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安能久沦辱,图南会有方。

刘孝威南北朝〕《行还值雨又为清道所驻诗

齐楚磐石贵,韩吴异姓王。俱乘早朝罢,相随出建章。

喧呼惊里闬,叫咷骇康庄。阜驺同隼击,青橐似鹰扬。

掖门南北远,复道东西长。幡旗争络绎,官骑郁相望。

微风生棨传,轻雨润帷裳。油衣分竞道,小盖列成行。

八舍便繁密,五营舆服光。回车避司隶,俄轩揖内郎。

况余白屋士,自依卑路傍。日月虽临照,仄陋难明扬。

早荣羞日及,晚知惭豫章。徒抱凌云志,终愧摩天翔。

安能久沦辱,图南会有方。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沦辱图南有方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1.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3.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4. 姓。如汉代有安成。
  1.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2.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1.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2.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3. 加上。如:「安罪名」。
  4.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5.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1.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1.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1.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1.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1.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1.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久 jiǔ《國語辭典》

久 [ jiǔ ]

  1. 时间长远。如:「久违」、「久别重逢」、「久负盛名」。
  1. 经历时间的长短。如:「他出去多久了?」
  1. 旧的。《孔子家语·卷五·颜回》:「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1. 留、滞留。《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汉·赵岐·注:「久,留也。」
沦辱(淪辱)lún rǔ
犹言蒙受耻辱。 唐 刘知几 《史通·五行志杂驳》:“自 昭公 已降, 晋 政多门,如以君事臣,居下僭上者,此乃因 昭 之失,渐至陵夷,匪由惩 厉 之弑,自取沦辱也。”《宣和遗事》后集:“此二圣所以蒙尘於沙漠,九庙之所以沦辱腥膻者。” 明 宋濂 《凝道记·秋风枢》:“雅瑟已调,不入清庙,肯沦辱於伶人之手乎?”  ——《漢語大詞典》
图南(圖南)tú nán
《庄子·逍遥游》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后以“图南”比喻人的志向远大。 唐 杜甫 《泊岳阳城下》诗:“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鵾鹏。” 明 高启 《望海》诗:“安得击水游,图南附鹏翼。” 陈去病 《恻恻》诗:“图南此去舒长翮,逐北何年奏凯歌。”  ——《漢語大詞典》
会 ( 會 ) huì/kuài
会 [ huì ]
  1. 聚合,合在一起:~合。~审。~话。
  2.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开~。
  3.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省~。
  4. 彼此见面:~面。~见。
  5. 付钱:~账。~钞。
  6. 理解,领悟,懂:~心,体~。
  7. 能,善于:~游泳。~英语。
  8.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难得。
  9.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有时。
  10. 恰好,正好:~天大雨。
  11. 一小段时间:~会儿。
会 [ kuài ]
  1. 总计:~计(❶管理和计算财务的工作;❷管理和计算财务的人)。
  2. 姓。
有方 yǒu fāng
(1).犹四方,各方。有,词头。《书·多方》:“猷,告尔有方多士,暨 殷 多士。” 孔 传:“王叹而以道告汝众方与众多士。”《国语·郑语》:“於是乎先王聘后於异姓,求财於有方,择臣取諫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 韦昭 注:“使各以其方贿来,方之所无,则不贡。”
(2).有一定的去向、处所。《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何晏 集解:“ 郑 曰:‘方,犹常也。’” 邢昺 疏:“父母既存,或时思欲见己,故不远游,游必有常所,欲使父母呼己,得即知其处也。”
(3).有道;得法。《庄子·人间世》:“有人於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曰:“方,道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 瓉 少稟志节,资性忠果,奉上以诚,率下有方。” 唐 韩愈 《答李翊书》:“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 清 曾国藩 《新宁刘君墓志铭》:“既而经纪有方,智足以扩其业,利足以仁其三族。”如:领导有方;指挥有方。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