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地接
唐 李嘉祐 暮春宜阳郡斋愁坐忽枉刘七侍御新诗因以酬答 山临睥睨恒多雨,地接潇湘畏及秋。 ——《骈字类编》
荆门(荆門)jīng mén
(1).柴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有人问 袁侍中 曰:‘ 殷仲堪 何如 韩康伯 ?’答曰:‘理义所得,优劣乃復未辨;然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 殷 不及 韩 。’故 殷 作《誄》云:‘荆门昼掩,闲庭晏然。’” 南朝 梁 陶弘景 《寻山志》:“荆门昼掩,蓬户夜开,室迷夏草,径惑春苔。”
(2).山名。在今 湖北省 宜都县 西北, 长江 南岸,隔 江 和 虎牙山 相对。江水湍急,形势险峻。古为 巴蜀 荆吴 之间要塞。《后汉书·公孙述传》:“又遣 田戎 及大司徒 任满 ……等拔 巫 及 夷陵 、 夷道 ,因据 荆门 。十一年,征南大将军 岑彭 攻之, 满 等大败, 述 将 王政 斩 满 首降于 彭 。”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若使水而可恃,则 洞庭 无 三苗 之墟, 子阳 无 荆门 之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 江 水又东歷 荆门 虎牙 之间。 荆门 在南,上合下开,闇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像受石,此二山 楚 之西塞也。” 唐 李白 《渡荆门送别》诗:“渡远 荆门 外,来从 楚国 游。”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六:“过 荆门 十二碚,皆高崖绝壁,崭巖突兀,则峡中之险可知矣…… 荆门 者,当以险固得名。”
(3).指 荆州 。 唐 王维 《寄荆州张丞相》诗:“所思竟何在?悵望深 荆门 。” 赵殿成 笺注:“ 唐 人多呼 荆州 为 荆门 。文人称谓如此,不仅指 荆门 一山矣。” ——《漢語大詞典》
(2).山名。在今 湖北省 宜都县 西北, 长江 南岸,隔 江 和 虎牙山 相对。江水湍急,形势险峻。古为 巴蜀 荆吴 之间要塞。《后汉书·公孙述传》:“又遣 田戎 及大司徒 任满 ……等拔 巫 及 夷陵 、 夷道 ,因据 荆门 。十一年,征南大将军 岑彭 攻之, 满 等大败, 述 将 王政 斩 满 首降于 彭 。”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若使水而可恃,则 洞庭 无 三苗 之墟, 子阳 无 荆门 之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 江 水又东歷 荆门 虎牙 之间。 荆门 在南,上合下开,闇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像受石,此二山 楚 之西塞也。” 唐 李白 《渡荆门送别》诗:“渡远 荆门 外,来从 楚国 游。”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六:“过 荆门 十二碚,皆高崖绝壁,崭巖突兀,则峡中之险可知矣…… 荆门 者,当以险固得名。”
(3).指 荆州 。 唐 王维 《寄荆州张丞相》诗:“所思竟何在?悵望深 荆门 。” 赵殿成 笺注:“ 唐 人多呼 荆州 为 荆门 。文人称谓如此,不仅指 荆门 一山矣。” ——《漢語大詞典》
形势(形勢)xíng shì
亦作“ 形埶 ”。
(1).形态;形体。《文子·自然》:“夫物有胜,唯道无胜,所以无胜者,以其无常形势也。” 唐 贾耽 《赋虞书歌》:“众书之中 虞 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不同 怀素 只攻 颠 ,岂类 张芝 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水浒传》第一一一回:“ 焦山 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 山里寺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肘痈》“势小为癤势大痈”注:“形势小者为癤毒,形势大者为痈。”
(2).局势;情况。《文子·上德》:“质的张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势之所致。” 唐 元稹 《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公既为刺史子,又多才,好读书,识理乱形势。” 元 邓玉宾 《粉蝶儿·红绣鞋》套曲:“陪着笑频哀告,镇着色下风雹,比这砍柴的形势恶。” 赵树理 《三里湾》二九:“实际上她的头脑还很清楚,能考虑到当前的形势是否对自己有利。”
(3).指趋势。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4).指文章的格局。 宋 秦观 《谢王学士书》:“凡方册所载,简牘所存,不见则已,苟有见焉,未尝不熟诵其文,精覈其义,纵观其形势而私掇其精华。”
(5).势力;力量。《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厉 幽 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宋 曾巩 《契丹》:“ 宋 兴, 太祖 明经纶之体,尊择用将帅……所属任皆天下之材,委任专而听断明,豪杰之士得尽其智力以赴功。故养士少而形势强。”
