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绝彼东海,逸于西疆。

华镇宋代〕《神功盛德诗 其七 皇猷

皇有大猷,其成落落。文武不世,千载无作。圣人勃兴,积厚施博。

作之新之,以底远略。

既发我明,既达我聪。合变体经,神化无穷。长毓儒雅,蓄砺兵戎。

无思不服,物有其容。夙夜不怠,济我丰功。

济济朝廷,有名有实。多士在服,百工励翼。礼乐兴矣,刑政既达。

郁乎有文,绍周之则。

绵绵句丽,莽莽河湟。绝彼东海,逸于西疆。或剪或怀,德威孔扬。

列我郡县,袭我衣裳,于前人有光。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东海西疆

绝 ( 絕 絶 ) jué
绝 [ jué ]
  1. 断:~种。~缘。~嗣。~情。~迹。断~。杜~。灭~。空前~后。
  2. 尽,穷尽:~命。~望。~境。~棋。气~。
  3. 极,极端的:~妙。~密。~壁。~无仅有。
  4. 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色。~技。~伦。~唱。~代。
  5. 一定的,肯定的:~对。~然。
  6. 越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7. 旧体诗的一种体裁:~句。五~。
彼 bǐ《國語辭典》

彼 [ bǐ ]

  1. 那、那个、那里。与「此」相对。如:「彼时」、「彼处」、「厚此薄彼」。《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横此大江,淹彼南汜。」
  2. 他。如:「彼等」、「彼辈」、「知己知彼」。《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唐·韩愈〈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东海(東海)dōng hǎi
(1).海名。所指因时而异。大抵 先秦 时代多指今之 黄海 ; 秦 汉 以后兼指今之 黄海 、 东海 ; 明 以后所指始与今之 东海 相当。今之 东海 海域,北起 长江 口北岸,南以 广东省 南澳岛 至 台湾省 南端一线为界,东至 琉球群岛 。
(2).泛指东方的大海。《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鼃,不足与语东海之乐。” 汉 枚乘 《七发》:“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元 关汉卿 《西蜀梦》第四折:“来时节玉蟾出东海,去时节残月下西楼。”《红楼梦》第四回:“东海缺少白玉牀,龙王来请 金陵王 。”
(3).指我国东方滨海地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 大公 乎!’” 杨伯峻 注:“为东海诸国之表率者,可能是 姜太公 之国。” 汉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二州肃清,四邦咸举。乃眷北 燕 ,遂表东海。”
(4).郡名。 秦 置。 楚 汉 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 郯 (今 山东 郯城 北)。 西汉 辖境相当今 山东 费县 、 临沂 、 江苏 赣榆 以南, 山东 枣庄市 、 江苏 邳县 以东和 江苏 宿迁 、 灌南 以北地区。其后历代屡有设置,辖境及治所亦有变迁。  ——《漢語大詞典》
逸 yì《國語辭典》

逸 [ yì ]

  1. 逃亡、逃跑。《说文解字·兔部》:「逸,失也,兔谩𫍙善逃也。」《左传·桓公八年》:「随师败绩,随侯逸。」《北史·卷六·齐高祖神武帝本纪》:「见一赤兔,每搏辄逸。」
  2. 奔跑。《国语·晋语五》:「马逸不能止,三军从之。」三国吴·韦昭·注:「逸,奔也。」
  3. 散失。《书经·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
  4. 释放。《左传·成公十六年》:「明日复战,乃逸楚囚。」
  1. 放荡的。《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
  2. 隐逸的。如:「逸老」。《汉书·卷一○·成帝纪》:「故官无废事,下无逸民。」
  3. 超群的、超绝的。如:「逸才」。《老残游记·第一○回》:「六七八段,间以曼衍,愈转愈清,其调愈逸。」
  4. 快速的。《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故英人乘斯时也,犹逸禽之赴深林。」
  5. 舒适、安乐。《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
  1. 隐士。《北史·卷三一·高允传》:「帝乃虚求,搜贤采逸,岩隐投竿,异人并出。 」唐·李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提盘饭霜栗。」
  2. 过失。《书经·盘庚上》:「予亦拙谋,作乃逸。」汉·孔安国·传:「逸,过也。」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西疆 xī jiāng
(1).西部边疆。 汉 史岑 《出师颂》:“我出我师,於彼西疆。”《洛阳伽蓝记·宣阳门》引 北魏 常景 《汭颂》:“前临 少室 ,却负 太行 , 制 巖东邑,峭峘西疆。”
(2).指今 新疆 地区。《汉书·叙传下》:“ 子明 光光,发迹西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