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百草生已绿,春雨满南山。

孙琏五代〕《述怀二首

少也不谐俗,老去益美閒。
百草生已绿,春雨满南山。
朝朝荷锄去,既夕驱牛还。
长生茆檐下,贫贱甚独安。
但愿桑麻长,优游足岁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百草绿春雨南山

百草 bǎi cǎo
各种草类。亦指各种花木。《庄子·庚桑楚》:“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寳成。” 汉 王充 《论衡·幸偶》:“夫百草之类,皆有补益,遭医人採掇,成为良药。”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王微》:“寂歷百草晦,欻吸鵾鷄悲。”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宋 苏轼 《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诗之二:“曾把四絃娱 白傅 ( 白居易 ),敢将百草鬭 吴王 。”  ——《漢語大詞典》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1.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2.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3.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4.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5.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1.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2.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3. 生命。如:「輕生」、「餘生」。
  4.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5.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6.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7.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8.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9.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2.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3.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4.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1.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2.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1.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绿 ( 綠 緑 ) lǜ/lù
绿 [ lǜ ]
     ◎ 蓝和黄混合成的颜色,一般草和树叶呈现这种颜色:~色。~叶。~灯。~化。~洲。~茶。~地。~茸茸。~水青山。
绿 [ lù ]
     ◎ 义同(一),专用于某些名词:~林。~营(中国清代由汉人编成的武装,用绿旗作标志)。
春雨 chūn yǔ
(1).春天的雨。《庄子·外物》:“春雨日时,草木怒生。” 唐 方干 《水墨松石》诗:“垂地寒云吞大漠,过 江 春雨入全 吴 。” 明 刘基 《春雨》诗:“春雨和风细细来,园林取次发枯荄。”
(2).用以比喻恩泽。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林遇夏舟》:“幸天恩同沾春雨,最堪悲,又分襟云山两处暌违。”
(3).曲名。 苏曼殊 《本事诗》:“《春雨》楼头尺八簫,何时归看 浙江 潮。”自注:“《春雨》,曲名。”  ——《漢語大詞典》
满 ( 滿 ) mǎn
满 [ mǎn ]
  1.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
  2. 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
  3. 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
  4. 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
  5. 使满,斟酒:~上一杯酒。
  6.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
  7. 姓。
南山 nán shān
(1).指 终南山 ,属 秦岭 山脉,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南。《诗·小雅·节南山》:“节彼 南山 ,维石巖巖。”《汉书·东方朔传》:“夫 南山 ,天下之阻也。南有 江 、 淮 ,北有 河 、 渭 ,其地从 汧 陇 以东, 商 雒 以西,厥壤肥饶。”《旧唐书·李密传》:“罄 南山 之竹,书罪未穷,决 东海 之波,流恶难尽。” 清 王士禛 《凤翔府》诗:“ 西雍 横当 斜谷 路, 南山 高接 杜陵 秋。”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于是拿出四只铜制镀银的字,一方寸那么大,是‘寿比南山’四字。”
(2).指 祁连山 。《史记·大宛列传》:“﹝ 张騫 ﹞留岁餘,还,并 南山 ,欲从羌中归,復为 匈奴 所得。”《汉书·西域传》:“﹝ 西域 ﹞南北有大山……其 南山 ,东出 金城 ,与 汉 南山 属焉。”
(3).指 南屏山 。 宋 苏轼 《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因次韵答之》:“卧闻禪老入 南山 ,浄扫清风五百间。”
(4).指 荆南山 ,亦名 君山 、 铜官山 。 三国 吴 孙皓 封为南岳,在今 江苏 宜兴县 南,即所谓 南山 白额虎、 长桥 蛟、并 周处 为三害者。
(5).泛指南面的山。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 越王 放於南山之中,游於不可存之地。”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唐 李贺 《江南弄》诗:“鱸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緑。”《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只要得个相貌端正,性情贤慧,持得家,吃得苦的孩子,那怕他是南山里,北邨里都使得。”
(6).《诗经》诗篇名。《诗·齐风·南山》《诗·齐风·〈南山〉序》:“《南山》,刺 襄公 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其恶,作诗而去之。”
(7).《诗经》诗篇名。《诗·小雅·南山有臺》之简称。 宋 苏轼 《鹿鸣宴》诗:“他日曾陪探 禹穴 ,白头重见赋《南山》。” 冯应榴 合注:“《诗序》:‘《南山有臺》,乐得贤也。得贤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