(6).权势,权位。《荀子·正论》:“爵列尊,贡禄厚,形埶胜。” 杨倞 注:“形埶,谓埶位也。”
(7).引申指权贵。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於公卿之门,奔走於形势之途。” 宋 范仲淹 《范公墓志铭》:“初公为 洛阳 主簿,实典廪纳,而邑多权要,公必先细民而后形势。” 清 彭绍升 《陈和叔传》:“﹝ 陈和叔 ﹞不肯趋避形势、揣摩风气为巧言。”
(8).气势;声势。 宋 苏洵 《审敌》:“兵法曰:词卑者进也,词强者退也。今 匈奴 之君臣莫不张形势以夸我,此其志不欲战明矣。” 蒋光慈 《田野的风》四五:“‘知道了。’囚犯们这样齐声地回答着,仿佛如听了军令一般的形势。”
(9).地理状况;地势。《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唐 刘知几 《史通·点烦》:“是以聚米为穀,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之易悉。” 清 程嗣立 《送边秀才入成都》诗:“向西形势参天出,稽古名流爱 蜀 行。” 杨朔 《万丈高楼平地起》:“1959年初夏,我来到海峡,爬上一座高山,想了望了望海山的形势。”
(10).险要之地。《南齐书·刘善明传》:“ 淮南 近畿,国之形势,自非亲贤,不使居之。” 宋 陈亮 《中兴论》:“精间谍以得虏人之情,据形势以动中原之心。”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四:“且又无名位之可以号召、形势之可以固守。”
(11).指地形险要。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公以 剑门 形势之地,当分权以制内外。” 清 沈葆桢 《察看海口船坞大概情形疏》:“自 闽安 而上, 洋屿 、 罗星塔 、 乌龙江 、 林浦 皆形势之区。”
(12).军阵;阵势。《汉书·艺文志》:“形势者,靁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捷智·洪钟》:“舟中, 朝京 与客奕, 钟 在旁諦观久之,悟其形势,导父累胜。” ——《漢語大詞典》
(1).形态;形体。《文子·自然》:“夫物有胜,唯道无胜,所以无胜者,以其无常形势也。” 唐 贾耽 《赋虞书歌》:“众书之中 虞 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不同 怀素 只攻 颠 ,岂类 张芝 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水浒传》第一一一回:“ 焦山 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 山里寺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肘痈》“势小为癤势大痈”注:“形势小者为癤毒,形势大者为痈。”
(2).局势;情况。《文子·上德》:“质的张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势之所致。” 唐 元稹 《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公既为刺史子,又多才,好读书,识理乱形势。” 元 邓玉宾 《粉蝶儿·红绣鞋》套曲:“陪着笑频哀告,镇着色下风雹,比这砍柴的形势恶。” 赵树理 《三里湾》二九:“实际上她的头脑还很清楚,能考虑到当前的形势是否对自己有利。”
(3).指趋势。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4).指文章的格局。 宋 秦观 《谢王学士书》:“凡方册所载,简牘所存,不见则已,苟有见焉,未尝不熟诵其文,精覈其义,纵观其形势而私掇其精华。”
(5).势力;力量。《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厉 幽 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宋 曾巩 《契丹》:“ 宋 兴, 太祖 明经纶之体,尊择用将帅……所属任皆天下之材,委任专而听断明,豪杰之士得尽其智力以赴功。故养士少而形势强。”
(6).权势,权位。《荀子·正论》:“爵列尊,贡禄厚,形埶胜。” 杨倞 注:“形埶,谓埶位也。”
(7).引申指权贵。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於公卿之门,奔走於形势之途。” 宋 范仲淹 《范公墓志铭》:“初公为 洛阳 主簿,实典廪纳,而邑多权要,公必先细民而后形势。” 清 彭绍升 《陈和叔传》:“﹝ 陈和叔 ﹞不肯趋避形势、揣摩风气为巧言。”
(8).气势;声势。 宋 苏洵 《审敌》:“兵法曰:词卑者进也,词强者退也。今 匈奴 之君臣莫不张形势以夸我,此其志不欲战明矣。” 蒋光慈 《田野的风》四五:“‘知道了。’囚犯们这样齐声地回答着,仿佛如听了军令一般的形势。”
(9).地理状况;地势。《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唐 刘知几 《史通·点烦》:“是以聚米为穀,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之易悉。” 清 程嗣立 《送边秀才入成都》诗:“向西形势参天出,稽古名流爱 蜀 行。” 杨朔 《万丈高楼平地起》:“1959年初夏,我来到海峡,爬上一座高山,想了望了望海山的形势。”
