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歌玉瑟杂羌拍,军城鼓罢仍笙簧。
琳宫飞阁冬残月,斜阳罢酒骊驹发。梅花腊尽海云边,恰停万里江门船。
经岁风波怨离索,胶漆看颜豁飘泊。人言命驾似嵇吕,天遣扁舟同李郭。
杂坐篷窗夜始半,疏镫细语心零乱。番舶鸡人筹屡更,银河敛色长天旦。
是日星前锦席张,春风火树翻球场。清歌玉瑟杂羌拍,军城鼓罢仍笙簧。
官斋玉浮图书府,笑披台牒多如雨。昼永名香伴鸲鹆,帘开琼雪调鹦鹉。
广南珠璧愁凋枯,西园刻印金模糊。酒垆□□□狼藉,高楼大市欢鍪弧。
一饭生民泪如霰,至尊旰食明光殿。薄海弄兵皆赤子,荒疆几日犹酣战。
季主行藏卜贾生,一归身已私柴荆。轻帆落日五湖客,醉眠何处长安城。
长安城夹风云高,朱门轩盖如牛毛。南箕北斗漫指日,九天铩翮纷鸾刀。
同时丹笔含元仗,重瞳造膝亲嗟赏。修蛾申詈起须臾,玉阶芳草生尘网。
孟博登车空贾祸,黄门录牒悬钩党。天关詄荡敞白日,主圣心能容倔强。
江海一麾交戟下,颐指难承甘蹈藉。诸生幡正举阳城,狂奴态尚轻侯霸。
逡巡浃月君留邸,摇落穷冬吾报罢。一斥犹存去国名,群贤未谓工弹射。
亡何骢马蹶霜蹄,我曹失路偏连鸡。野沙急滚阴风入,高城呵殿惊云泥。
茅檐炙冰晨不暖,冻禽未叫肩相齐。九重霆怒岂及夕,至今心骨寒诃诋。
春水扬舲别津树,觚棱回首飘烟雾。市虎谗才雪拾糜,同文簿又沾厨顾。
青眼全经枫陛晓,黄扉已返榆关戍。江天徙倚鹤归来,携手云山非晓暮。
即今海角挽君衣,铜柱功名志未违。壮夫抽身计亦得,不尔强食还翻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清歌 qīng gē
(1).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 汉 张衡 《思玄赋》:“双材悲於不纳兮,并咏诗而清歌。”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晋书·乐志下》:“ 宋识 善击节唱和, 陈左 善清歌。” 宋 梅尧臣 《留题希深美桧亭》诗:“乘月时来往,清歌思浩然。”
(2).清亮的歌声。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轻体柔声,清歌妙舞。”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魏太子》:“急絃动飞听,清歌拂梁尘。” 唐 王勃 《三月上巳祓禊序》:“清歌绕梁,白云将红尘并落。” 清 洪升 《长生殿·传概》:“清歌未了,鼙鼓喧闐起 范阳 。”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清歌变成了醉呓,妙舞已代以淫嬉。” ——《漢語大詞典》
(2).清亮的歌声。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轻体柔声,清歌妙舞。”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魏太子》:“急絃动飞听,清歌拂梁尘。” 唐 王勃 《三月上巳祓禊序》:“清歌绕梁,白云将红尘并落。” 清 洪升 《长生殿·传概》:“清歌未了,鼙鼓喧闐起 范阳 。”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清歌变成了醉呓,妙舞已代以淫嬉。” ——《漢語大詞典》
玉瑟
唐 徐彦伯 雪 孤妾调玉瑟,早寒生锦衿。
唐 李贺 黄头郎 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苦雨四声重寄三十二句 平入声 吴王荒金尊,越妾挟玉瑟。 ——《骈字类编》
唐 李贺 黄头郎 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苦雨四声重寄三十二句 平入声 吴王荒金尊,越妾挟玉瑟。 ——《骈字类编》
杂 ( 雜 ) zá
杂 [ zá ]
- 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乱。~沓。~感。~志。~货。~居。~务。~品。错综复~。私心~念。
- 混合:夹~。混~。~交。
羌 qiāng《國語辭典》
羌 [ qiāng ]
名-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为西戎,分布在今大陆地区青海、甘肃、四川一带。
- 动物名。鹿科麂属。全身披褐色短毛,雄羌头上长角,形体大小及吠声似狗。行动隐密敏捷,常出没在清晨及傍晚时的山地浓密林区,以野菜、鲜草、嫩叶为食。
- 姓。如晋代有羌迪。
