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世上 shì shàng
人世间。《战国策·秦策一》:“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宋 陆游 《冬夜读史有感》诗:“世上閒愁千万斛,不教一点上眉端。” 清 李玉 《人兽关·冥警》:“世上纵糊涂,业镜难颠倒。” 茅盾 《一个女性》一:“她不大相信--竟可以说是不大理会得,世上当真有凶险的人,当真有悲惨的事。” ——《漢語大詞典》
传说(傳説)chuán shuō
(1).辗转述说。 唐 司空图 《商山》诗之二:“关头传説 开元 事,指点多疑 孟浩然 。”《英烈传》第四一回:“这树向来传説是无烟木,火中烧着时,只有焰,却无烟。” 清 汪懋麟 《寄苕文兄》诗:“ 吴 人好事竞传説,尽道此翁怀抱好。” 杨朔 《铁骑兵》:“ 包头 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差一点把城攻破。”
(2).转告。《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有话我替你传説。”《醒世姻缘传》第八回:“你两个到家时,见了大婶,传説是我嘱咐。”
(3).指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和评价等。 唐 韩愈 《谁氏子》:“神仙虽然有传説,知者尽知其妄矣。”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传说之所道,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勇为凡人所不及,而由于天授,或天相者, 简狄 吞燕卵而生 商 , 刘媪 得交龙而孕 季 ,皆其例也。”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据另一传说,竞渡的风俗起于 越王 勾践 ,那也不可靠。”
指解经的书。《汉书·艺文志》:“於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説,皆充祕府。”《晋书·礼志上》:“臣以为今宜参采《礼记》,略取传説,补其未备,一其殊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诗序则同义,传説则异体,总其归涂,实相枝干。” ——《漢語大詞典》
(2).转告。《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有话我替你传説。”《醒世姻缘传》第八回:“你两个到家时,见了大婶,传説是我嘱咐。”
(3).指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和评价等。 唐 韩愈 《谁氏子》:“神仙虽然有传説,知者尽知其妄矣。”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传说之所道,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勇为凡人所不及,而由于天授,或天相者, 简狄 吞燕卵而生 商 , 刘媪 得交龙而孕 季 ,皆其例也。”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据另一传说,竞渡的风俗起于 越王 勾践 ,那也不可靠。”
指解经的书。《汉书·艺文志》:“於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説,皆充祕府。”《晋书·礼志上》:“臣以为今宜参采《礼记》,略取传説,补其未备,一其殊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诗序则同义,传説则异体,总其归涂,实相枝干。” ——《漢語大詞典》
惊 ( 驚 ) jīng
惊 [ jīng ]
-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车。~群。马~车败。
-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恐。~骇。~愕。~惶。~诧。~遽。~厥。~悟。~心动魄。~惶失措。~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 震动:~动。~扰。~堂木。打草~蛇。
- 出人意料的:~喜。
聋盲(聾盲)lóng máng
(1).耳聋目盲。《庄子·逍遥游》:“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鐘鼓之声,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2).喻使人耳目闭塞。《后汉书·陈蕃传》:“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 秦 焚书阬儒何以为异!” ——《漢語大詞典》
(2).喻使人耳目闭塞。《后汉书·陈蕃传》:“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 秦 焚书阬儒何以为异!” ——《漢語大詞典》
大书(大書)dà shū
(1).谓写大字。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五:“ 徐 乃画地曰:‘某口虽不言,昔年曾学大书也,乞试之。’”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米元章遭遇》:“﹝上﹞遽召 芾 至,出乌丝栏一轴,宣语曰:‘知卿能大书,为朕竟此轴。’”
(2).郑重记载。 梁启超 《纪年公理》:“ 南海先生 倡强学会,即用 史公 之例,大书 孔子 卒后二千四百七十三年,会中一二俗士闻之,则舌撟汗下色变,惧祸将及己。”
(3).指曲艺说唱的长篇书目。过去江南一带指评话,只说不唱。 清 范祖述 《杭俗遗风》:“大书,一人独説,不用傢伙,惟有醒目(木)一块,纸扇一把。” ——《漢語大詞典》
(2).郑重记载。 梁启超 《纪年公理》:“ 南海先生 倡强学会,即用 史公 之例,大书 孔子 卒后二千四百七十三年,会中一二俗士闻之,则舌撟汗下色变,惧祸将及己。”
(3).指曲艺说唱的长篇书目。过去江南一带指评话,只说不唱。 清 范祖述 《杭俗遗风》:“大书,一人独説,不用傢伙,惟有醒目(木)一块,纸扇一把。” ——《漢語大詞典》
深刻 shēn kè
