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失时(失時)shī shí
(1).错过时机。《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史记·孟尝君列传》:“君急使使载币阴迎 孟尝君 ,不可失时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自负》:“有利则合,岂宜失时!”
(2).谓不逢时。《文选·宋玉〈九辩〉》:“萷櫹槮之可哀兮,形销鑠而瘀伤。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 李周翰 注:“又恨失其明时,不与贤君相当。” 晋 陶潜 《读史述九章·韩非》诗:“君子失时,白首抱关。” 宋 叶适 《师立斋铭》:“人之晞圣,资盖匪夷;亦或仅有,而患失时。”
(3).指违误农时。《史记·龟策列传》:“若为枯旱,风而扬埃,蝗虫暴生,百姓失时。” 南朝 梁 沈约 《郊居赋》:“世交争而波流,民失时而狼顾。” 唐 杜荀鹤 《送人宰德清》诗:“乱世人多事,耕桑或失时。”
(4).谓不当其时。《左传·庄公二十年》:“哀乐失时,殃咎必至。”
(5).指不及时。《南史·文学传·卞彬》:“兼摄性懈堕,嬾事皮肤,澡刷不谨,澣沐失时。” ——《漢語大詞典》
(2).谓不逢时。《文选·宋玉〈九辩〉》:“萷櫹槮之可哀兮,形销鑠而瘀伤。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 李周翰 注:“又恨失其明时,不与贤君相当。” 晋 陶潜 《读史述九章·韩非》诗:“君子失时,白首抱关。” 宋 叶适 《师立斋铭》:“人之晞圣,资盖匪夷;亦或仅有,而患失时。”
(3).指违误农时。《史记·龟策列传》:“若为枯旱,风而扬埃,蝗虫暴生,百姓失时。” 南朝 梁 沈约 《郊居赋》:“世交争而波流,民失时而狼顾。” 唐 杜荀鹤 《送人宰德清》诗:“乱世人多事,耕桑或失时。”
(4).谓不当其时。《左传·庄公二十年》:“哀乐失时,殃咎必至。”
(5).指不及时。《南史·文学传·卞彬》:“兼摄性懈堕,嬾事皮肤,澡刷不谨,澣沐失时。” ——《漢語大詞典》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名- 地支的第八位。
-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 姓。如汉代有未央。
-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贬 ( 貶 ) biǎn
贬 [ biǎn ]
- 给予低的评价,与“褒”相对:~低。~义。褒~(a.评论好坏;b.指出缺点)。
- 减低,降低:~值。~职。
文章 wén zhāng
(1).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墨子·非乐上》:“是故 子墨子 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鏤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后汉书·张衡传》:“文章焕以粲烂兮,美纷紜以从风。” 宋 梅尧臣 《赋孔雀送魏生》诗:“一身粲烂文章多,引声笙竽奈远何。” 清 纳兰性德 《五色蝴蝶赋》:“矧綵翼之有斐兮,备文章之自然。” 徐迟 《精神分析》:“可是这匹畜生的身上,金舆错衡,黼黻文章。”
(2).礼乐制度。《礼记·大传》:“考文章,改正朔。” 郑玄 注:“文章,礼法也。” 孙希旦 集解:“文章,谓礼乐制度。”《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朱熹 集注:“文章,礼乐法度也。” 唐 韩愈 《读〈礼仪〉》:“於是 孔子 曰‘吾从 周 ’,谓其文章之盛也。” 严复 《原强》:“其法令文章之事,歷变而愈繁。”
(3).指车服旌旗等。古代于其上加彩饰以区别尊卑贵贱。《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 杜预 注:“车服旌旗。”《孔子家语·问礼》:“既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
(4).文字。 汉 崔瑗 《草书势》:“书契之兴,始自 頡皇 ,写彼鸟跡,以定文章。”《后汉书·董卓传》:“又钱无轮廓文章,不便使用。”
(5).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史记·儒林列传序》:“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后汉书·延笃传》:“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唐 杜甫 《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宋 张元干 《陇头泉》词:“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 郭沫若 《蒲剑集·革命诗人屈原》:“人类最初,只有言语,没有文字,到了有文字的发明,才开始用文字纪录言语,便成为所谓文章。”
(6).特指文学作品。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綉矣……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
(7).才学。《后汉书·韩棱传》:“ 肃宗 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寳剑…… 寿 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汉文,宝剑名。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夫人年若干,嫁 河南 法曹 卢府君 ,讳 貽 ,有文章德行。”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少师佯狂》:“时僧 云辨 ,能俗讲,有文章,敏於应对。”
(8).曲折隐晦的含义或情节。《红楼梦》第十九回:“ 寳玉 听这话里有文章,不觉吃了一惊。”《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 阎二 先生听到‘报效’二字,便晓得其中另有文章。”
