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佚名先秦〕《鸱鸮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风雨漂摇哓哓

风雨(風雨)fēng yǔ
(1).风和雨。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  ——《漢語大詞典》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1.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2.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3.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4.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5.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6.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1.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1.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1.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1.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漂摇 piāo yáo
(1).摇动。《诗·豳风·鸱鸮》:“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 宋 陆游 《急雨》诗:“漂摇争闔户,壅溢共疏沟。” 清 刘大櫆 《〈焚书〉辨》:“今夫富民遗其子孙以室庐,至其后之不肖……又取其瓦甓以去,而遗其梁栋。风雨之所漂摇,虫蚁之所剥蚀,其邻里之居民,因窃取以为薪。”
(2).随波浮动。 宋 文天祥 《苏州洋》诗:“一叶漂摇 扬子江 ,白云尽处是 苏洋 。”《红旗歌谣·一盏红灯照洪湖》:“小船漂摇湖中荡,赤卫队员意志强。”
(3).漂泊;羁旅。 宋 叶适 《史进翁墓志铭》:“宗伯不以我为材,意者失仕乎!尚漂摇旅寄何益!” 宋 范成大 《东山渡湖》诗:“吾生盖头乏片瓦,到处漂摇称寓公。”
(4).动荡,不安定。 宋 苏辙 《超然台赋》:“嗟人生之漂摇兮,寄流枿於海壖。” 鲁迅 《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二》:“他们本应该安心读书的,而时局漂摇得他们安心不下。”  ——《漢語大詞典》
予 yú/yǔ《國語辭典》

予 [ yú ]

  1. 我。《论语·述而》:「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唐·李白〈送郄昂谪巴中〉诗:「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同「余 」。

予 [ yǔ ]

  1. 给。如:「给予」、「赠予」、「授予」、「赋予」。《诗经·小雅·采菽》:「彼交匪纾,天子所予。」通「与」。
  2. 赞许。《管子·宙合》:「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鲁严公夫人杀世子,齐桓召而诛焉。《春秋》予之。」
维 ( 維 ) wéi
维 [ wéi ]
  1. 系,连结:~系。~絷。
  2. 保持:~持。~护。~修。~生素。
  3. 纲:纲~(总纲,亦指法度)。
  4. 数学名词,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通常的空间有“三维”,平面是“二维”,直线只有“一维”。
  5. 思考:思~(亦作“思惟”)。
  6. 以,因为:“~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7. 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新。~妙~肖。
  8. 姓。
音 yīn《國語辭典》

音 [ yīn ]

  1. 声响、声音。如:「噪音」、「杂音」、「录音」、「余音绕梁」。
  2. 腔调。如:「口音」、「乡音」。宋·苏轼〈祭石幼安文〉:「窜流江湖,只影自怜,闻人蜀音,回首粲然。」
  3. 字的音读。如:「字音」、「注音」、「音切」。《晋书·卷九一·儒林传·徐邈传》:「撰正五经音训,学者宗之。」
  4. 书信、消息。如:「回音」、「静候佳音」、「音信全无」。
  5. 敬称他人的言语。如:「玉音」、「德音」。
  6. 姓。如清代有音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音 [ yìn ]

  1. 树荫。《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通「荫」。
哓哓(嘵嘵)xiāo xiāo
(1).鸟雀因恐惧而发出的鸣叫声。《诗·豳风·鸱鸮》:“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嘵嘵。” 毛 传:“嘵嘵,惧也。” 郑玄 笺:“音嘵嘵然,恐惧告愬之意。” 唐 贾岛 《义雀行和朱评事》:“一夕皆莫归,嘵嘵遗众雏。” 清 张远 《鹊巢为童子所破》诗:“力尽嘵嘵语,巢成呴呴欢。”
(2).争辩声。 唐 韩愈 《重答张籍书》:“择其可语者诲之,犹时与吾悖,其声嘵嘵。”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今搢绅因荐士被斥,即嘵嘵辩数,谓己之进出於亲擢,凡可以摆踪者,无所不用其至。” 清 姚莹 《再与方植之书》:“镇道身为大员,断无嘵嘵申辩之理,自当委曲以全大局。” 梁启超 《论正统》:“君而有统也,则不过一家之谱牒,一人之传记,而非可以冒全史之名,而安劳史家之嘵嘵争论也。”
(3).唠叨。《英烈传》第三一回:“山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嘵嘵问姓名。”《白雪遗音·南词·姊妹玩月》:“忠言逆耳叨知己,莫怪嘵嘵劝再三。” 茅盾 《秋收》:“他朝朝暮暮在 阿四 和 四大娘 跟前哓哓不休地讲着田里的事。”
(4).吵嚷。 清 洪升 《长生殿·雨梦》:“何处泼官僚,拦驾语嘵嘵?”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吴翠凤》:“诸无赖登门讹诈,嘵嘵汹涌。”
(5).象声词。 端木蕻良 《乡愁》:“﹝黄蜂﹞在他头的四边哓哓了半天。”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