(10).险要之地。《南齐书·刘善明传》:“ 淮南 近畿,国之形势,自非亲贤,不使居之。” 宋 陈亮 《中兴论》:“精间谍以得虏人之情,据形势以动中原之心。”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四:“且又无名位之可以号召、形势之可以固守。”
(11).指地形险要。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公以 剑门 形势之地,当分权以制内外。” 清 沈葆桢 《察看海口船坞大概情形疏》:“自 闽安 而上, 洋屿 、 罗星塔 、 乌龙江 、 林浦 皆形势之区。”
(12).军阵;阵势。《汉书·艺文志》:“形势者,靁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捷智·洪钟》:“舟中, 朝京 与客奕, 钟 在旁諦观久之,悟其形势,导父累胜。” ——《漢語大詞典》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 距离长,与“近”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 时间长:~古。~祖。长~。永~。
-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 深奥:言近旨~。
- 姓。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气 ( 氣 ) qì《國語辭典》
气 [ qì ]
名- 云气。《说文解字·气部》:「气,云气也。」清·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连 ( 連 ) lián
连 [ lián ]
- 相接:~日。~夜。~年。~亘(接连不断)。~襟(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载。~缀。~理。烽火~天。~篇累(lěi )牍。
- 带,加上:~带。~坐(一个人犯法,他的家属、亲族、邻居连带受处罚)。
- 就是,既使,甚至于:~我都不信。
- 联合:外~东吴。
- 军队的编制单位,“排”的上一级:~长。
- 姓。
- 同“琏”,古代宗庙盛黍稷的器具。
- 同“链”,铅矿。
吴会(吴會)wú huì
(1). 秦 汉 会稽 郡治在 吴县 ,郡县连称为 吴会 。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吴会》:“ 西汉 时 会稽 郡治本在 吴县 ,时俗以郡县连称,故云 吴会 。”
(2). 东汉 分 会稽郡 为 吴 会稽 二郡,并称 吴 会 。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 吴会 。《后汉书·蔡邕传》:“ 邕 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跡 吴 会 。”《三国志·吴志·孙贲传》:“时 策 已平 吴 会 二郡。” 宋 苏轼 《喜刘景文至》诗:“平生所乐在 吴 会 ,老死欲葬 杭 与 苏 。”《金史·完颜纲传》:“僭称位号,偷生 吴 会 。”
唐 以后,俗亦称 平江府 (今 江苏 苏州 )为 吴会 。 元 陆友仁 《吴中旧事》:“府署之南名 吴会坊 。”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世多称 平江 为 吴会 ,意谓 吴 为东南一都会也。自 唐 以来如此,今郡中有 吴会亭 ,府治前有 吴会坊 。” ——《漢語大詞典》
(2). 东汉 分 会稽郡 为 吴 会稽 二郡,并称 吴 会 。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 吴会 。《后汉书·蔡邕传》:“ 邕 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跡 吴 会 。”《三国志·吴志·孙贲传》:“时 策 已平 吴 会 二郡。” 宋 苏轼 《喜刘景文至》诗:“平生所乐在 吴 会 ,老死欲葬 杭 与 苏 。”《金史·完颜纲传》:“僭称位号,偷生 吴 会 。”
唐 以后,俗亦称 平江府 (今 江苏 苏州 )为 吴会 。 元 陆友仁 《吴中旧事》:“府署之南名 吴会坊 。”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世多称 平江 为 吴会 ,意谓 吴 为东南一都会也。自 唐 以来如此,今郡中有 吴会亭 ,府治前有 吴会坊 。” ——《漢語大詞典》
物华(物華)wù huá
(1).自然景物。 南朝 梁 柳恽 《赠吴均》诗之一:“离念已鬱陶,物华復如此。” 唐 杜甫 《曲江陪郑南史饮》诗:“自知白髮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 宋 柳永 《八声甘州》词:“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清 金农 《游窦氏别圃》诗:“駘荡春游恋物华,已忘寄跡在天涯。”
(2).物的精华。参见“ 物华天宝 ”。 ——《漢語大詞典》
(2).物的精华。参见“ 物华天宝 ”。 ——《漢語大詞典》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名-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姓。如清代有秋瑾。
-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