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平平艮岳黍离离,拾得龙眠洗玉池。

张弼明代〕《珉玉池付金莲寺僧为香炉

平平艮岳黍离离,拾得龙眠洗玉池。付与山僧作清供,兔毫深椀对吟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平平艮岳黍离龙眠洗玉

平平 píng píng
(1).普通;平常。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下》:“﹝ 任尚 ﹞私谓所亲曰:‘我以 班君 当赠以奇策,今所云平平耳。’”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齐诸暨令袁嘏》:“ 嘏 诗平平耳,多自谓能。”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紫庭 曰:只平平写景,而横絶宇宙之胸襟眼界,百世之下,犹将见之。”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倘蒙谅其直言,则我以为内容实非幽默,文多平平,甚者且堕入油滑。”
(2).均平;公允。 汉 扬雄 《太玄·割》:“次四,宰割平平。” 司马光 集注引 王涯 曰:“宰割于物,有均平之德。” 唐 杜荀鹤 《田翁》诗:“官苗若不平平纳,任是丰年也受飢。”
谓治理有序;安详娴熟。《书·洪范》:“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孔 传:“言辩治。” 陆德明 释文:“平平,婢县反。”《诗·小雅·采菽》:“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陆德明 释文引《韩诗》曰:“便便,云闲雅之貌。”《荀子·儒效》:“分不乱於上,能不穷於下,治辨之极也。《诗》曰‘平平左右,亦是率从’。是言上下之交不相乱也。”《汉书·叙传下》:“ 敞 亦平平,文雅自赞。” 颜师古 注:“平读曰便。便,辩也。”  ——《漢語大詞典》
艮岳(艮嶽)gèn yuè
山名。在今 河南 开封 城内东北隅。 宋徽宗 政和 七年于 汴梁 东北作 万岁山 , 宣和 四年 徽宗 自为《艮岳记》,以为山在国都之艮位,故名 艮岳 。 宣和 六年,改名 寿峰 。详见《宋史·地理志一》及 宋 张淏 《艮岳记》。 宋 刘子翚 《汴京纪事》诗之十:“凤輦北游今未返,蓬蓬 艮岳 内中高。”《水浒传》第一○一回:“那 艮岳 在京城东北隅,即 道君皇帝 所筑。” 清 赵翼 《西湖咏古》:“ 三竺 峰峦非 艮岳 ,两隄灯火似 樊楼 。”  ——《漢語大詞典》
黍离(黍離)shǔ lí
本为《诗·王风》中的篇名。《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閔 周 室之颠覆,徬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用作感慨亡国之词。 三国 魏 曹植 《情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序》:“麦秀之感,非独 殷 墟;黍离之悲,信哉 周 室。” 宋 柴望 《多景楼》诗:“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 明 张煌言 《舟次琅琦谒钱希声相公殡宫》诗之一:“赤手曾扶板荡运,黄肠犹带黍离愁。”  ——《漢語大詞典》
离 ( 離 ) lí
离 [ lí ]
  1. 相距,隔开:距~。太阳是~地球最近的恒星。
  2. 离开,分开:分~。~别。~家。~散(sàn)。~职。~异。~间(jiàn )。支~破碎。
  3. 缺少:办好教育~不开教师。
  4. 八卦之一,符号是“☲”,代表火。
  5. 古同“罹”,遭受。
  6. 古同“缡”,妇女的佩巾。
  7. 〔~~〕形容草木茂盛,如“~~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8. 姓。
拾 shí/shè《國語辭典》

拾 [ shí ]

  1. 捡取、拿起。如:「拾穗」、「拾人牙慧」、「拾金不昧」。《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涂不拾遗。」
  2. 收集、收敛、整理。如:「把房间收拾干净。」
  1. 射鞲,古代射箭时所用的皮制护袖。《诗经·小雅·车攻》:「决拾既佽,弓矢既调。」汉·毛亨·传:「决,钩弦也。拾,遂也。」也称为「遂」。
  2. 十的大写。

拾 [ shī ]

  1. 参见「拾翻 」条。

拾 [ shè ]

  1. 参见「拾级 」条。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龙眠(龍眠)lóng mián
(1). 宋 代著名画家 李公麟 的别号。 公麟 致仕后,归老于 龙眠山 ,自号 龙眠居士 。 宋 苏轼 《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诗之一:“ 龙眠 独识慇懃处,画山阳关意外声!” 元 马臻 《题〈唐十八学士图〉》诗:“后有 龙眠 传此本,礼乐衣冠激流俗。” 明 徐渭 《观音大士赞》:“真者有两,画者亦然,一似 道子 ,一似 龙眠 ,合两为一,妙哉 俞子 之管。”
(2).指归隐林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下·张文和公风鸢诗》:“ 文端 则赐金归老,颐志龙眠,安虑野飆排撼乎?”
(3).山名。在 安徽 桐城 西北,与 舒城 、 六安 接界。借指 舒州 。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二:“ 元祐 中 舒州 有 李亮工 者,以文鸣荐绅间,与 苏 黄 游,两集中有与其唱和。而 李伯时 以善丹青,妙絶冠世,且好古博雅,多收 三代 以来鼎彝之类为《考古图》。又有 李元中 ,字画之工,追踪 钟 王 。时号 龙眠 三 李 。” 清 蒋士铨 《第二碑·赓韵》:“﹝小生﹞姓 阮 名 剑彩 字 斗墟 , 楚 中 汉阳 人也。 龙眠 右族, 江 表名家。”  ——《漢語大詞典》
洗玉
王炎诗女奴洗玉歌一曲  ——《韵府拾遗 沃韵》
池 chí《國語辭典》

池 [ chí ]

  1. 古代的护城河。《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2. 可储存水的凹地。如:「水池」、「游泳池」、「砚池」。
  3. 低浅如池的平地。如:「舞池」。
  4. 姓。如秦代有池子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