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远寻鹧鸪雏,拾得一团蕈。

贯休唐代〕《春野作五首

闲步浅青平绿,流水征车自逐。
谁家挟弹少年,拟打红衣啄木。
山花雨打尽,满地如烂锦。远寻鹧鸪雏,拾得一团蕈。
大牛苦耕田,乳犊望似泣。万事皆天意,绿草头蕺蕺。
斜阳射破冢,髑髅半出地。不知谁氏子,独自作意气。
牛儿小,牛女少,抛牛沙上斗百草。鉏陇老人又太老,
薄烟漠漠覆桑枣,戴嵩醉后取次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鹧鸪得一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1. 距离长,与“”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2. 时间长:~古。~祖。长~。永~。
  3.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4. 深奥:言近旨~。
  5. 姓。
远 [ yuàn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寻 ( 尋 ) xún
寻 [ xún ]
  1. 找,搜求:~找。~觅。~机。~问。~访。~衅。追~。~章摘句。
  2.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鹧鸪(鷓鴣)zhè gū
(1).鸟名。形似雌雉,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足黄褐色。以谷粒、豆类和其他植物种子为主食,兼食昆虫。为 中国 南方留鸟。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文选·左思〈吴都赋〉》:“鷓鴣南翥而中留,孔雀綷羽以翱翔。” 刘逵 注:“鷓鴣,如鸡,黑色,其鸣自呼。或言此鸟常南飞不止。 豫章 已南诸郡处处有之。” 元 陈旅 《题雨竹》诗:“江上鷓鴣留客住, 黄陵庙 下泊船时。” 清 尤侗 《闻鹧鸪》诗:“鷓鴣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2).借指鹧鸪鸣声。 宋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鷓鴣。”
(3).曲调名。即《鹧鸪词》。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酩酊歌《鷓鴣》,颠狂舞《鴝鵒》。” 宋 贺铸 《菩萨蛮》词:“《鷓鴣》声几迭,灎灎金蕉叶。” 清 孙枝蔚 《题扇上俞雪朗画江南山水图长句》:“醉听隣船唱《鷓鴣》, 江 南乐事输 姑苏 。” 任半塘 《唐声诗下编·格调一》:“《山鷓鴣》,﹝别名﹞《鷓鴣辞》《鷓鴣》。”参见“ 鷓鴣词 ”。  ——《漢語大詞典》
雏 ( 雛 ) chú
雏 [ chú ]
     ◎ 幼小的鸟,生下不久的:~鸡。~燕。~儿。~凤。~形。
拾 shí/shè《國語辭典》

拾 [ shí ]

  1. 捡取、拿起。如:「拾穗」、「拾人牙慧」、「拾金不昧」。《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涂不拾遗。」
  2. 收集、收敛、整理。如:「把房间收拾干净。」
  1. 射鞲,古代射箭时所用的皮制护袖。《诗经·小雅·车攻》:「决拾既佽,弓矢既调。」汉·毛亨·传:「决,钩弦也。拾,遂也。」也称为「遂」。
  2. 十的大写。

拾 [ shī ]

  1. 参见「拾翻 」条。

拾 [ shè ]

  1. 参见「拾级 」条。
得一 dé yī
(1).得道。《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王弼 注:“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吕氏春秋·论人》:“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 高诱 注:“一,道也。天道生万物,万物得一乃(后)成也。”《楚辞·远游》:“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羡 韩众 之得一。” 王逸 注:“喻古先圣获道纯也。”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皇夏》:“得一惟清,於万斯寧。”
(2).天的代称。 唐 无名氏 《鸿庆寺碑》:“上奉得一,下及七世父母,法界众生。”  ——《漢語大詞典》
团 ( 團 ) tuán
团 [ tuán ]
  1. 圆形:~扇。~脐。
  2. 结成球形的东西:汤~。饭~。
  3. 把东西揉成球形:~煤球。
  4. 会合在一起:~聚。~圆。
  5. 工作或活动的集体组织:~体。~伙。集~。
  6. 军队的编制单位,营的上一级。
  7. 旧时某些地区相当于乡一级的政权机关:~练。~丁。
  8. 量词,用于成团的东西:一~槽。
蕈 xùn《國語辭典》

蕈 [ xùn ]

  1. 一种寄生在木上的隐花植物。种类很多,多成伞形。颜色鲜艳的蕈类通常含有剧毒,无毒的则鲜美可食。如松蕈、香蕈等。

蕈 [ ​xìn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