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顾云已往罗隐耄,更有何人逞笔端。

甘露寺鬼唐代〕《西轩诗

赵壹能为赋,邹阳解献书。可惜西江水,不救辙中鱼。
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
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兹路信难陟。
握里龙蛇纸上鸾,逡巡千幅不将难。
顾云已往罗隐耄,更有何人逞笔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已往罗隐有何笔端

顾 ( 顧 ) gù
顾 [ gù ]
  1. 回头看,泛指看:~眄。~名思义。回~。
  2. 照管,注意:~及。~忌。~虑。~念。~恤。~全。~问。~惜。兼~。
  3. 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来买货物或要求服务的:~客。惠~。主~。
  4. 拜访:三~茅庐。
  5. 文言连词,但、但看:“兵不在多,~用之何如耳”。
  6. 文言连词,反而、却:“足反居上,首~居下。”
  7. 同“雇”,酬。
  8. 姓。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1.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2. 姓。如漢代有云敞。
  1.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2.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1.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2.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3.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1.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已往 yǐ wǎng
(1).以前。 晋 陶潜 《归去来辞》:“悟已往之不諫,知来者之可追。” 宋 叶适 《始议一》:“嗟夫!是已往之事,不可追而悔者也。” 邹韬奋 《抗战以来》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于已往的检讨,足为将来的借鉴。”
(2).以后。《后汉书·吕布传》:“ 布 见 操 曰:‘今日已往,天下定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西晋 已往字书,何可全非?但令体例成就不为专輒耳!”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臣恐自兹已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  ——《漢語大詞典》
罗隐(罗隐)
明一统志罗隐山在浔州府城北七十里  ——《骈字类编》
耄 mào《國語辭典》

耄 [ mào ]

  1. 年老。《國語·周語下》:「爾老耄矣。」宋·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
  2. 昏亂。《書經·微子》:「吾家耄遜于荒。」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有何 yǒu hé
有什么。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几日试来那几日唱名?得意那不得意?有何传示、有何书信?”《水浒传》第五三回:“风过处,一尊黄巾力士出现,躬身禀復:‘我师有何法旨?’”如:有何不可;有何难哉。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逞 chěng《國語辭典》

逞 [ chěng ]

  1. 放纵、任意行事。如:「逞性」、「逞欲」。唐·柳宗元〈三戒·序〉:「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
  2. 显露、展示。如:「骄逞」、「逞能」。《庄子·山木》:「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笔端(筆端)bǐ duān
(1).笔头。钢笔、毛笔等用以写字、作画的部分。亦泛指书画诗文作品。《韩诗外传》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宋 苏轼 《书皇亲画扇》诗:“谁谓风流贵公子,笔端还有五湖心。”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作词解如此用笔,一切叫嚣纤冶之失,自无从犯其笔端。” 巴金 《创作回忆录·文学生活五十年》:“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
(2).方言。犹笔直。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七章:“猫儿跳上白兰花树的草架上,笔端伸起一条尾巴,胜利的把 都都 瞪着。”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二部分六:“两个人笔端走来, 韩大奶奶 把自己指了指,悄悄在那女人耳边,嘁喳了几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