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素含毫不作难,为貌山林布衣丑。
王恭〔明代〕《无声诗趣赠林质斋画史》
风流摩诘居辋川,在官也或思材贤。兴来解作有声尽,醉后无声诗更玄。
长林才子非常调,却与蓝田共心窍。乾坤意气转清冷,散落天机发神妙。
居庸雪花凝不开,紫云二室连嵩台。萧条三峡流泉去,倏忽空江秋雨来。
夕林返照缘原骑,残叶疏钟隔村寺。郎官湖上酒满船,浣花溪口驮驴醉。
权门列戟揖清芬,众史骈肩迥不群。朕墨远过曹氏子,羸裎偏动宋元君。
閒居委巷尘踪少,藐视千金一毫小。耻随延寿枉蛾眉,懒学边鸾媚花鸟。
湘山湘水别来深,忆昔王门遇赏音。白首回家无长物,黄花满径与孤琴。
别离已久重携手,自笑无钱可沽酒。扫素含毫不作难,为貌山林布衣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扫 ( 掃 ) sǎo/sào
扫 [ sǎo ]
- 拿笤帚等除去尘土或垃圾:~地。
- 清除,消灭:~雷。~盲。~荡。一~而空。
- 全,尽,尽其所有:~数(shù)。
- 低落,丧失:~兴(xìng )。
- 描画:~描。~眉。
- 迅速横掠而过:~射。~视。
- 结束,了结:~尾。
- 祭奠:~墓。祭~。
- 〔~帚〕以竹枝等扎成的扫地用具。
素 sù《國語辭典》
素 [ sù ]
名- 白色的生絹。唐·杜牧〈杜秋娘〉詩:「寒衣一匹素,夜借鄰人機。」
- 事物的基本性質、根本。如:「因素」、「元素」、「色素」。《淮南子·俶真》:「是故虛無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 用絹帛寫的書信。《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唐·元稹〈魚中素〉詩:「重疊魚中素,幽緘手自開。」
- 真情、真誠。宋·蘇軾〈徐州謝上表〉:「惟有樸忠之素,既久而猶堅,遠不忘君,未忍改常度。」通「愫」。
- 不包括蔥、蒜、韭的蔬菜食物。如:「禮佛吃素」。
- 樸質無華的、清淡的。如:「樸素」、「素妝」、「素流」。《淮南子·本經》:「其心愉而不偽,其事素而不飾。」漢·高誘·注:「素,樸也。」
- 白色的。如:「素絲」、「素車白馬」。《禮記·雜記上》:「素錦以為屋而行。」《文選·左思·雜詩》:「明月出雲崖,皦皦流素光。」
- 一向的。如:「素志」、「素行」。《三國志·卷六·魏書·袁紹傳》:「緣紹素意,乃素尚代紹位。」
- 空的、平白的。如:「尸位素餐」。
- 平日的。如:「平素」、「素不相識」。《三國志·卷一一·魏書·張範傳》:「士不素撫,兵不練習,難以成功。」
含毫 hán háo
含笔于口中。比喻构思为文或作画。 晋 陆机 《文赋》:“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唐 钱起 《春夜过长孙绎别业》诗:“含毫凝逸思,酌水话幽心。” 元 程钜夫 《舜举画棠梨练雀》诗:“含毫心欲醉,开卷眼还醒。” 周祥骏 《寄钝剑》诗:“到眼都疑红泪溅,含毫期与素心宜。” ——《漢語大詞典》
不作 bù zuò
(1).不兴起;不兴盛。《礼记·乐记》:“暴民不作,诸侯宾服。” 孔颖达 疏:“不作,谓不动作也。”《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 赵岐 注:“不作,圣王之道不兴。”《韩诗外传》卷三:“无令财货上流,则逆不作。”《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昔 成 康 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李善 注:“作,兴也。”
(2).不耕作;不写作。《史记·赵世家》:“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清 顾炎武 《金陵杂诗》之一:“诗人长不作,千载尚风流。”
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许。《老残游记》第七回:“和尚家又不作带兵器,所以这拳法专为保护身命的。” ——《漢語大詞典》
(2).不耕作;不写作。《史记·赵世家》:“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清 顾炎武 《金陵杂诗》之一:“诗人长不作,千载尚风流。”
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许。《老残游记》第七回:“和尚家又不作带兵器,所以这拳法专为保护身命的。” ——《漢語大詞典》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 不好:~听。~看。
-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 仇怨:排~解纷。
- 诘责,质问:发~。非~。责~。
- 古同“傩”。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貌 mào《國語辭典》
貌 [ mào ]
