀的人。《晋书·卫玠传》:“驃骑将军 王济 , 玠 之舅也,每见 玠 輒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5).喻俊杰,英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 王太尉 ,遇 安丰 、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 季胤 、 平子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清 周亮工 《郝敏公初度》诗:“ 郝公 舒啸处,嘉树晚能香……十载吾何事,犹堪珠玉旁。” ——《漢語大詞典》
(2).小粒圆形的玉。《周礼·天官·玉府》:“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 孙诒让 正义:“此珠则当是小玉圆好如珠者,或亦琢玉为之,非蚌珠也。”
(3).比喻妙语或美好的诗文。《晋书·夏侯湛传》:“﹝ 湛 ﹞作《抵疑》以自广,其辞曰‘……咳唾成珠玉,挥袂出风云。’” 唐 杜甫 《和贾至早朝》:“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一折:“妾身与相公成此亲事,或诗或词,求一首珠玉,以为后会张本。” 林伯渠 《赠续范亭》诗之一:“偶凭杯酒耀珠玉,尽有嘉言貽子孙。”
(4).比喻丰姿俊秀的人。《晋书·卫玠传》:“驃骑将军 王济 , 玠 之舅也,每见 玠 輒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5).喻俊杰,英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 王太尉 ,遇 安丰 、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 季胤 、 平子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清 周亮工 《郝敏公初度》诗:“ 郝公 舒啸处,嘉树晚能香……十载吾何事,犹堪珠玉旁。” ——《漢語大詞典》
蔼蔼(藹藹)ǎi ǎi
(1).茂盛貌。 晋 陶潜 《和郭主簿》之一:“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序:“ 龟城 蔼蔼,焕繁霞於百尺之楼。” 清 金农 《游晋祠》诗:“蔼蔼长生树,泠泠难老泉。”
(2).盛多貌。《诗·大雅·卷阿》:“蔼蔼王多吉士。” 汉 刘向 《九叹·逢纷》:“谗夫蔼蔼而漫著兮,曷其不舒予情。” 晋 陆机 《艳歌行》:“蔼蔼风云会,佳人一何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蔼蔼多士,发言盈庭。”
(3).(香气)浓烈貌。《楚辞·刘向〈九叹·愍命〉》:“怀椒聊之蔼蔼兮,乃逢纷以罹詬。” 王逸 注:“蔼蔼,香貌。”
(4).温和貌;和气貌。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诗:“蔼蔼春候至,天气和且清。”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遇学师 赵 ,相见蔼蔼。”
(5).云雾弥漫貌。 南朝 宋 鲍照 《采桑诗》:“蔼蔼雾满闺,融融景盈幕。” 元 揭傒斯 《山水卷》诗:“稍稍云木动,蔼蔼烟烽乱。”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七:“蔼蔼玉生烟,霏霏山出云。”
(6).暗淡、昏昧貌。《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 李善 注:“蔼蔼,月光微暗之貌。” 南朝 梁 王僧孺 《与司马治书同闻邻妇夜织》诗:“蔼蔼夜庭广,飘飘晓帐轻。” 明 何景明 《白菊赋》:“簷萧萧以下月,庭蔼蔼而降霜。” ——《漢語大詞典》
(2).盛多貌。《诗·大雅·卷阿》:“蔼蔼王多吉士。” 汉 刘向 《九叹·逢纷》:“谗夫蔼蔼而漫著兮,曷其不舒予情。” 晋 陆机 《艳歌行》:“蔼蔼风云会,佳人一何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蔼蔼多士,发言盈庭。”
(3).(香气)浓烈貌。《楚辞·刘向〈九叹·愍命〉》:“怀椒聊之蔼蔼兮,乃逢纷以罹詬。” 王逸 注:“蔼蔼,香貌。”
(4).温和貌;和气貌。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诗:“蔼蔼春候至,天气和且清。”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遇学师 赵 ,相见蔼蔼。”
(5).云雾弥漫貌。 南朝 宋 鲍照 《采桑诗》:“蔼蔼雾满闺,融融景盈幕。” 元 揭傒斯 《山水卷》诗:“稍稍云木动,蔼蔼烟烽乱。”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七:“蔼蔼玉生烟,霏霏山出云。”
(6).暗淡、昏昧貌。《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 李善 注:“蔼蔼,月光微暗之貌。” 南朝 梁 王僧孺 《与司马治书同闻邻妇夜织》诗:“蔼蔼夜庭广,飘飘晓帐轻。” 明 何景明 《白菊赋》:“簷萧萧以下月,庭蔼蔼而降霜。” ——《漢語大詞典》
态度(態度)tài dù
(1).人的举止神情。《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吕氏春秋·去尤》:“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承平时, 鄜州 田氏 作泥孩儿,名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 王统照 《沉思》:“她的态度自然安闲,更显出她不深思而深思的表情来。”
(2).气势;姿态。 唐 陆龟蒙 《送侯道士还太白山序》:“ 侯生 甞应举,名 彤 ,作七言诗,甚有态度。” 宋 晏几道 《浣溪沙》词:“腰自细来多态度,脸因红处转风流。”《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凤生 只做看玩园中菊花,步来步去,卖弄着许多风流态度,不忍走回。” 丁玲 《母亲》四:“他以慷慨激昂的态度和言词,使许多人倾心佩服。”
(3).对人或事的看法在其言行中的表现。 宋 邵雍 《知人吟》:“事到急时观态度,人于危处露肝脾。” 老舍 《二马》第三段十五:“这种好歹活着的态度是最贱,最没出息的态度。”
(4).脾气,性子。 杨朔 《北线》四:“班长坏是不坏,就是爱耍态度,一说话吹胡子瞪眼的,正经事倒不管了。” ——《漢語大詞典》
(2).气势;姿态。 唐 陆龟蒙 《送侯道士还太白山序》:“ 侯生 甞应举,名 彤 ,作七言诗,甚有态度。” 宋 晏几道 《浣溪沙》词:“腰自细来多态度,脸因红处转风流。”《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凤生 只做看玩园中菊花,步来步去,卖弄着许多风流态度,不忍走回。” 丁玲 《母亲》四:“他以慷慨激昂的态度和言词,使许多人倾心佩服。”
(3).对人或事的看法在其言行中的表现。 宋 邵雍 《知人吟》:“事到急时观态度,人于危处露肝脾。” 老舍 《二马》第三段十五:“这种好歹活着的态度是最贱,最没出息的态度。”
(4).脾气,性子。 杨朔 《北线》四:“班长坏是不坏,就是爱耍态度,一说话吹胡子瞪眼的,正经事倒不管了。” ——《漢語大詞典》
含云(含云)
王暕观乐应诏诗从风绕金梁含云映朱网 ——《韵府拾遗 文韵》
烟 ( 煙 ) yān《國語辭典》
- 「煙 」的異體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