(1).严峻苛刻。《史记·酷吏列传》:“是时 赵禹 、 张汤 以深刻为九卿矣。” 唐 李翰 《蒙求》诗:“ 张汤 巧詆, 杜周 深刻。” 明 李东阳 《吴公神道碑铭》:“性篤厚,不乐为深刻,居官能以俭养廉,而不废賙给同里。” 黄远庸 《报界之风潮》:“﹝ 乌珍 ﹞由步军统领衙门佐尉出身,升至提督……其人深刻有机智。”
(2).指痕迹深。 柯云路 《三千万》:“灰白的头发理得很短,额上的皱纹特别深刻。”
(3).谓诗文刻画透彻,暴露无遗。 宋 惠洪 《冷斋夜话·诗忌深刻》:“ 鲁直 罪余于诗深刻见骨,不务含蓄。”
(4).深切透彻。《南史·循吏传·郭祖深》:“又言‘ 庐陵 年少,不宜镇 襄阳 ;左僕射 王暕 在丧,被起为 吴郡 ,曾无辞让。’其言深刻。”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一:“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 阿永 究竟比我们高明,问题看的深刻。”
(5).犹深厚。 丁玲 《韦护》第三章:“而她却从不曾在他们之中,有过一点深刻的交谊。” 冰心 《超人·寂寞》:“母亲爱子的心,是何等的深刻!” ——《漢語大詞典》
(2).指痕迹深。 柯云路 《三千万》:“灰白的头发理得很短,额上的皱纹特别深刻。”
(3).谓诗文刻画透彻,暴露无遗。 宋 惠洪 《冷斋夜话·诗忌深刻》:“ 鲁直 罪余于诗深刻见骨,不务含蓄。”
(4).深切透彻。《南史·循吏传·郭祖深》:“又言‘ 庐陵 年少,不宜镇 襄阳 ;左僕射 王暕 在丧,被起为 吴郡 ,曾无辞让。’其言深刻。”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一:“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 阿永 究竟比我们高明,问题看的深刻。”
(5).犹深厚。 丁玲 《韦护》第三章:“而她却从不曾在他们之中,有过一点深刻的交谊。” 冰心 《超人·寂寞》:“母亲爱子的心,是何等的深刻!” ——《漢語大詞典》
不可 bù kě
(1).不可以;不可能。《公羊传·文公九年》:“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 前蜀 韦庄 《章台夜思》诗:“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迴。”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的家庭》:“爸爸十岁的时候,家中就为他请了个武术教师同老塾师,学习作将军所不可少的技术与学识。”
(2).不答应;不准许。《穀梁传·昭公三十一年》:“ 晋侯 使 荀櫟 唁公於 乾侯 。唁公不得入於 鲁 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 意如 也。’” 范宁 注:“言己已告 鲁 求纳君,唯 意如 不肯。”《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 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若 曹沫 之与 齐桓公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 明州 时, 吕相 欲并从官听自便, 高宗 不可,乃止。”
(3).不轻易赞同或遵奉。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臣窃谓 仲淹 秉朴忠之心,怀直谅之节……观其临事不可,言必忤上,竭忠奉国,夫岂私其身哉?”
(4).谓不符合,不称。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
(5).犹不堪。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去年重阳不可説,南城夜半千謳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6).指缺点、过错。 宋 王安石 《别少述》诗:“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
(7).与“非”连用,“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三:“我却有个不解的难题,非问问他们不可。” ——《漢語大詞典》
(2).不答应;不准许。《穀梁传·昭公三十一年》:“ 晋侯 使 荀櫟 唁公於 乾侯 。唁公不得入於 鲁 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 意如 也。’” 范宁 注:“言己已告 鲁 求纳君,唯 意如 不肯。”《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 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若 曹沫 之与 齐桓公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 明州 时, 吕相 欲并从官听自便, 高宗 不可,乃止。”
(3).不轻易赞同或遵奉。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臣窃谓 仲淹 秉朴忠之心,怀直谅之节……观其临事不可,言必忤上,竭忠奉国,夫岂私其身哉?”
(4).谓不符合,不称。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
(5).犹不堪。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去年重阳不可説,南城夜半千謳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6).指缺点、过错。 宋 王安石 《别少述》诗:“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
(7).与“非”连用,“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三:“我却有个不解的难题,非问问他们不可。” ——《漢語大詞典》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动-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副-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动-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