名- 長相、面容。如:「容貌」、「相貌」、「其貌不揚」、「花容月貌」、「相貌堂堂」。
- 外表、外觀。如:「外貌」、「全貌」。
- 模樣、姿態。如:「怒貌」、「醉貌」。《文選·賈誼·鵩鳥賦》:「止于坐隅兮,貌 閑暇。」
- 姓。如周代有貌辨。
- 描繪、描摹。《新唐書·卷七六·后妃傳上·楊貴妃傳》:「命工貌妃於別殿,朝夕往,必為鯁欷。」《聊齋志異·卷二·阿寶》:「遂貌其呆狀,相郵傳作醜語,而名之曰:『孫痴』。」通「邈」。
山林 shān lín
(1).山与林。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区。《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一:“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 唐 韩愈 《谢自然诗》:“山林民可入,魍魎莫逢旃。” 赵树理 《三里湾·国庆前夕》:“咱们社里还有副业、有水利、有山林、有菜园、有牲口……每部门都得有正副负责人。”
(2).借指隐居。 南朝 梁 沈约 《与谢朏敕》:“尝谓山林之志,上所宜弘。” 宋 苏轼 《王安石赠太傅制》:“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宋史·种放传》:“ 种放 , 河南 洛阳 人也……每往来 嵩 华 间,慨然有山林意。”
(3).指隐居之地。 明 都穆 《谭纂》卷上:“ 洪熙 初年, 仁庙 尝幸 文渊阁 ,间公曰:‘今山林亦有人乎?’”
(4).园林。《汉书·东方朔传》:“ 竇太主 曰:‘愿陛下时忘万事,养精游神,从中掖庭回舆,枉路临妾山林,得献觴上寿,娱乐左右。’”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公主园中有山,谦不敢称第,故託山林也。”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四:“词赋工无益,山林跡未赊。”
(5).山林体文章的省称。 明 代与“台阁体”相对。 清 黄宗羲 《辞张郡侯修郡志书》:“盖文章之道,臺阁、山林,其体阔絶。” ——《漢語大詞典》
(2).借指隐居。 南朝 梁 沈约 《与谢朏敕》:“尝谓山林之志,上所宜弘。” 宋 苏轼 《王安石赠太傅制》:“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宋史·种放传》:“ 种放 , 河南 洛阳 人也……每往来 嵩 华 间,慨然有山林意。”
(3).指隐居之地。 明 都穆 《谭纂》卷上:“ 洪熙 初年, 仁庙 尝幸 文渊阁 ,间公曰:‘今山林亦有人乎?’”
(4).园林。《汉书·东方朔传》:“ 竇太主 曰:‘愿陛下时忘万事,养精游神,从中掖庭回舆,枉路临妾山林,得献觴上寿,娱乐左右。’”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公主园中有山,谦不敢称第,故託山林也。”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四:“词赋工无益,山林跡未赊。”
(5).山林体文章的省称。 明 代与“台阁体”相对。 清 黄宗羲 《辞张郡侯修郡志书》:“盖文章之道,臺阁、山林,其体阔絶。” ——《漢語大詞典》
布衣 bù yī
(1).布制的衣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后汉书·礼仪志下》:“佐史以下,布衣冠幘。”《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翠 ﹞又製下布衣一袭,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铅华,穿著布素,闭门念佛。”
(2).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餘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 庆历 中,有布衣 毕昇 ,又为活板。” 清 李渔 《玉搔头·缔盟》:“多应是皂盖填门多显辈,因此上错认了风尘一布衣。” ——《漢語大詞典》
(2).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餘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 庆历 中,有布衣 毕昇 ,又为活板。” 清 李渔 《玉搔头·缔盟》:“多应是皂盖填门多显辈,因此上错认了风尘一布衣。” ——《漢語大詞典》
丑 ( 醜 ) chǒu《國語辭典》
丑 [ chǒu ]
名- 地支的第二位。
- 時辰名。約當凌晨一點到三點。
- 傳統戲劇中,扮演滑稽可笑人物的喜劇腳色。如:「小丑」、「文丑」、「武丑」。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二折》:「丑扮小閑引淨扮劉一郎上。」
- 姓。如南朝齊有丑千。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