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堪 kān《國語辭典》
堪 [ kān ]
動- 勝任、承受。如:「難堪」、「足堪重任」、「不堪一擊」、「情何以堪」。《論語·雍也》:「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 可以、能夠。如:「堪稱大將」、「不堪設想」。唐·杜秋娘〈金縷衣〉詩:「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五代十國南唐·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詞:「往事只堪哀 ,對景難排。」
怜 ( 憐 ) lián《國語辭典》
- 「怜 」的异体字。
不夜 bù yè
没有黑夜。形容月光或灯火照耀如同白天。 唐 李德裕 《尊师是桃源黄先生传法弟子》诗:“洞天应不夜,源树祗如春。”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桂林中秋》词:“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 明 王西楼 《南吕一枝花·赏闰元宵》套曲:“重开不夜天,再造长春境。” 柳亚子 《浣溪沙》词:“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躚,歌声唱彻月儿圆。” ——《漢語大詞典》
临 ( 臨 ) lín
临 [ lín ]
- 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照~。~渊羡鱼(看着深潭里的鱼,很希望得到;喻只作空想,不做实际工作)。
- 到,来:光~。莅~。亲~。
- 遭遇,碰到:~时。面~。
- 挨着,靠近:~近。~街。~终。~危。~阵磨枪。
- 照样子摹仿字画:~摹。~帖。~写。
- 旧时指帝王上朝:~朝。~政。
- 姓。
关月(关月)
唐 长孙佐辅 横吹曲辞 关山月 关月竟如何?由来远近过。
唐 王昌龄 胡笳曲 听临关月苦,清入海风微。
唐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
唐 权德舆 送张曹长工部大夫奉使西番 塞云凝废垒,关月照惊蓬。 ——《骈字类编》
唐 王昌龄 胡笳曲 听临关月苦,清入海风微。
唐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
唐 权德舆 送张曹长工部大夫奉使西番 塞云凝废垒,关月照惊蓬。 ——《骈字类编》
兵 bīng《國語辭典》
兵 [ bīng ]
名- 武器。如:「秣马厉兵」、「短兵相接」。《说文解字·廾部》:「兵,械也。」《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汉·郑玄·注:「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战士、军队。如:「调兵遣将」、「按兵不动」、「精兵政策」。《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文选·江淹·杂体诗·卢中郎》:「信陵佩魏印,秦兵不敢出。」
- 军事、战争,或有关于军事、战争的事情。如:「纸上谈兵」、「谈笑用兵」。《左传·隐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文选·钟会·檄蜀文》:「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新野。」
- 专指军队中最基层的成员。如:「炮兵」、「骑兵」、「步兵」、「号兵」、「传 令兵」。
照 zhào《國語辭典》
照 [ zhào ]
动- 映射。如:「照耀」、「阳光照在窗户上。」
- 投映。如:「照镜子」。
- 比拟、依据。如:「仿照」、「照猫画虎」、「比照办理」、「照本宣科」。
- 比对、核对。如:「对照」。
- 通知。如:「照会」、「关照」。
- 向著、对著。如:「照头一棍」、「照著敌人开枪」。
- 看、顾。如:「照顾」、「照应」、「照料」。
- 知晓。如:「心照不宣」。《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臣闻骐骥长鸣,则伯乐照其能;卢狗悲号,则韩国知其才。」
