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官曹今落寞,正须人物自高明。
学山初不止邱陵,骥子终期万里程。
莫问官曹今落寞,正须人物自高明。
斗升聊可为亲养,岁月行看播治声。
膝下团圞事文史,此身何幸忝居兄。
莫问官曹今落寞,正须人物自高明。
斗升聊可为亲养,岁月行看播治声。
膝下团圞事文史,此身何幸忝居兄。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副-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名-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问 ( 問 ) wèn
问 [ wèn ]
-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
-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
-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
- 管,干预:概不过~。
-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
- 姓。
官曹 guān cáo
官吏办事机关;官吏办事处所。《东观汉记·光武纪》:“ 述 ( 公孙述 )伏诛之后,而事少閒,官曹文书减旧过半。”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若文章著述,犹择微相影响者行之,官曹文书,世间尺牘,幸不违俗也。” 唐 白居易 《司马厅独宿》诗:“官曹冷似冰,谁肯来同宿?” 宋 范成大 《次韵温伯谋归》:“官路驱驰易折肱,官曹随处是愁城。” 元 卢挚 《青华观西轩》诗:“琳宇夏天晓,官曹今日闲。” ——《漢語大詞典》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名-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落寞 luò mò
(1).落拓,潦倒。《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是一时运限不好,如此落寞。” 金 王若虚 《故朝列大夫刘君墓碣铭》:“继遭丧乱,生理日艰,晚达 汴梁 ,纔试充史院书写,不胜落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如此落寞,尚不刻苦,乃学浮荡耶?”
(2).冷落,寂寞。 唐 辨才 《设缸面酒款萧翼》诗:“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朱子语类》卷一二二:“ 吕丈 在乡里,方取其家来,骨肉得团聚,不至落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木本》:“是点缀吾居,使不落寞者,榴也。” 王统照 《纪梦》:“她是孤寂的、落寞的,如同远处跑来的一个陌生人。” ——《漢語大詞典》
(2).冷落,寂寞。 唐 辨才 《设缸面酒款萧翼》诗:“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朱子语类》卷一二二:“ 吕丈 在乡里,方取其家来,骨肉得团聚,不至落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木本》:“是点缀吾居,使不落寞者,榴也。” 王统照 《纪梦》:“她是孤寂的、落寞的,如同远处跑来的一个陌生人。” ——《漢語大詞典》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形-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 参见「正月 」条。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 〔~臾〕片刻,一会儿。
-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人物 rén wù
(1).人与物。《庄子·庚桑楚》:“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攖,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 成玄英 疏:“夫至人虚心顺世,与物同波。”《隋书·律历志上》:“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 明 张纶 《林泉随笔》:“言天地人物之理,固不随一人而存没也。”
(2).指人与财物、财富。《后汉书·段颎传》:“今 先零 杂种,累以反覆,攻没县邑,剽略人物,发冢露尸,祸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诛。”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 宋 兴百三十年,四方无虞,人物岁滋。”
(3).特指人与其他动物。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一章:“若物类无此爱质,则人物之生不育,而万类灭絶久矣。故生生之道,爱类之理,乃一切人物之祖也。”
(4).指人。《文选·何晏〈景福殿赋〉》:“远则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 李善 注:“《汉书》 晁错 对策曰:‘计安天下,莫不本於人情也。’”《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主人家道:‘长官语音,不像 江 南人物。’ 王臣 道:‘实不相瞒,在下原是京师人氏。’” 沙汀 《航线》:“从房仓里和统仓里挤出各色各样随意装束着的人物,好象发生了火警。”
(5).他人。《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伦 免官归田里,不交通人物,躬与奴共发棘田种麦。”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口不及人之非,不説人之私……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南史·傅縡传》:“负才使气,陵侮人物,朝士多衔之。”
(6).指才能杰出或声望卓著、有地位的人。《后汉书·许劭传》:“ 劭 与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舅氏多人物,无慙困翮垂。” 赵彦材 注:“舅氏之家多有人材,必应如上所言騫腾富贵之事也。” 宋 范成大 《送通守林彦强寺丞还朝》诗:“地灵境秀有人物, 新安 府丞今第一。”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第一章:“其人未出现以前与既出现以后,而社会之面目为之一变,若是者庶可谓之人物也已。” 沈从文 《萧萧》:“祖父是当地一个人物。”
(7).指人的品格、才干。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贞元 中, 杨氏 、 穆氏 兄弟人物气概不相上下。” 唐 白居易 《唐故通议大夫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序》:“或以人物著,或以閽阀称。”
(8).指人的外貌。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卢 虽人物甚陋,观其文章有首尾,斯人也,以是卜之,他日必为大用乎?”《水浒传》第五七回:“众人看 徐寧 时,果然一表好人物:六尺五六长身体,团团的一个白脸,三牙细黑髭髯,十分腰细膀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却见是一个中年婆娘,人物也倒生得乾浄。”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 肃宗 谓 李揆 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絶。” 田汉 《获虎之夜》:“ 陈 家起先嫌我们猎户出身,后来看得你人物还不错,才应允了。”
(9).指人的志趣情性。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高秀实 茂华 ,人物高远,有出尘之资。”
(10).特指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短短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11).指辨别评述人的流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在君乎”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 玄 ( 桥玄 )字 公祖 ,严明有才略,长於人物。”
(12).指以人物为题材的中国画。 宋 苏轼 《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诗:“丹青久衰工不蓺,人物尤难到今世。”
