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渔阳耳外声,马驿怀中泪。

郭之奇明代〕《四怨三愁五情诗 其十二 五情

渔阳耳外声,马驿怀中泪。肠断剑门锋,何关花鸟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渔阳外声马驿怀中

渔阳(漁陽)yú yáng
(1).地名。 战国 燕 置 渔阳郡 , 秦 汉 治所在 渔阳 (今 北京市 密云县 西南)。《史记·陈涉世家》:“ 二世 元年七月,发閭左适戍 渔阳 ,九百人屯 大泽乡 。”
(2).地名。 唐玄宗 天宝 元年改 蓟州 为 渔阳郡 ,治所在 渔阳 (今 天津市 蓟县 )。 唐 杜甫 《后出塞》诗之四:“ 渔阳 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清 洪升 《长生殿·传概》:“ 唐明皇 欢好霓裳讌, 杨贵妃 魂断 渔阳 变。”
(3).《渔阳参挝》。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玉树》难谐拍,《渔阳》不辨挝。”参见“ 渔阳参挝 ”。
(4).复姓。 汉 有少府 渔阳鸿 。见《通志·氏族三》。  ——《漢語大詞典》
耳 ěr《國語辭典》

耳 [ ěr ]

  1. 人及动物的听觉器官与平衡器官。可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2. 凡器物两旁附有以便于提携的把手均称为「耳」。《易经·鼎卦·六五》:「鼎,黄耳金铉。」《史记·卷二八·封禅书》:「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惧。」
  3. 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4. 姓。如明代有耳元明。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闻、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大夫,晋重列也。今无功而受,非晋臣之意,君其耳而未之目邪?」《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孝景王皇后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
  1. 位于句末,表决定的意思。相当于「矣」、「了」。《史记·卷一一○·匈奴传》:「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
  2. 位于句末,表限制的意思。相当于「而已」、「罢了」。《论语·阳货》:「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外声(外聲)wài shēng
音韵学术语。指开口呼和合口呼。 章炳麟 《国故论衡·音理论》:“闔口、开口皆外声,撮口、齐齿皆内声也。”  ——《漢語大詞典》
马驿(馬驛)mǎ yì
驿站。 唐 孙逖 《唐济州刺史裴公德政颂》:“造舟为三桥,置骑为马驛。”《英烈传》第六八回:“ 太祖 当出一对道:‘七岁孩儿当马驛。’孩儿应声道:‘万年天子坐龙廷。’”  ——《漢語大詞典》
怀中(怀中)
方干诗明年见亲族尽集在怀中  ——《韵府拾遗 东韵》
泪 ( 淚 ) lèi《國語辭典》
  1. 「泪 」的异体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