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波涛真激箭,舟楫遽奔星。

冯山宋代〕《瞿塘峡

胜绝瞿塘险,西陵古地形。巴江深洞穴,蜀主旧门庭。

王气吞三峡,神工出五丁。斜长天一线,相对石双屏。

瀑击岩峦瘦,云蒸草木腥。众流趋滟滪,远意会沧溟。

顾盼如无地,幽阴似有灵。白盐悬日月,黑石鼓雷霆。

镵凿馀痕在,高深巨势停。鱼龙凭险怪,烟雾锁沉冥。

念昔穷探赜,尝言骇观听。波涛真激箭,舟楫遽奔星。

倒挂伤猿足,横飞羡鸟翎。死生期一瞬,出没类浮萍。

叶上凭忠信,胸中混醉醒。人烟逢瀼岸,语笑落沙汀。

沥酒重滩下,回头万仞青。停桡询故老,借笔润图经。

二孟连称帝,三川恃建瓴。关防虽巩固,基业旋飘零。

艺祖收长策,神旗指不宁。彦畴空死节,曹翰首开扃。

五岭刘归国,重湖马就刑。磨崖谁刻此,远续孟阳铭。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波涛激箭舟楫奔星

波涛(波濤)bō tāo
(1).江河湖海中的大波浪。《淮南子·人间训》:“及至乎下 洞庭 ,騖 石城 ,经 丹徒 ,起波涛,舟杭一日不能济也。” 唐 张乔 《望巫山》诗:“愁连远水波涛夜,梦断空山雨雹时。”《警世通言·乐小舍拚生觅偶》:“ 乐和 跳下水去,直至水底,全不觉波涛之苦,心下如梦相似。” 茅盾 《锻炼》二五:“ 陈克明 感覚到自己好像是在一叶孤舟,而这孤舟又是在这风狂雨骤波涛汹涌的大海。”
(2).比喻艰险的处境。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无故沉浮於波涛之间,倒屣於埃尘之中,遨集京邑,交关贵游。” 唐 孟郊 《百忧》诗:“何必在波涛,然后惊沉浮。”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在 东山坞 这场剧烈、复杂的斗争波涛里,那那全身的精神力量又被大大地鼓动起来了。”
(3).比喻突起的变故。《秦併六国平话》卷上:“ 汉祖 西征秉白旄, 子婴 宗庙起波涛。”
(4).比喻起伏不平的思潮。 唐 韩愈 《桃源图》诗:“ 南宫先生 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柯岩 《奇异的书简》三:“窗外是祖国明丽的山河,心中是滚滚的波涛。”
(5).波逃,奔逃。 唐 李白 《白马篇》:“叱咤经百战, 匈奴 尽波涛。”一本作“ 奔逃 ”。《敦煌变文集·季布诗咏变文》:“三三五五总波涛,各自思归营幕内。”  ——《漢語大詞典》
真 zhēn《國語辭典》

真 [ zhēn ]

  1. 纯正的、不虚假的。如:「真面目」、「真心诚意」。《庄子·田子方》:「其为人也真 。」
  1. 的确、实在。如:「真好」、「真棒」。《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唯北狄为不 然,真中国之坚敌也。」
  1. 道家称得道成仙的人。如:「太乙真人」、「真人不露相」。《红楼梦·第二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2. 自然、本性。如:「天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3. 肖像、画像。如:「写真」、「留真」。
  4. 实授的官职。《汉书·卷一二·平帝纪》:「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5. 姓。如汉代有真玄菟。
激箭 jī jiàn
疾飞的箭。比喻急速,急疾。 明 刘基 《过闽关》诗之三:“ 建溪 激箭向南流,石齿如锋鬭客舟。” 清 金农 《寄王三孝廉并讯城北旧游诸子》诗:“激箭风高落木初,思君终日叹离居。”  ——《漢語大詞典》
舟楫 zhōu jí
亦作“ 舟檝 ”。
(1).《诗·卫风·竹竿》“檜楫松舟” 毛 传:“楫所以櫂舟,舟楫相配,得水而行。”后以“舟楫”泛指船只。《战国策·赵策二》:“今吾国东有 河 、 薄洛 之水,与 齐 、 中山 同之,而无舟檝之用。” 唐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明 何景明 《咏怀》之五:“江湖多风涛,舟檝不可保。” 王闿运 《到广州与妇书》:“疏凿巨石,始通舟楫。”
(2).指行船。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一节:“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
(3).船桨。《楚辞·九章·惜往日》:“乘氾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4).指船夫。 宋 曾巩 《道山亭记》:“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5).比喻宰辅之臣。《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夫 有唐 所以巍巍, 重华 所以恭己…… 汉高 所以应天,未有不致羣贤为六翮,託豪杰为舟楫者也。” 唐玄宗 《饯王晙巡边》诗:“舟檝功须著,盐梅望匪疏。”  ——《漢語大詞典》
遽 jù《國語辭典》

遽 [ jù ]

  1. 驿车。《尔雅·释言》:「遽,传也。」晋·郭璞·注:「皆传车驿马之名。」《左传·昭公二年》:「闻之,惧弗及,乘遽而至。」
  1. 惊慌、恐惧。《楚辞·屈原·九章·惜诵》:「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风起波涌,孙、王诸人色并遽。」
  1. 急忙、迫促。《国语·晋语四》:「(头头)​谓谒者曰:『……国君而雠匹夫,惧者众矣。』谒者以告,公遽见之。」《礼记·檀弓上》:「故丧事虽遽,不陵节。」
  2. 窘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
  1. 忽然、突然。如:「遽闻」、「欲行遽止」。《聊斋志异·卷四·促织》:「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
  1. 遂、就。《汉书·卷四三·陆贾传》:「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文选·左思·魏都赋》:「虽自以为道洪化以为隆,世笃玄同,奚遽不能与之踵武而齐其风?」
奔星 bēn xīng
流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奔星更於闺闥,宛虹拖於楯轩。” 颜师古 注:“奔星,流星也。” 北齐 颜之推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剑影奔星落,马色浮云起。” 鲁迅 《赠人》诗之二:“须臾响急冰弦絶,但见奔星劲有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