(13).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的人物形象。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西洋画》:“西洋所製玻瓈等器,多奇巧,曾见其所画人物,视之初不辨头目手足,以镜照之,即眉目宛然姣好。”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作官须明公罪私罪》:“门前有一大池,冬日涸水,取鱼于池底,起得四五寸土偶万计,人马戈甲,雕鏤精絶,儼然如生……然水中之土何以能结成人物,岂亦化工为之耶?”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面》:“只想把这个阶段的土改工作的过程写出来……人物不要太概念化就行了。” ——《漢語大詞典》
(2).指人与财物、财富。《后汉书·段颎传》:“今 先零 杂种,累以反覆,攻没县邑,剽略人物,发冢露尸,祸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诛。”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 宋 兴百三十年,四方无虞,人物岁滋。”
(3).特指人与其他动物。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一章:“若物类无此爱质,则人物之生不育,而万类灭絶久矣。故生生之道,爱类之理,乃一切人物之祖也。”
(4).指人。《文选·何晏〈景福殿赋〉》:“远则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 李善 注:“《汉书》 晁错 对策曰:‘计安天下,莫不本於人情也。’”《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主人家道:‘长官语音,不像 江 南人物。’ 王臣 道:‘实不相瞒,在下原是京师人氏。’” 沙汀 《航线》:“从房仓里和统仓里挤出各色各样随意装束着的人物,好象发生了火警。”
(5).他人。《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伦 免官归田里,不交通人物,躬与奴共发棘田种麦。”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口不及人之非,不説人之私……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南史·傅縡传》:“负才使气,陵侮人物,朝士多衔之。”
(6).指才能杰出或声望卓著、有地位的人。《后汉书·许劭传》:“ 劭 与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舅氏多人物,无慙困翮垂。” 赵彦材 注:“舅氏之家多有人材,必应如上所言騫腾富贵之事也。” 宋 范成大 《送通守林彦强寺丞还朝》诗:“地灵境秀有人物, 新安 府丞今第一。”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第一章:“其人未出现以前与既出现以后,而社会之面目为之一变,若是者庶可谓之人物也已。” 沈从文 《萧萧》:“祖父是当地一个人物。”
(7).指人的品格、才干。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贞元 中, 杨氏 、 穆氏 兄弟人物气概不相上下。” 唐 白居易 《唐故通议大夫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序》:“或以人物著,或以閽阀称。”
(8).指人的外貌。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卢 虽人物甚陋,观其文章有首尾,斯人也,以是卜之,他日必为大用乎?”《水浒传》第五七回:“众人看 徐寧 时,果然一表好人物:六尺五六长身体,团团的一个白脸,三牙细黑髭髯,十分腰细膀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却见是一个中年婆娘,人物也倒生得乾浄。”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 肃宗 谓 李揆 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絶。” 田汉 《获虎之夜》:“ 陈 家起先嫌我们猎户出身,后来看得你人物还不错,才应允了。”
(9).指人的志趣情性。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高秀实 茂华 ,人物高远,有出尘之资。”
(10).特指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短短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11).指辨别评述人的流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在君乎”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 玄 ( 桥玄 )字 公祖 ,严明有才略,长於人物。”
(12).指以人物为题材的中国画。 宋 苏轼 《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诗:“丹青久衰工不蓺,人物尤难到今世。”
(13).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的人物形象。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西洋画》:“西洋所製玻瓈等器,多奇巧,曾见其所画人物,视之初不辨头目手足,以镜照之,即眉目宛然姣好。”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作官须明公罪私罪》:“门前有一大池,冬日涸水,取鱼于池底,起得四五寸土偶万计,人马戈甲,雕鏤精絶,儼然如生……然水中之土何以能结成人物,岂亦化工为之耶?”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面》:“只想把这个阶段的土改工作的过程写出来……人物不要太概念化就行了。” ——《漢語大詞典》
自高 zì gāo
(1).自然高大。《庄子·田子方》:“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脩焉。” 唐 魏徵 《论治疏》:“又天居自高,龙鳞难犯,在於造次,不敢尽言。”
(2).自傲;抬高自己。《后汉书·袁绍传》:“性矜愎自高,短於从善,故至於败。” 宋 陈亮 《甲辰秋答朱元晦书》:“后生小子遂以某为假 伯恭 以自高,痴人面前真是不得説梦。”《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殷 家女子倒百般好,只有些儿毛病,专一恃贵自高,不把公婆看在眼里。”
(3).犹自重;自珍。《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是时朝庭日乱,纲纪穨阤, 膺 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 唐 李景亮 《李章武传》:“虽弘道自高,恶为洁饰,而容貌闲美,即之温然。” ——《漢語大詞典》
(2).自傲;抬高自己。《后汉书·袁绍传》:“性矜愎自高,短於从善,故至於败。” 宋 陈亮 《甲辰秋答朱元晦书》:“后生小子遂以某为假 伯恭 以自高,痴人面前真是不得説梦。”《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殷 家女子倒百般好,只有些儿毛病,专一恃贵自高,不把公婆看在眼里。”
(3).犹自重;自珍。《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是时朝庭日乱,纲纪穨阤, 膺 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 唐 李景亮 《李章武传》:“虽弘道自高,恶为洁饰,而容貌闲美,即之温然。” ——《漢語大詞典》
明 míng《國語辭典》
明 [ míng ]
動-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 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 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 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 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 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 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 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 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 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 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 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 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 神靈。如:「神明」。
- 朝代名。參見「明朝 」條。
-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