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吴山 wú shān
(1).山名。在今 陕西 陇县 西南。参见“ 吴岳 ”。
(2).山名。又名 胥山 。俗称 城隍山 。在今 浙江 杭州 西湖 东南。 南宋 初, 金 主 亮 南侵,扬言欲立马于此。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 金 海陵 ( 海陵王 ,即 金 主 完颜亮 )閲 柳 ( 柳永 )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 吴山 立马之思。”
(3). 吴 地的山。 三国 吴 故地的山。《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鹊起登 吴 山,凤翔陵 楚 甸。” 李善 注:“ 孙 氏初基 武昌 ,后都 建鄴 。” 清 陈维嵩 《卜算子·阻闸瓜步》词:“风急 楚 天秋,日落 吴 山暮。”
(4). 吴 地的山。 春秋 吴 故地的山。 唐 贾岛 《送朱可久归越中》诗:“ 吴 山侵 越 众, 隋 柳入 唐 疏。” 明 徐渭 《三茅观观潮》诗:“ 吴 山石头坐秋风,带着高冠拂云雾。”
(5). 吴 地的山。常泛指 江 南的山。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词:“ 吴 山 楚 泽行徧,只欠到 瀟 湘 。”
见“ 吴坂 ”。 ——《漢語大詞典》
(2).山名。又名 胥山 。俗称 城隍山 。在今 浙江 杭州 西湖 东南。 南宋 初, 金 主 亮 南侵,扬言欲立马于此。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 金 海陵 ( 海陵王 ,即 金 主 完颜亮 )閲 柳 ( 柳永 )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 吴山 立马之思。”
(3). 吴 地的山。 三国 吴 故地的山。《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鹊起登 吴 山,凤翔陵 楚 甸。” 李善 注:“ 孙 氏初基 武昌 ,后都 建鄴 。” 清 陈维嵩 《卜算子·阻闸瓜步》词:“风急 楚 天秋,日落 吴 山暮。”
(4). 吴 地的山。 春秋 吴 故地的山。 唐 贾岛 《送朱可久归越中》诗:“ 吴 山侵 越 众, 隋 柳入 唐 疏。” 明 徐渭 《三茅观观潮》诗:“ 吴 山石头坐秋风,带着高冠拂云雾。”
(5). 吴 地的山。常泛指 江 南的山。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词:“ 吴 山 楚 泽行徧,只欠到 瀟 湘 。”
见“ 吴坂 ”。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名-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吴 ( 吳 ) wú《國語辭典》
- 「吳 」的異體字。
水曲 shuǐ qǔ
水流曲折处;曲折的水滨。《周礼·地官·保氏》“四曰五驭” 汉 郑玄 注:“五驭:鸣和鸞,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铁路遇山岭水曲,均须遶越,架空凿洞,亦可驶行。”
宋 代西南少数民族舞曲名。《宋史·蛮夷传四·西南诸夷》:“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 ——《漢語大詞典》
宋 代西南少数民族舞曲名。《宋史·蛮夷传四·西南诸夷》:“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 ——《漢語大詞典》
石鼓 shí gǔ
(1). 东周 初 秦国 刻石。形略像鼓,共有十个,上刻籀文四言诗,现存 北京 故宫博物院。 唐 张说 《大唐开元十三年陇右监牧颂德碑》:“颂皇灵兮篆石鼓,万斯年兮群玉府。” 宋 苏轼 《石鼓歌》:“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鬱律蛟蛇走。”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古图书》:“书学之用大矣。篆之猎碣则文石鼓,勒之鼎彝则为欵识,摹之范金则为印章。” 清 赵翼 《拟秋獮应制》诗:“盛朝校猎成年例,石鼓 岐阳 岂足夸。”参见“ 石鼓文 ”。
(2).鼓形大石。《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成帝鸿嘉 三年五月乙亥, 天水 冀南山 大石鸣,声隆隆如雷,有顷止……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有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南逕 燕山 下,悬巖之侧有石鼓……耆旧言: 燕山 石鼓鸣,则土有兵。”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鄴西鼓山 东北有石鼓,俗传石鼓鸣则兵起。”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三:“石鼓响来开峭壁,干将飞去出沧浪。” ——《漢語大詞典》
(2).鼓形大石。《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成帝鸿嘉 三年五月乙亥, 天水 冀南山 大石鸣,声隆隆如雷,有顷止……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有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南逕 燕山 下,悬巖之侧有石鼓……耆旧言: 燕山 石鼓鸣,则土有兵。”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鄴西鼓山 东北有石鼓,俗传石鼓鸣则兵起。”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三:“石鼓响来开峭壁,干将飞去出沧浪。” ——《漢語大詞典》
峰峦(峯巒)fēng luán
亦作“峰峦”。 连绵的山峰。 唐 杜甫 《放船》诗:“青惜峯峦过,黄知橘柚来。” 宋 刘过 《行香子·山水扇面》词:“树阴中、酒旆低悬。峯峦空翠,溪水青连。” 叶圣陶 《从西安到兰州》:“南面远处的 秦岭 ,始而 终南山 ,既而 太白山 ,还有好些个叫不出名儿的峰峦,一路上轮替送迎。” ——《漢語大詞典》
翠 cuì《國語辭典》
翠 [ cuì ]
名- 翠鸟的简称。《文选·左思·蜀都赋》:「孔翠群翔,犀象竞驰。」
- 绿色的玉。参见「[[翡翠]]」条。如:「珠翠」。《文选·曹植·洛神赋》:「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驱。」
- 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深青色颜料。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词:「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 比喻美女、妓女。如:「倚翠偎红」、「翠绕珠围」。
- 姓。如汉代有翠鸳鸯。
- 用翠羽装饰的。如:「翠衾」、「翠旌」。《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张翠帷,建羽盖。」
- 青绿色的。如:「翠柏」、「翠楼」、「草木苍翠」。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副-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动-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 职官名:➊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矗 chù《國語辭典》
矗 [ chù ]
形- 草木茂盛。《集韵·入声·屋韵》:「矗,艸木盛也。」
- 直立高耸的样子。《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嵷崔巍。」唐·杜牧〈阿房宫赋〉:「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 向上高耸直立。唐·舒元舆〈唐鄂州永兴县重岩寺碑铭〉:「释宫斯阐,上矗星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