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更将祸福论天命,衣冠后世终荣传。

史功举宋代〕《题东老庵

弁山凝翠碧横天,霅水开鉴流清泉。
隐君东老志高洁,一庵结在青山边。
平生倒屣爱佳客,买书不惜倾囊钱。
秋负八月酒初熟,邂逅有客来翩跹。
丰姿洒落眼秋碧,太白邀饮清风前。
匆匆欠然二翁话相得,醉来促席相留连。
不觉达旦欲辞去,笑语拍手范例崖肩。
逡巡洒翰落珠玉,蔼蔼态度含云烟。
更将祸福论天命,衣冠后世终荣传。
嗟乎东老今已矣,长有声名伴山水。
只应骖鸾跨鹤蓬莱去,犹使乡人指点庵前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祸福论天衣冠后世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将 ( 將 ) jiāng/jiàng
将 [ jiāng ]
  1. 快要:~要。~至。~来。即~。
  2. 带领,扶助:~雏。扶~。~军。
  3. 拿,持:~心比心。
  4. 把:~门关好。
  5.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
  6.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7. 保养:~养。~息。
  8. 兽类生子:~驹。~小猪。
  9.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10. 又,且:~信~疑。
  11.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12. 刚,刚刚:~~。~才。
  13. 姓。
将 [ jiàng ]
  1.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2.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祸福(禍福)huò fú
(1).灾殃与幸福。《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祸福交错乎倚伏之间,兴亡缠绵乎盈虚之会。” 清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指灾祸。 晋 欧阳建 《临终诗》:“潜图密已构,成此祸福端。”  ——《漢語大詞典》
论天(論天)lùn tiān
(1).讨论天象。《梁书·儒林传·崔灵恩》:“先是儒者论天,互执浑、盖二义,论盖不合於浑,论浑不合於盖。”
(2).相传 孔子 东游,见两小儿辩论。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双方各持其理,连 孔子 也不能决断。事见《列子·汤问》。后遂用为典故,以“论天”形容儿童聪敏。 北周 庾信 《伤王司徒褒》诗:“青衿已对日,童子即论天。”  ——《漢語大詞典》
命 mìng《國語辭典》

命 [ mìng ]

  1. 差遣、下命令。如:「命人送信」。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
  2. 取定。如:「命名」、「命题」。
  3. 以为。如:「自命不凡」。
  1. 生物生存的机能。如:「生命」、「性命」。《文选·李密·陈情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2. 先天注定的穷通得失本分,不是后天所能改变的。《论语·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汉·王充《论衡·命义》:「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
  3.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如:「遵命」、「奉命」。《左传·成公十三年》:「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
衣冠 yī guān
(1).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管子·形势》:“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史记·孔子世家》:“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 孔子 衣冠琴车书,至于 汉 二百餘年不絶。”
(2).泛指衣着,穿戴。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元无有》:“未几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异,相与谈谐,吟咏甚畅。” 明 钱澄之 《客祁门寓十王寺杂咏》:“颇羡村翁古,衣冠似 汉 年。” 徐迟 《入峡记》:“船上的人是和船只一样爱清洁,而且总是衣冠端正的。”
(3).专指礼服。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记青州府中学堂(二)》:“我穿了素服,没有衣冠,有所不便。”
(4).代称缙绅、士大夫。《汉书·杜钦传》:“ 茂陵 杜鄴 与 钦 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 钦 为‘盲 杜子夏 ’以相别。” 颜师古 注:“衣冠谓士大夫也。” 唐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诗:“ 吴 宫花草埋幽径, 晋 代衣冠成古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高公 见他説罢,晓得是衣冠中人,遭盗流落,深相怜悯。” 高旭 《元旦》诗:“剧怜肝胆存屠狗,失笑衣冠尽沐猴。”
(5).借指文明礼教。《宋史·胡铨传》:“ 秦檜 ,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而为左衽之乡。”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诵佛经说下》:“知大地之广,则能敬佛;知圣王之道,行於衣冠文物之邦,则不为怪谬之谬,谓三教同源。”
穿衣戴冠。 汉 刘向 《说苑·修文》:“ 孔子 见 子桑伯子 , 子桑伯子 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説而文之。’”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华原郡王 , 燕王 子也,性好昼睡,每自旦酣寝,至暮始兴,盥濯櫛漱,衣冠而出。”《花月痕》第五十回:“ 荷生 衣冠升帐,中军传呼 倭 目一人进见。”  ——《漢語大詞典》
后世(後世)hòu shì
(1).某一时代以后的时代。《易·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故 旭 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第五章第七节:“后世 孔子 庙中没有 荀子 的位置,虽然专制主义是他倡导的。”
(2).指后裔。《荀子·强国》:“无僇乎族党而抑卑其后世。”《后汉书·袁閎传》:“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红楼梦》第八八回:“人説二奶奶利害,果然利害。一点儿不漏缝,真正斩钉截铁,怪不得没有后世。”
(3).佛教语。谓来世。《无量寿经》卷下:“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参见“ 来世 ”。  ——《漢語大詞典》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1.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2.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3. 人死:临~。送~。
  4.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5. 姓。
荣 ( 榮 ) róng
荣 [ róng ]
  1. 草木茂盛,引申为兴盛:~枯(草木盛衰,喻得意失意)。~悴(荣枯)。
  2. 受人敬重,与“”相对:光~。~升。~誉。
  3. “梧桐”的别称。
  4. 草开花,亦泛指草木的花:绿叶素~。~华。
  5. 姓。
传 ( 傳 ) chuán/zhuàn
传 [ chuán ]
  1. 转(zhuǎn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
  2.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➊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➋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➌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传 [ zhuàn ]
  1.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左~》。
  2.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自~。纪~。~记。~略。树碑立~。
  3.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
  4.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