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跋涉万里途,随牒越闽岫。

马祖常元代〕《寄六弟元德宰束鹿

我有六兄弟,我长汝最幼。我长守田庐,汝幼侍亲右。

跋涉万里途,随牒越闽岫。亲复当官清,昼坐寘宴豆。

教汝读诗书,夙夜猎文囿。不幸亲弃予,万里汝扶柩。

汝兄元礼贤,斩服携汝走。我自河淮南,迎丧匍匐救。

号哭天不应,崩裂屡颠踣。归安桐乡阡,铭文手自镂。

买石砻古仪,树柏夹汉兽。俯仰叹存没,今兹霜露又。

汝今出作县,我偶尚书簉。戒汝忆亲教,公田代耕耨。

汝素谨礼法,口未见嗔诟。更宜歌我诗,无视我老谬。

憔悴伤民恫,恚忿两莫斗。县政书考功,同去听山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跋涉万里随牒

跋涉 bá shè
(1).登山涉水。谓旅途艰苦。《诗·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毛 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八:“朕久望卿来,何其迟也。涂中跋涉不易?” 叶圣陶 《我们的骄傲》:“我这么想着,就问他一路跋涉该受了很多辛苦吧。”
(2).谓涉足于泥水之中艰难行走。 董必武 《挽沉骊英女士》诗:“勤劬如老农,跋涉于泥田。” 周振甫 注:“指下田。” 孙犁 《秀露集·乡里旧闻》:“土地是松软的,把孩子们的脚埋进去,他们仍然欢乐地跑着,并不感到跋涉。” 峻青 《海啸》第一章:“他们一会儿在齐膝深的水里跋涉,一会儿在烂泥地里蹒跚,走得非常吃力。”
(3).犹言劳累麻烦。 明 屠隆 《考槃馀事·造搥白纸法》:“平铺石上,用打纸搥敲千餘下,揭开晾□分乾,再迭压一宿,又搥千餘搥,令发光,与蜡牋相似方妙。余尝製之甚佳,但跋涉耳。”  ——《漢語大詞典》
万里(万里)
唐 李白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途 tú《國語辭典》

途 [ tú ]

  1. 道路。如:「旅途」、「半途而废」。《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寔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 方面、范围。如:「用途」。
随牒(隨牒)suí dié
据以授官的委任状。《汉书·匡衡传》:“ 平原 文学 匡衡 材智有餘,经学絶伦,但以无阶朝廷,故随牒在远方。” 颜师古 注:“随牒,谓随选补之恆牒,不被超擢者。” 宋 陆游 《夜读〈岑嘉州诗集〉》诗:“晚途有奇事,随牒得补处。” 清 钱谦益 《河南按察司按察使卢维屏授通议大夫制》:“尔自筮仕以还,皆用随牒平进,可谓不汲汲矣。”  ——《漢語大詞典》
越 yuè《國語辭典》

越 [ yuè ]

  1. 度过、跨过。如:「翻山越岭」、「越墙而走」。《楚辞·屈原·天问》:「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2. 经过。《书经·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 不按次序,超出某种范围或常规。如:「越位」、「越俎代庖」。《易经·系辞下》:「其称名也,杂而不越。」《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桓自宗支,越跻天禄。」
  4. 坠落。《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5. 宣扬。《国语·晋语八》:「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1. 悠扬。《礼记·聘义》:「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
  1. 我国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于浙、闽、粤一带。也称为「百越」、「百粤」。
  2. 国名。春秋时诸侯国,姒姓。建都于会稽。曾占有今江苏、浙江及山东的一部分,后灭于楚。
  3. 浙江省的别名。
  4. 姓。如春秋时齐有越百父。
  1. 更加。如:「越大越不懂事。」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恰随妹妹闲行散闷些,到池沼,陌观绝,越教人叹嗟。」
  1. 句首发语词,无义。《书经·微子》:「殷遂丧,越至于今。」《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越若翊辛丑,诸生、庶民大和会。」
闽 ( 閩 ) mǐn
闽 [ mǐn ]
     ◎ 中国福建省的别称。
岫 xiù《國語辭典》

岫 [ xiù ]

  1. 山洞、岩洞。《文选·张协·杂诗一○首之九》:「荒庭寂以闭,幽岫峭且深。」《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 峰峦。《文选·谢朓·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唐·杜甫〈江梅〉诗:「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