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聚散谅无准,浮沈宁足叹。

于慎行明代〕《送田钟台宫谕视篆南都二首 其二

别日一何久,会日一何难。浮云满天地,游子路间关。

为君置斗酒,四座惨无欢。仰视明星辉,俯观沟水澜。

聚散谅无准,浮沈宁足叹。少年多意气,碌碌非所安。

愿敦久要谊,相期以岁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聚散无准浮沈

聚散 jù sàn
(1).会聚与分散。《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唐 杜甫 《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乱离又聚散,宿昔恨滔滔。” 宋 沈瀛 《念奴娇》词:“须臾聚散,人生真信如客。” 清 黄鷟来 《述别叙怀送何黼侯之任阶州》诗之二:“胡为数载来,聚散如飞烟。”
(2).使离散之人再聚。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收离聚散,咸安其居。”
(3).指离散。有聚少离多意。 宋 欧阳修 《玉楼春》词之九:“人生聚散弦筈,老去风情尤惜别。” 宋 周邦彦 《荔枝香》词之二:“大都世间,最苦惟聚散。”  ——《漢語大詞典》
谅 ( 諒 ) liàng
谅 [ liàng ]
  1. 宽恕:~解(jiě)。~察。体~。见~。原~。
  2. 信实:~直(诚信正直)。
  3. 推想:~必。~已上车。
  4. 固执,坚持成见。
无准(無準)wú zhǔn
(1).没定准,不一定。 明 高瑞南 《宜春令·恨远人》套曲:“今生此身,恩情两分,暗想来生无准。” 明 高瑞南 《宜春令·恨远人》套曲:“佳期只索梦儿频,谁知梦见犹无准。”
(2).不准确。《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何期他杀机太深,亏损阴隲,以致短折,非某推算无准也。”
没有准则或依据。 晋 郗超 《奉法要》:“夫罪福之於逆顺,固必应而无差者也。苟昧斯道,则邪正无位,寄心无準矣。”《魏书·隐士传·李谧》:“﹝ 謐 ﹞著《明堂制度论》曰:‘……是非无準,得失相半,故歷代纷紜,靡所取正。’”《新五代史·司天考一》:“自古诸历,分段失实,隆降无準。”  ——《漢語大詞典》
浮沈 fú chén
亦作“ 浮沉 ”。
(1).古代一种祭河川的仪式。《尔雅·释天》:“祭川曰浮沉。” 郭璞 注:“投祭水中,或浮或沉。”
(2).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唐 李绅 《溯西江》诗:“孤棹自迟从蹭蹬,乱帆争疾竞浮沉。” 艾青 《鱼化石》诗:“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3).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 病免居家,与閭里浮沉,相随行,鬭鸡走狗。”《旧唐书·裴度传》:“﹝ 度 ﹞及晚节,稍浮沉以避祸。” 宋 司马光 《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 清 龚自珍 《对策》:“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资序而已。”
(4).喻升降、盛衰、得失。 汉 班倢伃 《捣素赋》:“佇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文选·王僧达〈答颜延年〉诗》:“结游略年义,篤顾弃浮沉。” 李善 注:“ 高诱 《淮南子》注曰:‘浮沉,犹盛衰也。’” 唐 刘复 《出东城》诗:“一为浮沉隔,会合殊未央。”《明史·文苑传四·李维桢》:“﹝ 维楨 ﹞浮沉外僚,几三十年。” 茅盾 《子夜》八:“好计策!不是十年宦海浮沉,磨老了的,就想不出来。”
(5).埋没;沉沦。 宋 苏轼 《与人书》之二:“君自名臣子,才美渐著,岂復久浮沉里中?” 明 宋濂 《故绍兴路总管府金府君墓碣》:“吾掌腴且厚如此,肯浮沉田閒乎?” 清 陆嵩 《赠龚蓝生》诗:“浮沉下位不得志,眼看时事动愤懣。”
(6).出现和消失。 汉 陆贾 《新语·道基》:“天气所生,神灵所治,幽閒清浄,与神浮沉。” 周立波 《第一夜》:“蒙矓里,许多的幻影在前面浮沉。”
(7).指书信未送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殷羡 作 豫章郡 太守。临去,都下人因寄百计函书。既至 石头 ,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乔 不能作致书邮!’”后称书信未送到为“浮沉”。 清 孙枝蔚 《淮渎庙楼寓作》诗:“ 扬州 虽咫尺,书信易浮沉。”  ——《漢語大詞典》
宁 ( 寧 ) níng/nìng/zhù《國語辭典》

宁 [ zhù ]

  1. 大門與屏風之間。《爾雅·釋宮》:「門屏之間謂之宁。」
足 zú《國語辭典》

足 [ zú ]

  1. 人体下肢的总称。亦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称为「脚」。如:「举足」、「失足跌跤」。《说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唐·韩愈〈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2. 动物的下肢,用来奔走或爬行。如:「节足动物」、「百足之虫」。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愿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 器物下面支撑的部分。《易经·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4. 姓。如战国时韩国有足强。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踏。《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足野羊。」
  2. 满足、使满足。《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3. 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1. 够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满意足」、「丰衣足食」。
  2. 富裕。如:「富足」。
  1. 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乐了一天」、「在水中闷了足足有二分钟的气。」
  2. 堪、可以。如:「足供参考」、「足慰吾怀」、「足以自豪」。
  3. 值得。如:「何足挂齿」、「微不足道」。

足 [ jù ]

  1. 过分。参见「足恭 」条。
叹 ( 嘆 ) tàn
叹 [ tàn ]
  1. 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气。~息。悲~。~惋。长吁短~。
  2. 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赏。~服。赞~。~观止矣(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3. 吟咏:咏~。一唱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