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锡羡聩祉,有感斯应。

吴愈宋代〕《三清阁

庐山之胜,秀出斗旁。
参于衡岳,镇东南方。
民人所瞻,神天攸宅。
赍梦之祥,乃兴自昔。
惟天聪明,矜此下民。
监求其莫,恐有不闻。
惟神司之,云轺风马。
乃诹乃访,周游天下。
不疾不速,不察而明。
天何言哉,民无嚬呻。
是为福庭,列圣祗敬。
锡羡聩祉,有感斯应。
明明我圣,惟一乃心。
不显亦临,敢有弗钦。
宝画金扁,徽称明诏。
日月之揭,山川有耀。
邃殿在后,新阁在前。
如君当御,而臣仰焉。
明节冠佩,会朝帝所。
达民之情,佑我圣主。
民戴我圣,与天无极。
天佑我宋,子孙千亿。
民拜稽首,愿垂表经。
从臣刻辞,永锡休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锡羡有感

锡羡(錫羨)xī xiàn
谓神明多多赐福。常用于祈求子嗣。 唐 李白 《明堂赋》:“ 高宗 绍兴,祐统锡羡。” 宋 王安石 《贺生皇子表》之三:“神灵锡羡,果膺蕃衍之祥。”  ——《漢語大詞典》
聩 ( 聵 ) kuì
聩 [ kuì ]
     ◎ 聋:昏~。发聋振~(亦称“振聋发聩”)。
祉 zhǐ《國語辭典》

祉 [ zhǐ ]

  1. 幸福。如:「福祉」。《诗经·小雅·六月》:「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有感 yǒu gǎn
有感触;有感受。 宋 梅尧臣 《河阳秋夕梦与永叔游嵩》诗:“揽衣方有感,还喜问来音。”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刘磵香父子遗诗》:“先 磵翁 殁,以诸生终,未竟所学,同人咸深惜之。记所见二章,如《梅雨有感》云:‘移榻向窗下,神意殊弗适。’”  ——《漢語大詞典》
斯 sī《國語辭典》

斯 [ sī ]

  1. 劈裂、析分。《说文解字·斤部》:「斯,析也。」《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庄子·则阳》:「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
  2. 距离。《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1. 此、这个、这里。用于文言文。如:「生于斯,长于斯。」、「斯人」、「以至于斯」。
  1. 则、就。用于文言文。《论语·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淮南子·本经》:「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
  1. 之、的。《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1. 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呢」。《诗经·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2. 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呵」、「啊」。《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3. 是。用于倒装句。《诗经·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1. 尽、都。《书经·金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1. 姓。如三国时吴国有斯从。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应 [ yìng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酬。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