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褪咱,赑咱,拟不定真和假。

周文质元代〕《【中吕】朝天子_褪咱,赑咱

褪咱,赑咱,拟不定真和假。韩香刚待探手拿,小胆儿还惊怕。柳外风前,花间月下,断肠人敢道么。演撒,梦撒,告一句知心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定

褪 tuì/tùn《國語辭典》

褪 [ tùn ]

  1. 脱下、脱掉。如:「褪下镯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恶和尚道:『你褪了帽子罢!』老和尚含著眼泪,自己除了帽子。」
  2. 消减、消失。如:「褪色」。《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腮边红褪青梅小,口角黄消乳燕飞。」
  3. 凋谢。宋·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宋·辛弃疾〈生查子·梅子褪花时〉词:「梅子褪花时,直与黄梅接。」
  4. 藏放。如:「袖子里褪了一封信。」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一折》:「怀揣十大曲,袖褪乐章集。」
  5. 退。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待趋前,还褪后,我则索慌忙施礼半含羞。」《警世通言·卷二三·乐小舍𢬵生觅偶》:「见他趋前褪后,神情不定,心上也觉可怜。」

褪 [ ​tuì ]

  1. (一)​之又音。
咱 zán/zá/zǎ《國語辭典》

咱 [ zán ]

  1. 我。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今早智氏对咱说,……韩魏有反意。」《镜花缘·第五四回》:「红女道:『咱姓颜,不知谁是小山姐姐?』」
  2. 我们,包括听话者。《前汉书平话·卷上》:「咱众官员就此处买马积草,共谋夺刘氏江山。」《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咱爷儿两的交情就说不到个借字儿、还字儿 。」

咱 [ zá ]

  1. 参见「咱家 」条。
赑 ( 贔 ) bì
赑 [ bì ]
     ◎ 〔~屃()〕a.用力的样子;b.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旧时大石碑的基座多雕成它的形状。
拟 ( 擬 ) nǐ
拟 [ nǐ ]
  1. 打算:~去信联系。~议。
  2. 初步设计编制或起草:~定(➊起草制定;➋揣测断定)。~订。草~。
  3. 仿照:~古之作。~人(修辞方式,把事物人格化)。
不定 bù dìng
(1).不安定;不稳定。《庄子·天地》:“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史记·循吏列传》:“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萧乾 《雁荡行·灵峰道上》:“这时瀑布又为瓮口外面的风吹得忽东忽西,飘摇不定。”
(2).没有一定。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此杖轻重不定。”
(3).不住;不止。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 鶯鶯 感此,閤不定粉泪涟涟,吞声窨气埋冤。”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再赠梁汾用秋水轩旧韵》:“依旧回廊新月在,不定竹声撩乱。”
(4).副词,表示数量大,说不清。 老舍 《四世同堂》八十:“她知道老人在这几天不定盘算了千次万次,怎么过生日,可是故意的说不要贺生。”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一段:“人家刚吃饭,又问吃不吃东西,一天不定问几遍,要把人家撑死不成?”  ——《漢語大詞典》
真 zhēn《國語辭典》

真 [ zhēn ]

  1. 纯正的、不虚假的。如:「真面目」、「真心诚意」。《庄子·田子方》:「其为人也真 。」
  1. 的确、实在。如:「真好」、「真棒」。《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唯北狄为不 然,真中国之坚敌也。」
  1. 道家称得道成仙的人。如:「太乙真人」、「真人不露相」。《红楼梦·第二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2. 自然、本性。如:「天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3. 肖像、画像。如:「写真」、「留真」。
  4. 实授的官职。《汉书·卷一二·平帝纪》:「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5. 姓。如汉代有真玄菟。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假 jiǎ/jià《國語辭典》

假 [ jiǎ ]

  1. 不真的、虚伪的、人造的。与「真」相对。如:「假发」、「假话」、「假面具」、「虚情假意」。《红楼梦·第一回》:「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2. 代理的。《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以超为假司马。」
  1. 借。如:「假手于人」、「狐假虎威」。《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2. 依傍。《文选·曹丕·典论论文》:「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3. 待。《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
  1. 如果。如:「假若」、「假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假 [ jià ]

  1. 工作期间依规定或经申请获准的休息时间。如:「放假」、「暑假」、「春假」、「请假」、「销假」、「病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