- 句首发语词,无义。《楚辞·屈原·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汉·王逸·注:「羌,楚人语词也。」
- 乃、却、反而。表示转折、并列或假设。《楚辞·屈原·离骚》:「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邈希世而特出,羌瑰谲而鸿纷。」
拍 pāi《國語辭典》
拍 [ pāi ]
语音 动- 用手掌轻打。如:「拍手」、「拍掉灰尘」。《韩非子·功名》:「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 照相。如:「他们商量如何拍一张好的相片,来参加摄影比赛。」
- 发、发送。如:「拍电报」。
- 巴结、奉承。如:「拍马屁」。
- 击打东西的器具。如:「球拍」、「苍蝇拍」。
- 乐曲的节奏。如:「节拍」。
- 量词。计算音乐节奏的单位。如:「半拍」、「这首儿歌每小节有四拍。」《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下·王维传》:「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拍 [ pā ]
状- 形容拍击的声音。《红楼梦·第二一回》:「正犹豫间,湘云果在身后看见,一手摝著辫子,便伸手来『拍』的一下,从手中将胭脂打落。」也作「㕷」、「啪」。
拍 [ pò ]
读音- (一)之读音。
拍 [ bó ]
名- 肩胛。通「膊」。《周礼·天官·醢人》:「豚拍鱼醢」。
军城(軍城)jūn chéng
唐 代设兵戍守的城镇。 唐 白居易 《浔阳宴别》诗:“鞍马军城外,笙歌祖帐间。”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二:“ 李琢 后镇是邦,用法太酷,军城远出,而属南蛮,六七年间,劳动兵役。” ——《漢語大詞典》
鼓 gǔ《國語辭典》
鼓 [ gǔ ]
名- 樂器名。一種用皮革蒙在中空的木桶上所製成的打擊樂器。其形有大有小,聲音洪亮。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敲擊、拍擊、彈奏。如:「鼓掌」、「鼓琴」、「鼓瑟」。《詩經·小雅·白華》:「鼓鍾于宮,聲聞于外。」唐·孟郊〈上張徐州〉詩:「願鼓空桑弦,永使萬物和。」
- 振動。如:「鼓動風潮」。《易經·繫辭上》:「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晉·潘尼〈後園頌〉:「翔鳥鼓翼,游魚載浮。」
- 激勵、使振作。如:「鼓勵」、「鼓舞士氣」。
罢 ( 罷 ) bà/ba/pí
罢 [ bà ]
- 停,歇:~休。~工。~课。~市。~论(打消了打算)。~笔(停止写作)。
- 免去,解除:~免。~官。~职。~黜。
- 完了,毕:吃~饭。
- 同“吧”。
- 同“疲”,累。
仍 réng《國語辭典》
仍 [ réng ]
动- 因循、沿袭。《文选·张衡·思玄赋》:「夫吉凶之相仍兮,怕反庂而靡所。」唐·柳宗元〈封建论〉:「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
- 屡次、频频。《国语·周语下》:「晋仍无道而鲜胄,其将失之矣。」《汉书·卷九·元帝纪》:「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
- 依然、还。如:「他的病仍不见好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 于是、因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南史·卷四九·刘怀珍传》:「与崔祖思友善……及闻祖思死,恸哭,仍得病,建元二年卒。」
笙簧 shēng huáng
(1).指笙。簧,笙中之簧片。《礼记·明堂位》:“ 垂 之和钟, 叔 之离磬, 女媧 之笙簧。” 郑玄 注:“笙簧,笙中之簧也…… 女媧 作笙簧。”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登 ( 孙登 )上峯,行且啸,如簫韶笙簧之音,声振山谷。” 宋 张子野 《木兰花》词:“楼下雪飞楼上宴,歌咽笙簧声韵颤。” 明 杨珽 《龙膏记·宠赐》:“听鸟语笙簧叠奏,看瑶阶绣茵初长。”
(2).指笙的乐音。 张素 《初至江南》诗:“山村隐图画,鸟语替笙簧。” ——《漢語大詞典》
(2).指笙的乐音。 张素 《初至江南》诗:“山村隐图画,鸟语替笙簧。”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