(9).指主意或点子。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 康顺风 高兴地拍手说:‘哈哈!还是老兄肚子里文章多,就照这办!’” ——《漢語大詞典》
(2).礼乐制度。《礼记·大传》:“考文章,改正朔。” 郑玄 注:“文章,礼法也。” 孙希旦 集解:“文章,谓礼乐制度。”《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朱熹 集注:“文章,礼乐法度也。” 唐 韩愈 《读〈礼仪〉》:“於是 孔子 曰‘吾从 周 ’,谓其文章之盛也。” 严复 《原强》:“其法令文章之事,歷变而愈繁。”
(3).指车服旌旗等。古代于其上加彩饰以区别尊卑贵贱。《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 杜预 注:“车服旌旗。”《孔子家语·问礼》:“既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
(4).文字。 汉 崔瑗 《草书势》:“书契之兴,始自 頡皇 ,写彼鸟跡,以定文章。”《后汉书·董卓传》:“又钱无轮廓文章,不便使用。”
(5).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史记·儒林列传序》:“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后汉书·延笃传》:“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唐 杜甫 《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宋 张元干 《陇头泉》词:“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 郭沫若 《蒲剑集·革命诗人屈原》:“人类最初,只有言语,没有文字,到了有文字的发明,才开始用文字纪录言语,便成为所谓文章。”
(6).特指文学作品。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綉矣……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
(7).才学。《后汉书·韩棱传》:“ 肃宗 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寳剑…… 寿 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汉文,宝剑名。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夫人年若干,嫁 河南 法曹 卢府君 ,讳 貽 ,有文章德行。”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少师佯狂》:“时僧 云辨 ,能俗讲,有文章,敏於应对。”
(8).曲折隐晦的含义或情节。《红楼梦》第十九回:“ 寳玉 听这话里有文章,不觉吃了一惊。”《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 阎二 先生听到‘报效’二字,便晓得其中另有文章。”
(9).指主意或点子。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 康顺风 高兴地拍手说:‘哈哈!还是老兄肚子里文章多,就照这办!’” ——《漢語大詞典》
价 ( 價 ) jià/jiè/jie《國語辭典》
价 [ jiè ]
形- 善。《說文解字·人部》:「价,善也。」《詩經·大雅·板》:「价人惟藩,大師維垣。」
- 介紹。《廣韻·去聲·怪韻》:「价,昭价也。」
- 舊稱僕役為「价」。如:「小价」、「貴价」。《宋史·卷二五八·曹彬傳》:「鄰道守將走价馳書來詣。」
入市 rù shì
古代常在市曹行刑,故称绑赴刑场正法为“入市”。 明 张居正 《又答大同巡抚贾春宇》:“彼计沮气衰,将自敛矣。近闻已就羈紲,入市有日,未知究竟如何?” ——《漢語大詞典》
难逃(难逃)
安熙诗病鹤孤鸣在九皋虚名多累恐难逃 ——《韵府拾遗 豪韵》
隐逸(隱逸)yǐn yì
(1).犹隐居;隐遁。《汉书·何武传》:“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 晋 葛洪 《抱朴子·贵贤》:“世有隐逸之民,而无独立之主者,士可以嘉遁而无忧,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他不能像过去的一些隐逸之士能逃掉一切。”
(2).指隐居之士。《后汉书·岑熙传》:“迁 魏郡 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 宋 苏舜钦 《独游辋川》诗:“隐逸何曾见,孤吟对古松。”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八》:“不知那些学‘声光化电’的‘新进英贤’,能否驼着山野隐逸,海滨遗老,折衷一世?” ——《漢語大詞典》
(2).指隐居之士。《后汉书·岑熙传》:“迁 魏郡 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 宋 苏舜钦 《独游辋川》诗:“隐逸何曾见,孤吟对古松。”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八》:“不知那些学‘声光化电’的‘新进英贤’,能否驼着山野隐逸,海滨遗老,折衷一世?” ——《漢語大詞典》
名 míng《國語辭典》
名 [ míng ]
名- 人的称号。如:「尊姓大名」、「请问芳名」。
- 事物的称号。如:「地名」。《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 声誉。如:「盛名」、「令名」。
- 表示概念的名称。《老子·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 量词:➊ 计算人的单位。如:「学生十名,缺席一名。」➋ 计算排名的单位。如:「全班第十名。」
- 指称、形容。如:「莫名其妙」、「无以名之」。
- 有名的。如:「名人」、「名马」。
- 贵重的、出色的。如:「名器」、「名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