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泪痕点滴留斑竹,宝瑟悲凉隔素波。

王遵宋代〕《题黄陵二妃祠

帝子当年恨几多,楚山千叠郁嵯峨。
泪痕点滴留斑竹,宝瑟悲凉隔素波。
妫汭旧存虞史载,苍梧谁证汲书讹。
凄凉吊古堪伤处,那更潇湘接汨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泪痕点滴斑竹宝瑟悲凉素波

泪痕(淚痕)lèi hén
亦作“泪痕”。 眼泪留下的痕迹。 南朝 梁简文帝 《和萧侍中子显春别》之三:“泪痕未燥詎终朝,行闻玉珮已相要。” 唐 李白 《怨情》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説到这里,早已满面泪痕,往下説不出来了。”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四章:“ 郭祥 看信上,泪痕斑斑,已使多处字迹模糊。”  ——《漢語大詞典》
点滴
1.指雨点滴注或雨点滴注声。 唐 杜牧 《夜雨》诗:“点滴侵寒梦,萧骚著淡愁。” 宋 蒋捷 《虞美人·听雨》词:“一任堦前、点滴到天明。” 金 元好问 《中秋雨夕呈君美》诗:“桂树婆娑辜胜赏,桐枝点滴厌残更。” 清 纳兰性德 《临江仙》词:“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2.一点一滴。形容零星微小。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摇之,中有水声,斟之无点滴。” 陈毅 《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诗:“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漢語大詞典》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1.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2.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3.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4.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5.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斑竹 bān zhú
(1).一种茎上有紫褐色斑点的竹子,也叫湘妃竹。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八:“ 尧 之二女, 舜 之二妃,曰 湘夫人 ,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唐 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不见 湘妃 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元 张可久 《寨儿令·送别》曲:“白玉连环,斑竹阑干,回首泪偷弹。” 毛泽东 《答友人》诗:“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2).指斑竹所制的手杖。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启媒》:“软红泥踏青时候,试躡青鞋,慢拖斑竹,去寻良友。”  ——《漢語大詞典》
宝瑟(寶瑟)bǎo sè
瑟的美称。《汉书·金日磾传》:“ 何罗 褏白刃从东箱上,见 日磾 ,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 緑綺 丽琴, 丹山 宝瑟。” 唐 骆宾王 《帝京篇》:“翠幌竹帘不独映,清歌宝瑟自相依。” 明 高明 《琵琶记·临妆感叹》:“和那宝瑟尘埋,锦被羞铺。寂寞琼窗,萧条朱户,空把流年度。”  ——《漢語大詞典》
悲凉(悲涼)bēi liáng
亦作“ 悲凉 ”。 悲伤凄凉。 汉 班固 《白虎通·崩薨》:“黎庶殞涕,海内悲凉。” 唐 杜甫 《地隅》诗:“丧乱 秦公子 ,悲凉 楚大夫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署》:“﹝ 崔署 ﹞工诗,言词款要,情兴悲凉。”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寄梁汾》词:“落魄江湖还载酒,一种悲凉滋味。” 茅盾 《子夜》七:“ 林佩珊 正坐在钢琴前弹奏,那音调是异常悲凉。”  ——《漢語大詞典》
隔 gé《國語辭典》

隔 [ gé ]

  1. 遮断、阻塞。如:「阻隔」、「分隔」。《说文解字·阜部》:「隔,塞也。」《后汉书·卷三三·郑弘传》:「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闲。」
  2. 距离、间隔。如:「相隔千里」、「隔两天再说吧!」。《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唐·李商隐〈无题〉诗:「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3. 改变、变异。《续汉书志·第二三·郡国志五》赞曰:「称号迁隔,封割纠纷。」
素波 sù bō
白色的波浪。 汉武帝 《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簫鼓鸣兮发棹歌。” 三国 魏 曹植 《九华扇赋》:“对緑水之素波,背玄涧之重深。” 唐 温庭筠 《蒋侯神歌》:“ 楚神 铁马金鸣珂,夜动蛟潭生素波。”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但见迴澜素波,触石奋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