- 摄取影像。如:「照相」、「这张像片是新照的。」
- 日光。如:「夕照」、「残照」。
- 像片。如:「近照」、「玉照」。
- 凭证。如:「执照」、「护照」。《喻世明言·卷三三·张古老种瓜娶文女》:「申公道:『钱却有,何以为照?』」
燕云(燕雲)yàn yún
(1). 五代 时, 后晋 石敬瑭 以 燕 云 十六州割让给 契丹 。 燕 指 幽州 , 云 指 云州 。见《新五代史·晋高祖纪》。后以“燕云”泛指 华北 地区。 宋 汪元量 《湖州歌》之六:“北望 燕 云 不尽头, 大江 东去水悠悠。” 清 洪亮吉 《题萧照所绘宋高宗瑞应图六幅》诗:“唾手 燕 云 时已异,伤心 怀愍 事将同。”《花月痕》第四回:“逆 倭 势蹙……计欲结连 关 外 回番 各部,由草地潜入 燕 云 。”
(2).指 明 代京都地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燕 云 只有四种人多:奄竖多於縉绅,妇女多於男子,娼妓多於良家,乞丐多於商贾……昔人谓‘不如是不足为京都’,其言亦近之矣。” ——《漢語大詞典》
(2).指 明 代京都地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燕 云 只有四种人多:奄竖多於縉绅,妇女多於男子,娼妓多於良家,乞丐多於商贾……昔人谓‘不如是不足为京都’,其言亦近之矣。” ——《漢語大詞典》
十 shí《國語辭典》
十 [ shí ]
名- 数目字,为九加一的总和。大写为「拾」,阿拉伯数字作「10」。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满足、完满。如:「十足」、「十全十美」。
六州 liù zhōu
(1).指古代九州中的六州。《逸周书·程典》:“维三月既生魄, 文王 合六州之侯,奉勤于 商 。” 孔晁 注:“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伏事 殷 也。”《吕氏春秋·古乐》:“ 汤 於是率六州以讨 桀 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寧。”《文选·郭璞〈江赋〉》:“滈汗六州之域,经营炎景之外。” 李善 注:“六州, 益 、 梁 、 荆 、 江 、 扬 、 徐 。”其中 益州 置于 汉 , 江州 置于 晋 ,已非古九州之名。
(2).指 唐 时六州郡。《新唐书·突厥传上》:“初, 突厥 内属者分处 丰 、 胜 、 灵 、 夏 、 朔 、 代 间,谓之 河曲 六州降人。” 唐 李商隐 《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庄感事》诗:“山下祇今黄绢字,泪痕犹堕六州儿。” 冯浩 注:“六州儿者,指 河北 魏博 诸州也。《旧》、《新》书《罗威传》:“自 至德 中, 田承嗣 盗据 相 、 魏 、 澶 、 博 、 衞 、 贝 等六州,募置牙军。语曰:‘ 长安 天子, 魏府 牙军。’谓其势强也。 魏 博 六州, 唐 时常语”。”此指 魏 博 六州。
(3).乐曲名。《文献通考·乐考十九》:“本朝鼓吹,止有四曲:《十二时》、《导引》、《降仙臺》并《六州》为四。每大礼宿斋或行幸,遇夜每更三奏,名为警场…… 政和 七年,詔《六州》改名《崇明祀》,然天下仍谓之《六州》,其称谓已熟也。” ——《漢語大詞典》
(2).指 唐 时六州郡。《新唐书·突厥传上》:“初, 突厥 内属者分处 丰 、 胜 、 灵 、 夏 、 朔 、 代 间,谓之 河曲 六州降人。” 唐 李商隐 《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庄感事》诗:“山下祇今黄绢字,泪痕犹堕六州儿。” 冯浩 注:“六州儿者,指 河北 魏博 诸州也。《旧》、《新》书《罗威传》:“自 至德 中, 田承嗣 盗据 相 、 魏 、 澶 、 博 、 衞 、 贝 等六州,募置牙军。语曰:‘ 长安 天子, 魏府 牙军。’谓其势强也。 魏 博 六州, 唐 时常语”。”此指 魏 博 六州。
(3).乐曲名。《文献通考·乐考十九》:“本朝鼓吹,止有四曲:《十二时》、《导引》、《降仙臺》并《六州》为四。每大礼宿斋或行幸,遇夜每更三奏,名为警场…… 政和 七年,詔《六州》改名《崇明祀》,然天下仍谓之《六州》,其称谓已熟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